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建设为引领,促文艺事业攀高峰

2018-11-13 04:43乔嘉瑞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精尖攻坚克难文艺

乔嘉瑞

艺苑评谭

以人才建设为引领,促文艺事业攀高峰

乔嘉瑞

人才问题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和政权都十分重视的带有根本性战略意义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对人才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思想深刻,意义深远的重要指示,其视野高度、战略深度、促进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的实施力度和落实程度都前所未有,可以说我国的人才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历史发展新阶段。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我们需要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人才支撑,没有各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在各个领域做出的攻坚克难和出类拔萃的伟大创造,中国梦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现就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人才工作的论述,谈一谈我省文艺界高精尖人才的建设问题。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有“高原”缺“高峰”,是习近平同志针对包括我们云南在内的全国文艺界提出的尖锐问题,更是困扰当前文艺发展的实际问题。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坚持问题导向,如何破解有“高原”缺“高峰”这一现象,回答习近平提出的这一时代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有“高原”缺“高峰”,本质上就是没有和缺少人才,进一步而言,就是没有和缺少高精尖的人才。何为文艺领域高精尖人才呢?首先他们必须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这当代文艺界职业道德公约,并在此基础上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修养;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学养和艺术涵养;有敏锐地发现美的眼光和锐意精进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应对时代课题的生活资源、理论资源和艺术功力。这就是文艺领域高精尖人才应具备的条件。文艺领域高精尖人才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象,不是个人奋斗孤军作战的结果,它与文艺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索出规律,把握住规律、运用好规律,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反之,我们的事业就受到挫折。我们强调,在云南文艺的一切建设中,人才建设是第一位的。

文化自信是高精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思想基础

高精尖人才在哪里?就在广大的一般的普通的文艺人才之中。古人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广大的一般的普通的文艺人才就是高精尖文艺人才的资源。那为什么这个群体中没有涌现或很难涌现出高精尖的人才呢?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缺少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自信,缺少这个自信,人才涌现,群英荟萃就是一句空话。缺少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领导干部,二是指专业人员。领导干部缺少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对云岭大地上的文艺人才认识不够到位,使用不够信任和大胆,有轻视之感。认为大师级顶尖级的文艺人才都集中在京、津、沪、广,热衷于外聘这些地方的高手操刀解剖云南的“麻雀”,殊不知云南的“麻雀”,云南的文艺工作者是最为了解与熟悉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这一问题非常普遍。前些年著名导演张艺谋,在杭州搞了个《印象·西湖》,在福州搞了个《印象·武夷山》,在桂林搞了个《印象·刘三姐》等等。一时间“山水印象”让各省看得眼红,纷纷献出山水,恭请张艺谋导演来指点江山。这几乎成了全国山河一片“张”,到处都是张艺谋。这种高科技加大型团体操的“印象系列”,还有百花齐放吗?与低碳生活和绿色发展理念也大相径庭。说到底是缺少文化自信的表现。

专业人才缺少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过于自谦,不为人先,缺少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等方面。他们认为我省地处边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不得风气之先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同时我省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发展过程中,因而锐意进取不够,甘愿在文艺建设上当助手和学生。例如,在一些艺术门类中盲目崇拜和迷信“外来和尚”,这在戏剧界较为突出。当然,我们决不反对虚心学习,先当学生,后当先生确实是一种美德,但永远长不大的心态决不是可取的。

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无论在北国还是南疆,也无论在东海还是西域,全国人民接收新闻的速度是一致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传递给全国人民的速度也大致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在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察生活、深入生活、提炼生活、创作文艺作品时,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这里没有先后之分,没有不得风气之先一说。结合云南实际讲文化自信,省委书记陈豪同志《在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是有坚定自信的,我们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瑰宝’的少数民族文化,有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这些都是哲学社会科学生长的沃土、创新的源泉,这些都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坚实依托。”这是对社科界讲的,也完全适用于文艺界。我们决不能妄自菲薄,一定要夯实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把文化自信融入到文艺创作之中,转化为创新自信、攻坚自信,促高精尖人才涌现,从而创作出不负时代的优秀作品。

政策保障是高精尖人才应运而生的物质条件

良好的文艺生态环境,是培育文艺人才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正确的方针政策,则像阳光雨露和春风一样,孕育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良好的方针政策,还有一个重在执行、认真执行、创新性执行的执行力问题。执行不到位,人才也很难涌现。结合云南文艺界的实际,我们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优化人才环境。这里指的人才环境是国家大环境中的小环境,是文艺领域各类人才工作学习生活的具体环境,优化环境就是优化这个具体的环境。文艺领域是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在这个环境中文人相轻、同行相妒的陋行并没有绝迹,有时还表现得十分突出。“远香近臭”就是一种表现。何为“远香近臭”?就是说在这个领域中,同类的外省文艺家做出成绩,获得大奖都能普遍接受,而生活工作学习在同一环境中的同类文艺家做出成绩获得大奖则不以为然,还多有微词,甚至做孤立攻出之小动作。这样的环境对人才成长非常不利。有一首诗是文人相轻、自高自大的写照:“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我乡,我乡文章数舍弟,我给弟弟改文章。”我这文章第一都没获奖,你怎么能获奖呢?

