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十才子涉海诗解读

2018-11-13 03:04冯圆圆
闽台文化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沧海才子全诗

冯圆圆

(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明史·列传》:“闽中善诗者,称十才子,鸿为之冠。”其中,“闽中”即明初的福州,则“十才子”指的就是籍贯皆出于福州一府、文学活动地点大都在福州所属县邑的十位诗人,这十位诗人是以林鸿为首的“闽郑定,侯官王褒、唐泰,长乐高棅、王恭、陈亮,永福王偁及林鸿弟子周玄、黄玄”。福州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宋代诗人张方平有诗曰:“七闽一都会,乃是无诸城。海近气物异,山遥风候清。”故而,福州的风物气候便自然受到海洋的诸多影响。“闽中十才子”既以地名派,作品中就不免出现大量的涉海诗,如林鸿有“夜来沧海寒,梦绕波上月”(《金鸡岩僧室》),陈亮有“凭高送远目,海色清无边”(《游瑞岩》)。这些诗作不仅仅是对海上之景进行了视觉上的勾勒,更是借众多的海洋意象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与离愁别绪的情感,同时表现出超然冲淡、沉郁悲凉以及富有浪漫色彩等复杂的风格特征,试做如下解读。

一、“闽中十才子”涉海诗内容

(一)体现诗人的隐逸情怀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曾有诗曰:“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为问乘槎人,沧洲复何在。”孟山人所追问之“沧州”,指的便是海上隐居之地,可见海洋自古以来就有隐逸的象征。洪武中,林鸿因“性脱落,不善仕”而辞官归闽,此后近二十年间,便与同在福州一带未曾步入仕途的高棅、王恭等人游历山川海滨、相互倡酬,过着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这期间,他们的涉海诗作大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心态,流露出生活在山陬海澨的诗人们的隐逸思想。试看林鸿《海上读书》一首:

浮云薄海色,万里如秋空。青苍杳无际,岛屿蟠蛟龙。

上有读书者,结茅谁与同。朝餐海上霞,夕友沧江翁。

乘桴嗟尼父,把钓思任公。犹慕鲁连子,不受却秦功。

千金若土壤,清名吊高风。愧予老儒术,白首且相从。

诗人描绘了一个视野广阔而富有诗书气的海边景象。年轻的书生结庐在海岛之上,过着清贫且自足的生活,但其中两句却表达了书生不慕功名利禄的隐士情怀:“犹慕鲁连子,不受却秦功。千金若土壤,清名吊高风。”书生既追慕圣人的超世,又向往真正的隐士品格,令年老的诗人都感到惭愧,又怎么能不去追随呢?这种借怀古以抒发隐逸思想的涉海诗在陈亮的诗作中也能见到,如《赠皆山隐者,兼寄良箴》:“欲从东海招鲁连,还向夷门揖朱亥。沧溟万里波连天,太行九折摧车辕。”诗人一连列举三位隐士,紧接着以“沧溟”“太行”喻隐居之地,诗句气势雄浑,大有与世隔绝之意,而陈景明也的确是十子中“结草屋沧洲中”“终其身不仕”之一人。

“闽中十才子”闲暇时喜寻僧访道,因此在涉海诗中更多的是以佛老思想抒发隐逸情怀。如林鸿《宿雪门寺》:

龙宫临水国,鸟道入烟萝。海旷知天尽,山空见月多。

鹤归僧寺老,松偃客重过。便欲依禅寂,尘缨可奈何。

“龙宫”有佛寺之说,这里应指的是诗题中的雪门寺。关于“烟箩”,宋代苏舜钦有《离京后作》诗“脱身离网罟,含笑入烟萝”,则“烟箩”是与俗世相对的幽静之所,这里指的便是佛门清净之地。何以见其清净?站在这避世之地四下极眺,只见海面上毫无遮拦,而一眼望尽;山高无碍眼之物,而能见及更多的月色。在这里,大海与山月因佛寺的存在而染上了浓厚的禅意,令夜宿山寺的诗人生发出关于人生的思考——鹤归僧老,时光易逝,不如一心去追求释家禅寂的旨意,那纷繁的尘事又能奈我何呢?诗歌的字里行间传达出对俗世极大的厌倦之感。此外,林鸿在《登清泠台》一诗中也表达了相似的心境,即借“鸟度白云湿,龙归沧海腥”的禅镜,表达了“愿言割兹爱,永也投禅扃”的皈依佛门之意。王偁《登古囊山辟友岩,和瓢所居士之作,因寄黄八粲》也透露出这样的厌世情绪:“何处秋吟觅远公,苍苔古道石林东。月生双树闻虚籁,香绕诸天见化宫。万法已超言说外,此身多在别离中。明朝更写三生偈,去约忘机海上翁。”“远公”即指晋代高僧惠远,“诸天”“万法”“三生偈”等皆是佛教语。诗人叹此生多别离之苦,而早已勘破三生之梦,最终他以象征着隐士的“海上翁”为其最终志趣相投的朋友,可见其归隐志趣的坚定,无怪乎庐陵解缙赞其“布衣萧然,不慕宠荣。”

