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丝文化视野的闽南民间文艺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018-11-13 03:04郑玉玲
闽台文化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间文艺海丝闽南

郑玉玲

(闽南师范大学 艺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民间文艺方向”二级学科硕士点是全国唯一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研究生人才培养建设项目,研究生培养与就业良好。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施行,作为海丝文化重要内容的闽南传统艺术愈显其深厚的内涵与优势,就闽南民间文艺方向研究生培养如何渗透海丝文化,推行培养模式改革,尚待完善。因此,基于一带一路的海丝文化视野,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作为连接海丝之路文化纽带和承载区域传统文化精髓的“闽南民间文艺”领域研究生培养模式,迎来了新的改革契机。本文将围绕“为什么培养”、“培养什么样的闽南民间文艺研究生”和“怎样培养”这三个问题,以闽南师范大学在“传承创新闽南传统文化 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为例展开论述,以期为海丝文化人才培养和传承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一、海丝文化与闽南民间文艺方向人才培养的意义

关于闽南民间文艺概指广泛存在于闽南民间的文学艺术形式,它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代代传承,演化为闽南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美术以及民间故事、谚语和熟语等。这些闽南民间文学艺术早在宋元明清时期随着闽南先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渡台湾而广为传播,开枝散叶,与海丝沿线各国互相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现象,并成为维系海外华侨华人和台湾同胞情感的文化纽带。因此,构建海丝文化视野的闽南民间文艺领域建设与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本学科领域的重要内容与使命。

闽南民间文艺的学科任务是:探索闽南民间文艺生成的原因、特点,探析闽南民间文艺在东南亚、台湾等海丝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根植及其演变发展,探索在构建两岸和海丝文化的传统艺术工程领域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合作。闽南师范大学海丝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服务于海峡两岸及海丝沿线各国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的学术应用型人才”,即培养的研究生应具有较宽广扎实的人文学科基础理论,系统掌握闽南民间文艺基本理论知识,兼具严谨的学风、较强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能紧密结合现实工作的特殊需要,独立从事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动,成为海峡两岸和海外东南亚社会文化交流组织、策划、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和文化交流使者。

关于本领域人才培养现状,据问卷与访谈调研,目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多为闽台地区,而东南亚等海丝地区的覆盖区域与研究层面则较少涉及,服务海丝文化人才培养的总体构想,包含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与实训体系的海丝文化融入,还有待完善。因此,地方高校在海丝文化传承创新的人才培养上肩负重任。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发挥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学术优势,以高度的自觉,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为职责,努力培养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多年来以科研创新为先导,以学术交流为手段,以艺术实践为检验,就闽南民间文艺的课程体系构建、特色模块设置、专业创作实践、基地研习交流、传承示范展演、联合培养人才等方面不断进行系统研究与教育实践,对促进海峡两岸和东南亚的交流与合作具有现实意义。

二、海丝文化视野的闽南民间文艺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三结合”模块+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

在人文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是研究生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闽南民间文艺方向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自主设置目录外的二级学科硕士点,涵盖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形成交叉型学科领域,兼具海丝与闽南地域特色及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体系的多元化与特色性,因此,如何培养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能够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和掌握艺术实践技能的人才,课程体系设置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与构建。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民间文艺方向课程设置即是在“人文基础理论课程(学科基础课)+研究型课程(专业必修课)+技能型课程(专业选修课)”三结合体系的基础上,重视艺术实践的创新能力课程体系的优化,形成具有国际海丝视野和本土特色的课程群,从而提升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为“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1.有机设置闽南民间文艺模块选修课程 推进研究与学习一体化

模块式教学是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有机结合,把所学专业课程猎取的内容进行整合归类,组成体系优化的课程群,以促进研究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为宗旨。基于此,拟在培养方案设置融基础理论、专业技能与应用实践为一体的模块选修课程,形成以特殊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特色课程体系:如有人文基础理论的《海丝文化与传统艺术研究》《闽台传统艺术概论》;有艺术表演实践的《闽南民间舞蹈》《闽台戏曲》《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技能选修课程;有历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视野的《闽台民俗艺术专题研究》《田野调研方法》,形成系统课程选修模块。也可把导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和导师团队的研究特色,使课程学习很好地为科学研究服务,二者相得益彰,从而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达到科研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向提升。

