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作家五人作品读

2018-11-13 04:43何永飞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丽江文字老师

何永飞

云南作家五人作品读

何永飞

人生何处无美景——读田遇春散文集《一路风景》

散文好写,写好散文不易。好的散文,会让人读得舒心和亲切,会让人或收获美好的情怀,或收获睿智的思想,会让人爱不释手,而好散文,往往可遇不可求。很多散文写作者,要么局限于小情小调,要么停留于不痛不痒的表层,要么打着所谓“先锋”的旗号而不知所云,等等。面对纷乱的散文创作,能大海捞针般读到一本触及心灵的作品,实在是幸之又幸,可惜很多时候都落空。

田遇春的为人为文,那是有口皆碑,在这就不去赘言。有些人总爱抱怨,觉得在小地方难以写出大文章,其实不然,在大地方也未必会写出大文章,关键是要看一个写作者的心态和视角。只要你能沉下来,能深入挖掘,能细细地体悟生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就能写出出彩的作品。田遇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大半辈子基本都在故土上行走,跟众多人一样,每天要为柴米油盐奔劳,经历过苦涩的岁月,也享受过幸福的温情。人生本来就是有苦有甜,有恨有爱,有悲有喜,可很多人不曾悟明白,总是被情绪操控,要么欣喜若狂,要么垂头丧气。而田遇春不一样,不管遇到何事,他始终保持一份淡然,一份豁达,以坦诚和睿智的姿态去面对。故在他的笔端总能让人看到春色和亮光,感受到温暖和甜蜜,这也是他的作品最打动人心、最有魅力、最有特色之所在。

《一路风景》是田遇春的第二本散文集,读完,不禁让人心情舒畅,久久回味,感觉一股清风扑面而来,一股清泉涌上心头。望到窗外,本来灰暗的天空,突然明亮起来。其实,天空还是那片天空,阴云还是那些阴云,表面上看,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田遇春的文字犹如阳光,擦亮我的眼睛和心灵,故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象。他发乎于心,情理并茂,独具韵味的作品,读了还想再读,被其中的真情打动,被其中的哲思启迪,被其中的大善大爱感染。

品格决定一个写作者的成就和地位。若胸怀恶念,心态不正,为人自私自利,那要写出有风骨、有气度、有温度的作品是很难的,就算用再华丽和优美的辞藻掩饰,都不会改变最终必输的结局。欺骗读者,等于是在欺骗自己;玩弄读者,等于是在玩弄自己。田遇春的作品之所以格调高、境界高、人气高,首先是他把“人”做好,以诚待人,凭良心做事,这从他平常的一言一行里透射出来,从他作品的字里行间透射出来。“我见过竹林,在嵇康的竹林里,七个贤人纵酒而歌;我见过竹林,诸葛亮的茅庐旁,站立过刘玄德。一壶浊酒,一派义气,对着明月,拥着竹林,纵论古今,把抱负、命运、前途的畅想任意挥洒。”(《心中的那片竹林》),他心中的那片竹林,何尝不是他内心和生命的真实写照。有竹子般品格和气节的人,本身就是一篇好散文。

不管走多远,不管爬多高,故土始终是每个人安放灵魂的地方。田遇春对养育他的村庄有着浓浓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在我生命的旅程中,村庄就是暗夜里的那盏明灯,温暖着我的心。那是我生命的摇篮,把我从乡村的泥泞小路上送进城市。”(《村庄咏叹调》),将村庄视为明灯,新颖而贴切,它照亮人生之路和游子之心。很羡慕田遇春一直离自己的村庄很近,疲惫的时候可以回到村庄里休憩,迷惑的时候可以回到村庄里求解。也许有人会觉得,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不再有新鲜感和美感。可这要看具体的人,对于无心者,当然如此;对于有心者,情况当然不一样。田遇春是有心者,“怦然心动的是偶然的发现让我责怪平时的熟视无睹。任何事物只要用心发现,都有动人之处。”(《春天里的村庄》),他用心观赏和发现村庄的每一个细微之美,然后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此情深意切,岂能不勾起人们心中的乡愁。