除了蕴含佛理的涉海诗,借道家之语寄托隐逸之志的诗作更是不在少数,如林鸿《海天跨鹤》:

沧溟控东极,滉漾宽扶桑。飘飘鹤上仙,驭气以翱翔。

碧落为我盖,丹霞为我裳。放神逐九有,吸气调三光。

骖鸾笑嬴陋,策骏嗟穆荒。逍遥大罗天,归来良未央。

诗人自比为御鹤的仙人,而乘风翱翔于宽广无际的沧溟之上,吸食日月之精华,驰骋于九州之地,以“碧落”为盖,“丹霞”为裳,简直与天地自然浑然一体,但觉身而为仙的自由逍遥。唐代李商隐有“空记大罗天上事,众仙同日咏《霓裳》”的诗句,虽是以登仙喻登进士第,但也可见其所向往的“大罗天”乃是歌舞升平、无忧无虑的美好仙境,故而林鸿此诗才有“归来良未央”的意犹未尽。全诗以浪漫的想象描绘了道家仙人自由自在、远离俗世的生活,畅想了隐逸诗人最为神往的终极理想,更使诗中的大海蒙上了道家思想的神秘面纱。再看林鸿的《海门秋望》:

云崖耸高寒,攀跻览溟海。试拂龙唇琴,馀音散苍霭。

月摇波影中,叶度秋声外。矫首蓬莱宫,仙人笑相待。

此诗同样是以无边的想象使诗人置身于沧海之中的蓬莱宫下,在如梦如幻的月摇波影中,受到蓬莱宫仙人的热情相待。全诗已丝毫不见现实世界的半点影子,有的不过是“云崖”“秋声”等难以捉摸的自然意象,就连诗中的“溟海”也不过是神话传说中的罢了。除林鸿之外,王恭的涉海诗作中亦有相似的游仙思想,如《送炼师张铭新归上清》:“羽人重周游,踪迹半天下。渡海窥蓬壶,寻云历嵩华。”又如《题会稽吴汉津远道卷》:“春风太液花如雾,夜月瀛洲访仙侣。”“瀛洲”是海上的神山,故诗人才有志于访“瀛洲仙侣”。王恭似乎格外偏爱“瀛洲仙侣”的意象,在《答黄嗣杰兼柬王介轩先辈》一诗中亦有“瀛洲仙侣久忘机,昔时骢马今布衣”的诗句。可见,隐居海国的诗人更易生发浪漫的想象,他们巧借道家故事里的虚幻意境寄托其隐逸超世的思想,虚构出一个理想中的自由天地,使得自身完全脱离了现实世界的羁绊,从而流露出不切实际的人生追求。

(二)抒写离愁别绪

“闽中十才子”喜称沿海区域为“海国”,如林鸿“海国横秀色,兹山何郁盘”(《游海上瑞岩》),又如陈亮“海国别来久,长怀琼树枝”(《秋暮怀刘宗鲁》),前句是肉眼可见的实海,重峦叠嶂,风光秀丽,情感上却并无特别之处。而后者则是诗人别后长怀之虚海,也缀以“国”字,却由此真切表达了诗人的怀乡之情。同时,海洋作为古代的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向来多见于古人的离别诗中,如唐代柳宗元有诗曰:“海上销魂别,天边吊影身。”因此,海承载了十子及与之交往的明初文人南下北上的离愁别绪,而出现在“闽中十才子”大量的离别诗中。试举林鸿《海口道上有述怀郑二宣》一诗:

