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为“公益人workshop”的活动,日前在上海一公益园举行。活动的主题是“编织美丽,手护幸福”。公益伙伴们用五彩缤纷的编织线,通过编织手链的方式,在午休时分用自己的“益”双巧手“编织美丽”。
如今“公益”不仅出现在“午休时分”,而且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互联网的便利与快捷,“指尖公益”“脚步公益”大行其道,人们动动指尖、听听音乐、运动一下或扫码支付便可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每天早上,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蚂蚁森林”,收集前一天通过步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等各种低碳行为而积累起的“绿色能量”,以养一棵虚拟树,积到一定能量换一棵真树。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累积,前不久,我收到一份“植树证书”:“恭喜,你申请种植的沙柳,已被亿利公益基金认领,将种植到库布其地区。树苗编号:NO.SP171776275174。”如今蚂蚁森林用户已超2.3亿,累计减排122万吨,累计种植真树1025万棵。
继在“蚂蚁森林”捐树之后,我又在“蚂蚁庄园”领养了一只小鸡,小鸡喂饱之后就会生产“爱心鸡蛋”,每集齐5颗就可向“帮助孤贫儿童打败先天性心脏病”项目捐赠。项目每募集到71.5万颗爱心,就会让一个贫困家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获得专业医疗救助,这促使我不厌其烦地给鸡“喂食”,助它多多生产“爱心鸡蛋”。
马化腾为“微信运动”设下的门槛是,每走一万步即可公益捐赠,那天我走了10229步,“分众传媒”为我随机捐出1.60元。几个月下来,我捐赠了“助浙大学子走向世界”“为贫寒学子圆教育梦”“为缺水地区送甘泉”等数十个项目,积少成多,倒也颇为可观。我还通过参与“理财有你,聚爱成膳”活动,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寄宿儿童送上免费午餐。
以前人们总认为,只有企业家才能做公益,在央视举办的慈善晚会上,我们看到大企业家拿出的支票不是500万元,便是1000万元。的确,在中国,企业一直是社会捐赠的主力军,全国社会捐赠的70%来自企业。而今,在“人人公益”时代,情况发生了完全变化,“不以善小而不为”,成了网络公益最大特点。
不要小看这“一角钱”“一元钱”的能量,集腋成裘,终能汇成大善。前不久,一场现象级的“小朋友画廊”公益活动,就是捐了小小的“一元钱”,结果在社交媒体上留下一连串令人咋舌的数字:短短7小时,超过581万人次参与,筹款超过1500万元。这就是“一元钱”的力量,这也是科技和文化创意赋予公益所产生的爆发力!
“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广怀仁爱之心,广行济困之举”,那么,一个人人公益时代必将全新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