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说苦也苦,说乐也乐,就看有何心境,就看如何对待。田遇春随时都给人乐呵呵的印象,会让人误认为他是百顺千顺的幸运儿,获得命运之神的特殊关照。其实,并非如此,世间之人,谁没有遇到过艰难险阻,谁没有经历过凄风苦雨,谁没有遭受过热潮冷风,谁没有被忧烦侵扰过,谁没有被人误解过,谁没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之痛,只是表现出来的样子不一样而已,有的把苦和难放大,有的把苦和难缩小,有的把苦和难转化。“其实,风景就在每一个人心中,只是看你有无这样的心境和眼光罢了。拥有发现的眼光,即能达到欣赏风景的最佳境界,也才能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的一生不过如此。有的人埋头拉车,不顾路边的风景;有的人只顾利益,对风景熟视无睹;有的人庸碌一生,不知风景为何物;有的人虚度一生,风景与己无关。”(《一路风景》),田遇春的“一路风景”,不是天赐给他,是他自己赐给自己。如果大家都和他一样,积极地面对人生,那何愁无美景。

《一路风景》,心灵之书,相信读者定能从中收获清风明月,或彩虹丽日,或春色秋果。

有痛感的爱更深沉——读纳西族诗人祁萍诗集《颜本丽江》

背叛故土的人,外表再光鲜,终究会成为孤魂野鬼。一个人不管走多远,都难以走出故乡的掌心。纳西族诗人祁萍,求学在外,那时从重点大学毕业,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可以飞翔得更远,但她没有,她坦言:“我拒绝一切可以离开的理由。”就这样,她又回到了生她养她的故土——丽江。

丽江,以净美而神秘的姿态站在世人面前,成为很多人魂牵梦绕的地方。牵挂丽江、依恋丽江、赞美丽江的人以及文字不计其数。对丽江的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可像祁萍这样爱得深沉的不是很多,她的爱是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她说:“我对这块土地充满了膜拜的情愫。”膜拜,何等赤诚的热爱,何等崇高的敬畏。有几人能把故土像神一样供奉在头顶,有几人能做到对故土不离不弃,并用含泪的文字去擦拭故土伤口里的疼痛。这样的人真的不多,而祁萍就是其中之一。

爱,当从脚下的土地出发,否则这种爱是飘渺的。丽江的神山圣水、风土人情、民族文化、民间民俗等,滋养了祁萍的生命和心灵。反过来,祁萍又怀着感恩之情,以诗歌为丝线,为这片土地上的一景一物织就温暖而华丽的彩衣。所以说,祁萍栖居于丽江是有福的,丽江降生祁萍这样的子民也是有福的。跟着祁萍的诗情行走,让人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丽江,同时,懂得何为真正的故土情深。

每个人的出生地,或许地名、地貌、地质、气候不同,或许还有大与小、贫穷与富裕、平整与陡峭之别,但其在生命中的分量都是很重的。“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在心底总是觉得那里的沙粒都是饱满而温情的∕因为它们蓄满了炽烈的阳光还涂着夏天的颜色∕我以为只有那片土地上麦浪才会在风中舞蹈”(《大具坝》)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具坝这个地方,但从祁萍的诗句里,我们看到了熟悉和亲切的景象,感受到了浓厚和真挚的温情,触摸到了饱满和含泪的乡愁。诗歌的魅力在于诗人抒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而让人品读到的是与之血脉相连的每一个人的生活。这点祁萍做得很好,也是她诗歌的可贵之处。