露下菰蒲有雁声,晓骖初发宿寒轻。新知乍别孤吟倦,旧国重来百感生。

黄叶闭门逢野寺,白波侵郭见江城。家林暂别堪惆怅,翻忆浮丘海上行。

首联之“菰蒲”“雁声”以及颔联的“孤吟”,首先使诗人沉浸在境遇的清冷萧瑟之中。站在即将远离家乡的海口道上,回味故乡种种美好,顿时百感交集。离开的时辰到了,诗人只能带着沉重的离乡惆怅,在海上舟中不断回忆故乡的一切。全诗除“惆怅”一词表达诗人的外在情绪外,又因“旧国”“家林”“翻忆”等词,使全诗渲染上一层浓厚的离乡愁绪。尤其是尾联对句“翻忆浮丘海上行”,使人想到李清照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而使诗中的“愁”字毕现。在这首诗中,海不仅是诗人与故乡之间的联系,更是不可忽视的距离。如高棅有“别来塞雁江云隔,梦去青山海路长”(《寄林七膳部兼呈林怀之广文》),言即便是梦中的海上之路也依旧遥远;王恭有“郊外空林带夕霏,海天离思远依依”(《江城春尽偶作》),以海与天的距离之远喻离别的依依不舍之貌;王偁亦有“明朝愁又别,天海共茫茫”(《五羊城遇张顺论旧有怀》)的相似之句。因此,在十子的涉海诗中,对海的着笔不仅意在抒发思乡之情,更多的是寄托着别离之苦。如陈亮《赋得沧海月别南乡诸子》诗:

我家住在沧海涯,海上长看月出时。海风吹月到天上,清光夜夜长相随。

紫薇峰前秋月白,此时却照禅宫客。南中佳士一时来,几夜同看明月色。

月光自古有盈亏,人生最是多别离。明照复向沧海去,只应见月长相思。

宋代苏子瞻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千古绝句,这里陈景明则以“月光自古有盈亏,人生最是多别离”相附和,时异而情同。而这首诗中多次提及“海”“月”,诸如海上看月、海风吹月、明月照海,几乎严丝合缝地将海与月联系在了一起。诗中,诗人不仅要离开家乡,还要与家乡的诸子好友分别,故而无限放大了这种乡愁。如此沉甸甸的情感,诗人觉得只放乎一“月”似乎不够,于是将之全然寄托于家乡之海与天上之月中,则海便也被赋予了这种离乡之愁。十子诗中海、月意象合体出现的诗句几乎都与离别诗有关,如王恭“沧海月明人去远,瑶池秋晚雁来深”(《寄蒋节庵炼师》),林鸿“一竿沧海去,千里白鸥心。短发秋同老,清樽月共斟”(《月夜酌别龙秀才》)。

除了寄托思乡情愫的“月”,“闽中十才子”的离别诗中还有一些蕴含真挚友情的海上意象,如“海霞”:

百尺云帆挂海霞,劳君相送到天涯。重来应恐清秋晚,落尽清泠桂子花。古人有“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饯别习俗,诗中所描写的海霞追帆的景象,正像是友人追送诗人的场景。晏几道《两同心》云:“恶滋味、最是黄昏。”为减轻离别的伤感,诗人约定了回来的时节,但那时早已桂花落尽,晚秋凄清。虽是想象中的重逢,却未有重逢时的喜悦,而只有因错过了与友人共赏桂花飘香的无限失落,这种想象之中的失落感实则正是此刻诗人心情的真实反映。如“孤云”:

(林鸿《将之海上群公相饯至龙津》)

别君沧海上,况是暮秋天。乱叶惊离席,孤云逐去船。

荔枝瘴雨外,椰叶夕阳边。回首风尘隔,相思共渺然。(王恭《送人还岭海》)

诗人将自己比作“孤云”,在“暮秋”里、“沧海”上不辞劳苦地追逐着友人离去的船只,这些苍凉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使诗人离别的不舍与忧愁得以全然地抒发,故而才有最后“相思共渺然”的无力感。又如“鱼龙”:

奉诏浮东海,鱼龙护去舟。双星别鳷鹊,几日过琉球。

绝岛夷王拜,重番使节游。归朝应早计,休起见京楼。(王恭《送人使重译》)

友人奉旨出海,诗人便化身海上“鱼龙”一路护送,不但如此,此诗以“倩女离魂”之法遥想友人“过琉球”、拜夷王的情况,最后还细心叮嘱其要早日归朝。全诗由“护”字贯穿,一路未歇,情感真挚而读来令人动容。