优化人才环境,就是要优化这种嫉妒冒尖,打压人才的环境。习近平同志说:“人才成长既靠个人努力,更靠组织培养。培养要下功夫,尤其要在思想政治培养上下功夫”。我们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艺界的大团结,变文人相轻为文人相敬,变同行相妒为同行相助,营造出专业技术队伍相互促进,友谊竞争的大好局面,为人才辈出创造条件。

二是要突出尖子导向。尖子就是高精尖人才,突出尖子导向就是“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就是要把高精尖人才当作“省宝”、“国宝”一样,倍加珍惜和爱护,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条件,让他或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为人民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把握好。首先善于发现高精尖人才。善于发现就是慧眼识珠。庞大的专业队伍往往鱼目混珠;高精尖人才在专业队伍中又仅仅是少数。如何识珠呢?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和发现人才的途径。高精尖人才的金子般本色一定会在实践中闪耀出光芒。善于发现就是在实践中发现。其次是敢于重用高精尖人才。高精人才不用等于是废才;高精尖人才不重用等于是普通人才。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在某种意义上说,有才不用,有高精尖人才不用也是一种对人民事业的消积破坏。突出尖子导向就是要重用高精尖人才。现在国家级、省市级的文艺项目很多,要让高精尖人才在这些项目中发挥首席专家和领军人物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是要采取特殊政策。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对高精尖人才就是要采取特殊的政策。高精尖人才有时显得“另类”,他们不少是怪才、奇才,不走寻常路,有许多奇思妙想,对他们不能求全责备,不能用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只要爱国爱民拥护党就要重用,就要大胆使用。

现在在对待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有一种倾向,即十分重视在职在岗的,而有意无意忽略了离退休的。须知离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我们既要打破论资排辈,也不能唯年龄论。传统戏曲中有这样两句唱词:“秦甘罗十二岁登坛拜帅、佘太君期颐年挂帅出征”。历史真实有这样的故事吗?没有,十二岁和一百岁挂帅均不符人生常理,这是我们民族的美好传说,它说明中华文化从来就不论资排辈,也从不唯年龄论。“自古英雄出少年”是人才冒尖的规律;“庾信文章老更成”也是人才日臻完美的规律。我们不能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

清代诗人袁枚在颂扬民族英雄岳飞时,有这样一句诗:“江山也要伟人扶”。在这里我们要说:人才也要政策扶。良好的生态环境,正确的方针政策,恰如天公抖擞一样,高精尖人才一定会应运而生。

攻坚克难是高精尖人才化茧成蝶的必由之路

如前所述,我国的人才建设正步入一个历史发展新阶段,也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期。时代呼唤人才,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人才。为什么攀登高峰的艺术人才在我省千呼万唤难出来呢?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自身攻坚克难,玉汝于成的努力还不够。高精尖人才之所以为高精尖,就在于他们有着不同凡响的高超技艺和艺术造诣,而不同凡响的高超技艺和艺术造诣正是从攻坚克难的实践中、学习中、创新中取得的。我们提倡和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就是为着孵化人才,促使人才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攀登高峰。

自身的努力和奋进,是人生出彩和成才的根本。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先生尚且如此,有志攀登艺术高峰的文艺工作者更应惜时如金。

我省已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霸堪称一代京剧大师,她先天条件很好,后天努力更甚,是攻坚克难的典范。她在京剧旦行表演艺术的各方面均有创新。她创造的“靠旗挑枪”技艺就是长期实践,攻坚克难的成果。这一技艺已成为戏曲舞台上武旦演员必学、必备、必演的技艺。她身在边疆一隅,却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三十多年长期统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的风骚,这和她的奋发努力是分不开的。

又如当今京剧舞台上国宝级的表演艺术家裴艳玲,也是用活传统,不断出新的一代大家。她时时琢磨技艺,天天坚持练功,真正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2003年中国文联主席团会议在昆明召开,身为副主席的裴艳玲来昆参加会议。用餐时间已到却不见裴先生,几经找寻,在一空旷处,见她正聚精会神地在练功。那时她已名满天下,依然这样坚持苦练,真是大家风范。有人戏言,现在有的专家名流,“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裴先生即使是开会或在开会的路上,均在苦练。这真是“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这表明攻坚克难与巧用时间是相辅相成的。

毋庸讳言,高精尖人才不是雨后春笋,而是十年树木的参天大树。十年树木就文艺工作者来说,就是要笃定恒心、苦心孤诣、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树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精神,不为名缰利锁桎梏,用心用情用功地刻苦钻研,千锤百炼、打磨作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艺术功力日趋成熟,攀上高峰。当前,人才建设形势大好,然而,人才自身更需努力。有抱负有作为的文艺工作者以“艺不惊人死不休”的毅力攻坚克难,努力拼搏,那么“蓦然回首”之时,定是化茧成蝶之日。

外部条件与自身条件相结合,组织培养与个人努力相结合,以文化自信为基础,以方针政策为保证,以攻坚克难为动力,云岭高原文艺领域高精人才的产生并非遥远,而是指日可待。但必须深刻指出的是,高精尖人才建设的核心是方向问题,柔能克刚、水能穿石,航母重要,导弹重要,创造它、掌握它、指挥它的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更重要。高精尖人才建设的目标永远是德艺双馨。我们坚信,乘时代东风而涌现出的云岭大地德艺双馨的高精尖文艺人才,一定能创作出堪称高峰的优秀作品,一定能圆满地回答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有“高原”缺“高峰”这一时代课题。

(作者系云南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

万吉星

猜你喜欢
高精尖攻坚克难文艺
勇于善于攻坚克难
攻坚克难“闯五关” 我国夏粮实现增产丰收
1942,文艺之春
赓续前行
北京时尚控股“高精尖”产品登陆“上海滩”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探索高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模式
浪漫雅痞文艺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