高原女性既有清风拂面的温柔,也有江水滔滔的奔放,她们的情感表达,可以是白云飘舞般轻盈,也可以是鹰击长空般豪迈。祁萍的诗歌偏向于后者,而又不失前者的雅韵。“鹰之舞勇敢而孤独∕鹰以舞蹈的节奏分割天空∕以风的速度逃遁子弹和弓箭∕它犀利的眼神可以看穿恐惧和绝望”(《纳西放鹰者》)纳西族有放鹰的传统和喜好,而我们追溯这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会发现鹰便是这个民族的化身。他们以独有的魅力,盘旋于岁月的天空,不畏风暴,不畏黑暗,不畏艰险,舞出旷世传奇和绝妙风采。正如祁萍在《舞》中写道:“舞蹈救活了小镇和村庄∕跳舞的人们化成了花朵∕开放在节日里,黄土高原才会五彩缤纷∕……∕来吧,来做一次接近天空的飞翔”,如此飞翔,岂能不令人迷醉,岂能不令人赞叹。

但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商业的浪潮抵挡不住地席卷而来,对原有的文化结构造成很大的冲击,有时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很多地方原本是一块净土,可由于商业的过度开发,被搞得面目全非,被污染得惨不忍睹。丽江或多或少也难逃厄运,宁静的古城不再宁静,高雅的文化染上了俗气,等等。面对这些伤痕,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诗人,不可能视而不见,更不可能不痛心疾首。祁萍在歌唱丽江的美之余,陷于忧伤之中。“古镇表情怪异地向着雪山致敬∕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越来越多∕土著的居民混杂在其中看风景∕他们神情陌生而忧伤”(《丽江·雪山》)古镇的日子被惊扰,家园的美好被破坏,牵动着诗人的心弦。就连那处于闹市之外的珍珠湖也被利益驱使的开发商盯上,“珍珠湖畔越来越少的是牛羊的影子∕越来越多的是发动机的轰鸣∕可是珍珠湖真的很美∕它像一面镜子照亮了天空∕也照亮一季蒙尘的高原松∕一只在暮色里发呆的鸟发出一声哀叹∕没有人听到”(《珍珠湖》)诗人就像这只发呆的鸟,除了哀叹,就是无奈和疼痛,故她要呐喊,要捍卫,要抗争,以还故土一片宁静和圣洁。

也许诗人的力量是微弱的,诗歌的力量也是微弱的,可她兴许能唤醒我们的良知和道义。“诺言在拥挤的人群中喘息∕灵魂的深处只有最后一个锁孔∕最后一把钥匙∕而你要打开的∕不是最后一个梦”(《失散》)相信《颜本丽江》不是祁萍的最后一个梦,我们对丽江,对诗人,对诗歌,对时代,充满信心和期待!

以文字取暖以文字佐酒——读李镜泷文集《细嗅蔷薇》

在文字中穿行者无数,可所怀情感和目的却不同,有真心喜爱者,有半真心半虚情者,也有纯属装样或胸藏不可告人目的的伪道士。镜泷是我长兄,为人实在,为文真诚,从不张扬,从不伪装自己,是性情中人。我认识他以后,就与他一直保持着联系,无论隔多远,心永远紧贴在一起。漫漫人生路,难求一知己。镜泷兄既是我写作路上的良师,又是我生活中的益友,不管何时何地,我都十二分地珍惜这份缘和情。

在享乐主义和追寻刺激盛行的时代,要隔离喧哗,耐着寂寞,回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很容易被当成另类。而镜泷兄不去在乎,就算被当成另类,他也依然坚持着对文字的热爱。工作之余,很多人进入懒散和空虚的状态,或沉迷于各种娱乐当中,可他却习惯钻进书堆里,不是创作就是阅读,与文字相依相伴。听他以前的同事说,单位组织出去旅游,大家要么尽兴地游山玩水,要么尽情地享受当地特色美食,要么疯狂地购买商品,只有他“不合群”,遇到书店就像遇到心中的女神一样,不顾大家的催促,非要进去买几本书不可,然后就一路地阅读,美景美食的诱惑力比起动人的文字来说,似乎显得太弱。他就是这样痴迷于文字,要想改变,实在太难。