在“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把社会实践作为必修环节,增强艺术实践的课程补给优化,如构建校外专业教育实践与传承展演策划等特色课程体系设置,让研究生从多元认知中,掌握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与技能实践,有效丰富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倡导的“走向田野与社会”人才培养理念初见成效,理论、实训、方法三位一体,开辟了研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途径,实现了人才培养由知识传授向方法传授、能力培养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教学策略,教会学生从整体视角观察学科知识体系,学会运用科学研究学习方法,把握理论知识与艺术技能之间的关系和本质规律。将研究型模式引入课程,推进研究与学习一体化:把“课堂教授、师生互动、讨论式学习”与“课外田野调研、探究式学习”相结合,深入典型的传承环境中,全面感受海丝文化与闽南民间艺术,向本地传承人学习,认真思考地域艺术的风格特点及其审美心理与民族文化。创造条件与两岸传承人、民间艺术团学习切磋技艺,了解闽台民间艺术的传承现状,要求学生在“作业汇报、作品展演”的实践环节中相互观审,假期回家乡关注当地民间艺术,开学举行汇报交流,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融化在师生同体验、同发现、同创造、同表现和同享受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以广阔的视野,发现探究学习,加强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探索研究新知识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保护传承海丝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

2.注重研学调研模式,实行开放式培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调研为研究生的人文核心素养提升架起一座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学生视野。与此同时,在培养方式的保障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在学硕三年的培养中,坚持研究生“海丝文化与闽南民间文艺”不少于三个月的调研必修计划,在教育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田野考察基地,定期组织研究生进行实地考察,充分发挥乡土田野教学的优势,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真正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真正使“田野课堂”成为研究生的“实验室”。

其次,注重开放式培养。发挥我校对台工作优势,积极对接东南亚高校,会聚两岸及东南亚高校学者的力量,签约合作协议,采用两岸及东南亚高校“双导师制”联合招收和培养本学科方向硕士研究生。遵循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与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提升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相结合,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双向发展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创新协同培养,推行“研习+展演+实训”的复合型模式

1.发挥优质资源,协同共建基地

基地是保障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高水平的教育基地,对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遵循“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充分利用中央与地方、两岸及海外的优质资源,建立各类专业实践基地,如联合全国台联创建“全国台联闽南文化研习基地”,开展常态化的两岸高校师生传统艺术研习营交流;联合省政协、省文联建立“海峡两岸青少年舞蹈艺术交流研习基地”,为两岸学生搭建施展文艺才华、深度交流交心的舞台;与地方院团共建合作联盟,联合创作出精品;以“合作共建?融合发展”为目标,拓展海丝艺术交流,推进与东南亚国家的海外联合办学等举措,构建了政府、地方、科研机构、民间社团和非遗传承人密切合作,两岸高校师生互动、海外联合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基地平台开展示范展演,在多层面的艺术实践中做到“学、练、创、演”的有机融合,有计划设置实训研习计划:从教学实践周——示范展示课;认知实践季——观摩彩排课;综合实践期——学期成果展演;素养实践年——交流推介与论文写作、项目研究等环环相扣的环节,坚持“保护、传承与教学、创新并重”的发展思路,探索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研习+展演+实训”复合式教学模式,从而解决了地方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高的问题。

在研究生科研训练中,鼓励研究生在选题时将视线投向海丝地域文化,如中华民族和马来民族联姻产生的峇峇娘惹族群文化研究;海丝文化视角的闽南民俗文化的生态与传承保护;海丝传统艺术形态特征、融合发展研究等。在进入研究过程时,引导他们结成科研小组,实地考察,发挥集体智慧,制定可操作的计划;及时整理调研材料,撰写调研报告,开展研究心得交流。科研训练的研究成果又能反过来充实教学内容,引导研究生自主学习。

2.拓展实践平台体系,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创新协同培养”、“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能力训练”三个核心板块的实施,构建“强基础、突主干、显外延”的创新型实践平台体系,以“传承海丝文化,促进海外交流,服务地方建设”目标为己任,创新闽南民间艺术实践建设,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表现为两个拓展:

(1)拓展教学时空。将教学时空由课堂内知识传授向课堂外田野调研的教学延伸;由校内研习展示向校外基地展演的延伸;教学内容从教材内向教材外的延伸。为加强海丝文化融入研究生教研活动,笔者建议把原有的台湾研习营延伸为海丝文化研习营,这将是大陆高校首创,它成为集中为学生提供传统艺术教育和社会实践发展的营地。面向海内外选拔热爱闽南民间文艺的师生加入研习营,明确研习营目标定位,通过开展多层次的传承展演活动,把流传于闽台及海外的民间舞蹈、戏曲、曲艺、美术等进行整理、提炼与创新。以研究生策划为主导,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听取讲座、座谈交流、联合表演等方式,促使研习营营员深入了解闽南民间艺术的精髓,将有效提升研究生的组织策划与创新交流能力。

(2)拓展艺术交流。利用实践平台,开展国家大剧院“闽南古韵?两岸传情”海峡两岸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京展演,挖掘呈现海丝及两岸同根同源的闽南传统艺术之美;举办“舞缘相承、两岸同心”海峡两岸舞蹈发展与合作论坛等常态化交流活动,就两岸舞蹈文化的继承创新,两岸高校联合培养人才与合作共建进行实质性探讨,是学校扩大学术交流、创新特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三、闽南民间文艺人才培养与海丝之路文化交流品牌建设的思考

在教育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精神的指导下,随着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分类培养机制是重要的培养模式改革方向。在海峡两岸传统文化共融互通、“一带一路”海丝文化背景下,闽南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研究与实践的主阵地,通过全日制学术型人才培养以达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职能,愈发彰显其重要使命。地方高校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加强人才培养与海丝之路文化交流品牌建设,是为关键。

1.加强海丝文化交流渠道,参与国家海丝文化扶持计划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遵循“一带一路”倡议精神,把人才培养与海丝之路文化交流品牌建立相结合,拓宽联合培养渠道,是我们进一步完善和思考的问题。比如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加强海丝文化交流渠道,逐步介入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文化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机制,参与享有国家海丝文化扶持平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参与海丝文化使者计划。让研究生有机会参与东南亚周边国家举办的海丝文化论坛,学校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办代表闽南族群特色的优秀艺术家互访、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和青年交流活动。②参与海丝文化艺术创作扶持计划。争取国家层面扶持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通过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对海丝文化主题艺术创作项目予以支持的力度,举办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各类研讨交流和创作研习,逐步形成我校海丝文化品牌。③参与海丝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计划。逐步与海丝沿线地区组织和重点国家建立城际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开展3+0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即研究生在校学习三年,期间特聘海外教授来校授课指导,把闽南文化与海丝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为研究生提供更广阔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同时繁荣海丝主题文化艺术生产,开展艺术人才和文化机构联合创作、共同推介,搭建展示平台,提升本学科领域硕士研究生人才的专业水准和综合素质,为海丝储备人才资源。

2.闽南民间文艺人才培养的措施保障

海丝文化视野的闽南民间文艺方向人才培养需要充分的措施来保障。其中的措施包括组织保障、政策法规保障、资金保障和人才保障、评估落实。首先,学校要运用好海外教育特殊政策与对外文化工作机制,了解国家出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则》的精髓,紧抓机遇,主动对接国家海丝文化扶持计划,寻求政策扶持与资金保障,以建立和完善闽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闽南文化交流专项资金,给予闽南民间文艺的发展壮大以足够的资金和经费,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闽南民间文艺学科专业建设。其次,学校亟待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外语娴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闽南文化外交人才队伍,加大非通用语人才储备,通过师资队伍的“引、培、聘”和研究生的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完善培养,引导和培养闽南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投身于海丝文化建设工作,加强海丝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深化海丝沿线国家人才交流合作。第三,亟需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促使研究生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得以良性运行。

综上所述,我们力求不断深入海丝文化与闽南民间文艺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把闽南师范大学逐步建设成为学科专业建设与特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为“一带一路”海丝文化牵线搭桥,成为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中心和办学典范。

注释:

[1]陈支平:《闽台文化的多元诠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

[2]文化部:《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文化部网站,2017年1月。

[3]郝平、乔新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之路》,《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27期。

猜你喜欢
民间文艺海丝闽南
探索海丝文化阅读推广新模式
——以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例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破解民间文艺版权立法困局
首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工作年会成功举办
闽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