◎王 亮
作者:王亮,湖南信息学院。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热潮,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洞庭渔歌的保护和传承开始被提上日程,并在2006年被列入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虽然申遗可以得到资助加大保护传承力度,但是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做就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还需要相关的专家、学者去做精心论证和深入研究。从而去达到保护和传承洞庭渔歌的目的,并能够将跟大众的精神生活相融,起到建设城市文化的作用。
作为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民间音乐都是一个区域的文化载体。因此将洞庭渔歌纳入到音乐课堂的话,就不能仅仅是在课堂上搜集几首歌像唱艺术歌一样用标准的普通话唱一下就完事。每一个地方文化都有其相关的历史背景,有其特定的生长过程、历史渊源、人文内涵等,民间音乐也有其特殊的方言运用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唱腔。这些音乐的、语言的、文化的要素在一起构成了音乐的生命,进而以民歌的方式呈现、流传。因此,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洞庭渔歌的保护、传承就需要根据相关的文化脉络去整理编纂出适合课堂的教程。
在高校中一般都会开设艺术概论、音乐美学、民间音乐等课程的选修课,鉴于此,可以将洞庭渔歌的地域文化结合到这些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中,从而达到普及化教育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师资。也可以在声乐技能课上适当的融入一些洞庭渔歌的演唱技能,并当做一项声乐素质考察项去考察学生。以目前我国的课程水平及音乐学培养观念综合其他学院的经验来看,在民间音乐教学过程中师资缺乏的问题还是难以避免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来缓解这个难题,比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探讨,老师去学习当地文化语言等。鉴于本地学生在地方高校中比重相对较大,所以语言问题在地域文化教学过程中更容易解决。
除了将民间音乐整合到现有课程中以外,还可以借鉴其他院校经验来设立洞庭渔歌的专业课程。从学院的招生、培养目标、技能训练、课程设置、就业等建立一个独立完善的体系。可以以洞庭渔歌为主要课程,兼具其他专业课程学习,这就需要编纂专业系列课程,比如:《洞庭渔歌演唱》、《洞庭渔歌审美研究》、《洞庭渔歌鉴赏》、《洞庭渔歌创编》、《洞庭渔歌曲集》、《洞庭渔歌概论》等。这种设置能够更加突出具有本地区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但是在教学师资和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就需要缩小规模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去开展课程,比如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加入《洞庭渔歌鉴赏》;同时也可以在声音教学中加入《洞庭渔歌曲集》,《洞庭渔歌编创》可以结合舞蹈教学及歌曲创作课程来开设等。这样就可以将区域音乐文化在有限的师资下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能够更好的去传承和保护。
国家复兴表现在物质生活提高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了追寻强国之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文明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颠覆,音乐教育也开始变得西化。音乐文化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融合,这也是复兴的必经之路。这就要从各阶段的音乐教育开始,而课程建设可以作为这个切入点。因此,洞庭渔歌课程建设很有必要。
近年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冲击和高校扩招,以及本土化及世界化浪潮的兴起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中国的土地上曾经随处可见民间音乐,但是随着都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逐渐开始衰老甚至濒危。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基因库,所以地方高校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保护民间音乐,去挖掘和复兴本地区的民间音乐,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发展,增加学校的竞争力。
当下,从音乐学界对民歌的争议可见原生态民间音乐的保护有着不小的争议。这对洞庭渔歌的传承保护也有着很大的启示,如何能够更好的去保护洞庭渔歌的传承体制、传承人等是亟待我们需要思考的。如何在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当下,保护原生态民歌的整体性的,并将之与现在的城市文化建设相融合,在中国音乐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在音乐课堂中融入地域文化对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还需要科学严谨的论证。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任有很大的可行性,不管是以怎样的形式,从言论到行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开展民间音乐复兴与传承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