很多人写作或多或少都有名利之心,急于涂鸦,急于发表,急于得到回报,更有甚者把写作当作人生某一道辉煌之门的敲门砖和抵达某一座成功高峰的阶梯。可在镜泷兄身上,我经过长期观察,并未发现一丝一毫这样的迹象。他写诗,也写散文和随笔,那些看似闲散的文字,不是他挖空心思冥想出来,而是他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所以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暖阳。我想这才是写作的本真,可惜像镜泷兄这样的写作者,在物欲的驱逐下,已经越来越少。

生命游走在世间,难免会遭遇寒流。没有谁会事事顺心如意,天天笑口常开,毕竟人非神仙,得为生计奔劳,得去尽各种职责。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会遇到千奇百怪的事儿。有时自己的善良会成为小人入侵的漏洞,有时自己的纯真会成为他人欺骗的借口,除此外,无心或有心的各种误解和算计更是不少。我相信,镜泷兄也曾为此苦恼和心寒过。但他并没暴怒过,更多时候他只是悄然退居到文字中,以文字构建堡垒来挡住外界的纷扰,以文字生炉起火来取暖。多次与镜泷兄交谈,他对大富大贵不感兴趣,有文字相伴,他脸上流露出一种淡然的富足感。他是真正的淡泊名利者,文字温暖了他的生命,他又温暖了周围人的生命。

镜泷兄钟情于酒,这也许是诗人和文人的通性。诗仙李白的佳作都是从酒坛子里泡出来的,无酒,李白就不会名垂千史,是酒成就了一位大诗人,成就了一个大朝代。酒有一个好处,就是饮下后,会让人揭开蒙在心灵上虚情假意的面纱,找回真正的自己,借着酒兴,想说啥就说啥,不再有所顾忌,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自然活得畅快。现在,由于身体的原因,镜泷兄对喝酒是有所克制的,但要让他戒酒,怕像让他戒文字一样的难。他曾给自己的一本集子取名为《文字茴香豆》,这是他对文字热爱的一种真切而独到的表达。文字即茴香豆,实在妙哉,以文字下酒,酒味更香更浓,时光更美更醉人。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是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经典诗句,也是不朽格言,说人都有阳刚和阴柔两面。别看很多男人体格魁伟,猛如老虎,在某些时候,也会表现出细腻和柔美的一面,沉醉于蔷薇之花香中。镜泷兄把他的随笔集取名为《细嗅蔷薇》是妥帖的,他和很多男人一样,心中养着虎,而给读者捧出的却是如蔷薇花般迷醉的文字。在《细嗅蔷薇》中,相信读者们会看到猛虎的威姿,也会嗅到蔷薇花的香味,既而找回逐渐趋于完美的自我。

山沟沟里的独特“美味”——读王文铭文集《滇西北的山沟沟》

与恒久的宇宙相比,生命实在是短暂。而生命中的过客却难以数计,很多人,走着走着就疏远了,就不见了,与自己一条路走到底的人寥若晨星。我历来笃信缘分,有缘,多远的距离和多长的时间,都不会被拆散;无缘,再怎么维系和强求,都会渐渐走散。屈指算算,我与王文铭老师已经相识近二十年。二十年,对于人的一生,其所占的比例确实很大,更何况这二十年并不是在终结点上,它还会继续往后延伸,再延伸。我无意回望生命历程,不禁把自己吓了一跳,时光怎么会跑得如此之快,一不小心就会被它扑倒在地。但我并不伤感,反而感到无尽的欣慰,我与王文铭老师之间深厚的情感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能遇到王文铭老师,并能跟随他一直行走,是上天对我的特别眷顾。

《滇西北的山沟沟》是王文铭老师的第一本专著,不管是里面的单篇阅读,还是整本书的系统阅读,我都是算最早的读者之一。从初二开始到初中毕业,王文铭老师都是我的语文老师。那时,他在我们那里就是一名让无数人敬仰的作家,不仅书教得好,还经常有作品问世。作为他的学生,我们是有福的,当他的作品发表在报纸杂志上时,我们总是能第一时间读到,这对我们写作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后来之所以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王文铭老师的影响和带动是分不开的。他是我写作的启蒙老师,同时,也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我出的第一本诗集,就是王文铭老师不辞辛苦为我修改和整理出来的,还热情地帮我写了序言。而今,承蒙王文铭老师的信赖,要为他的作品写一个叫“序”的东西,我着实诚惶诚恐,以自己的浅薄才学,这岂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和鲁班门前舞斧头。但我还是乐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是出于感恩,感恩王文铭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和辛勤栽培;另一方面是出于感动,感动王文铭老师质朴无华而又温暖人心的作品。更何况在老师面前出丑,是情有可原的,毕竟老师永远是老师,学生永远是学生,还可趁此机会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王文铭老师大半辈子都坚守在教育战线上,现在依旧不改初衷,肩负使命,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为一棵幼苗的茁壮成长,都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更不要说数十年来他栽培了不计其数的栋梁之材。我曾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老师,像王文铭老师一样,在三尺讲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梦想我也实现过,但只是昙花一现,师范毕业后,我在一所山村小学代课,白天为学生辛勤耕耘,晚上独守无边孤寂,个中酸甜苦辣不必赘言。这样的生活我持续了仅仅一年,都觉得不易,更何况王文铭老师一直以来都在默默地坚守和付出。仅凭这点,作为学生的我,都对其深感敬佩并自惭形秽。

相比于那些所谓的先锋写作、潮流写作,王文铭老师的写作似乎显得有点“土”,不玩弄花里胡哨的东西,不粉饰,不造作,不炫酷,以最朴实的语言,书写身边最熟悉的人、物和事儿。可“土味”造就的是“美味”,在华而不实的众多文化大餐中,看似落伍的“土味”反而备受人们的青睐。做人最忌讳虚伪,为文又何尝不是如此。王文铭老师给书取名为《滇西北的山沟沟》就可看出他为人和为文的真诚,不管别人怎么评说,他就是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山沟沟里的滇西北呈现给大家,让“土味”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文铭老师是写美食的高手,书中有很多篇什是关于滇西北民间的美味佳肴,如:青蚕豆瓣稀饭、土锅洋芋焖饭、猪生皮、虫子大宴、大肠里脊等,很多美食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读着王文铭老师这些活色生香的文字,不禁让人馋涎欲滴。山沟沟里的滇西北,今非昔比,内非外比,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有福的。滇西北美味的诱惑和享用,让王文铭老师文思泉涌,佳作连连;王文铭老师美文的问世和传播,又让滇西北的美味香飘万里,名扬天下。二者相互成就,彼此收获,这是一种良性写作。

如果说王文铭老师的美食作品给我们带来味觉上的享受,那他另外真情流溢的作品无疑给我们带来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山沟沟并不是贫困窟,而是聚宝盆,其聚积着人类最本真的那份纯洁,那份善良,那份温暖,那份明丽。在王文铭老师的笔下,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令人为之动容,都深深地触动人们的心灵。别看王文铭老师身材高大,他的情感之细腻,体验之真切,感悟之深沉,是很多男儿所不具备的,这也是他才情喷薄的先决条件,更是他作品的精华所在。面对这样独特“美味”的作品集,谁能抵挡得住内心的阅读渴望!

文字之魅源自真情真爱——读羊瑞林文集《孟岭脚下的心语》

文字是神圣的,是有灵魂的,它的魅力源自真情真爱,我历来如此认为。面对文字,写作者抱着什么态度甚为重要,会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质量。有些人玩弄文字的技术无比高超,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最终把书合上,却不知其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就像把读者当作猴子牵到迷宫耍了一圈。面对这样的作品,它就算被某些人捧上云端,我也会毫不含糊地离之,弃之。

人品决定文品。一个写作者如果私心重重,胸中始终埋着不可告人的黑色目的,要想在他的作品中读到大爱精神和春天的明丽色彩,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就算他说谎能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可时光之火焰终有一天会揭开他的丑陋本性。到那时,他要么被读者的唾液淹死,要么被自己垃圾般的文字埋葬。

羊瑞林老师被田遇春老师称为“江畔的歌者”,我认为这是准确的,也是亲切的。他出生、成长、生活和工作在美丽的金沙江边,江风、江水、江声无时不在滋润着他的生命,从而让他活得如江中之鱼,自由自在。有良知,有温度的人,从来不会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熟视无睹,不会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漠然不顾。金沙江里的鱼儿,用摇摆的舞姿和晶莹的水泡来表达对母亲河的感激之情。而金沙江边的羊瑞林老师,则用温情的文字和美妙的歌声来表达对故土的感恩之心。所以,当我们徜徉于他的作品时,不禁被感动,被陶醉。等我们依依不舍地走出他的作品时,身上已经沾满了馥郁的花香。

江山,这个词组合得甚为完美,把江之柔性与山之刚性揉捏在一起,遵循了自然阴阳平衡的规律。有江无山,会让人觉得缺乏骨气;有山无江,会让人觉得缺乏柔情。而羊瑞林老师的家乡有江也有山,这就给他的文字注入了或绵长或挺拔的生命力。因此,当我们还沉浸在他的著作《我在金沙江边歌唱》中时,他另一本著作《孟岭脚下的心语》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他创作之勤奋,之用心,之热情,让作为后生的我都有点自愧不如。

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体会到人间的美好,胸怀善良的人才能感知到万物的脉搏。山是同一座山,江是同一条江,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其面前放声歌唱和吐露心语,除非自己的心中溢满真情真爱。从羊瑞林老师那爽朗的笑声和豁然的心态中分明感觉到,他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半点虚伪的成分,他与生俱来的善良没有半点渣滓,故他的创作如江水般自由奔涌,如白云般自由飘逸。

我们一直在提倡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著名白族诗人晓雪老师曾说:“其实,夕阳和朝阳是同一轮太阳。我们这里西下之夕阳,正是地球另一面东升的朝阳。所以换一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年届60离休退休当作又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如今,羊瑞林老师已过退休年龄,在家乡的教育战线上奋斗和奉献数十载的他本该可以停下来享享清福,但他却退而不休,2004年退休后他又义无反顾地回到讲台上,继续为山村的幼教播撒汗水。这种乐此不疲地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和敬佩。

写作于羊瑞林老师来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他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让他比其他人活得更加开心和愉悦。他的写作基本围绕着家乡的那片热土,是宽阔的金沙江和巍峨的孟岭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反过来,他的文字和作品又给家乡的那片热土涂抹上了一道道绚丽的色彩,从而被外界人所认识和神往。家乡的山水滋养了他的文思,而他又以真情涌动的作品回报家乡的山水,这相得益彰之举,岂不快哉,美哉!

除了真情真爱,羊瑞林老师的写作还有一种担当的精神,这是最难能可贵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东西会渐渐模糊,最终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文字可以定格每一个生命的辉煌,可以为我们保存一份份美好的记忆。出生在金沙江边的杨培育烈士,当年为藏区平叛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他的英雄事迹一直尘封在箱底,没有多少人知晓,若再不晾晒出来,英雄的赞歌就有可能发霉,甚至消散。羊瑞林老师为此感到焦急,故不辞辛苦地去走访和搜寻英雄的生命足迹,并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阅读羊瑞林老师写杨培育烈士的作品《金沙红棉万代红》,看到一位高大的英雄又复活了,如红棉一样矗立在我们的心中。

翻读完《孟岭脚下的心语》,一束灿烂的阳光刚好从窗口投射进来,落在我的书桌上,很养眼,很醉心,一如羊瑞林老师书中的文字。

(作者系第二十五届全国鲁藜诗歌大奖、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

杨 林

猜你喜欢
丽江文字老师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梦中的文字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