二、“闽中十才子”涉海诗风格特征

“闽中十才子”诗作多以记游写景、酬唱赠答为主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较为相似的诗歌风格。尤其在涉海诗中,这些籍贯相同、志趣相近的闽中诗人群体,面对广袤无垠而又熟悉的大海时,几乎心底都能产生出“安知穷海陬,有此佳山川”(陈亮《游瑞岩》)的感慨。正是由于与海有着这样一种得天独厚的亲切感,当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时,“闽中十才子”对涉海诗的发挥便有了多种自由的角度,这使得他们的涉海诗呈现出不只是单一的风格特征。

(一)超然冲淡

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教授认为,林鸿“作为闽中诗派的代表,他更多表现出的是隐逸的人生态度与超然冲淡的诗风。”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诗派领袖,林鸿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超然冲淡”的诗歌风格,实质上是作为一个诗派的主流风格而存在的。如王偁有“驱马登古台,览望穷沧溟。山云拂露冕,海月生霞旌。鄙人旧茅屋,桑梓连鸡鸣”(《送刘太守之任福州》),即便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大部分皆是对自己隐居心态的描摹,直到诗末,诗人才以一句淡淡的“因兹送君去,怅望难为情”作结。王恭亦有“沧海无行迹,浮天但法舟”(《赠倭僧》)这样超尘脱俗之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由此评王恭诗“吐言清拨,不染俗尘”。纵观十子的涉海诗,这种超然冲淡的风格特征主要就体现在他们的隐逸诗中。如林鸿《题周可仁沧洲趣》:

隐居鲛室近,日夕见沧洲。吟处月生海,坐来风满楼。

忘机能狎鸟,适兴或垂钩。予亦乘流者,因之发棹讴。

诗人于海边吟诵此诗,但见海上升月、风吹满楼,而无一丝机巧之心。坐于舟中顺水而流,时而狎鸟,时而垂钓,闲适而恣意,十分自在逍遥。全诗抒写了诗人隐居的日常生活,展现了自适闲雅的隐士风度,使诗歌表现出一种超然冲淡的风格特点。又如其《海上读书》中的“朝餐海上霞,夕友沧江翁。乘桴嗟尼父,把钓思任公”两句,与此诗是为异曲同工,凸显出了隐者的旷达心境。这种“乘桴垂钓”的心态在陈亮的《沧浪清隐》中得到直接阐释:

我爱沧浪水,千寻见底清。月明三岛近,风定一波平。

清隐将遗世,垂竿不钓名。何时歌鼓枻,相就濯尘缨。

明代袁表评陈亮“为诗冲淡悠远,有陶、孟之风”,这在这首诗中是有所体现的。诗人爱沧浪之水,是因为它的清澈不污浊,他愿意隐居于此,即便是适兴垂钩,也绝不沽名钓誉。一句“垂竿不钓名”,正是回应了林鸿的“把钓思任公”,体现出冲淡自然的隐逸诗风。同时,这种诗风的表现与“闽中十才子”对鱼水鸟林等象征着隐逸之物的追求是不能分开的,如王恭“鸟外寻片云,霞边发孤笑。若人沧浪心,挂席淩海峤。白社偶香缘,清江隐渔钓。”(《寄新宁林伯坚秀才》)又如王褒“木杯沧海度,定室白云关。何日辞轩冕,来寻物外闲”(《送王界善首座还莆》),都认为隐者所不能或缺的自然事物无非是云、海这样远离嚣尘的世外之物。

(二)沉郁悲凉

“闽中十才子”处于元明易代之际,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积累,使得他们的诗歌富有真情实感,这在涉海诗中也有所体现。如陈亮“萧条海上望,怆恻令人愁。世路日纷梗,干戈满中州”(《秋日感怀》),借对悲凉环境的刻画表达了战争下文人的忧国心态。在这些充满生活真实感的题材中,离乡愁绪与思念故友的难以释怀,令“闽中十才子”诗中的大海被赋予了深沉的情感特征,从而也令这类涉海诗表现出一种悲凉沉郁的诗歌风格。如林鸿“家林暂别堪惆怅,翻忆浮丘海上行”(《海口道上有述怀郑二宣》),以“惆怅”一词统领全诗基调,抒发了即将离乡的忧郁心情;高棅“衔杯双树间,百里见海色。日暮各分飞,空山夜寥寂”(《郭晦之归扆峰,群公相送至光严寺,分得客字》),是借悲景衬离别之情。可见,本有海纳百川之德又象征着隐士胸襟的大海,在“闽中十才子”的咏怀诗中,却失去了它积极超脱的一面,诗人更多的是看到人的渺小,由此而生发出一种生在异乡、举目无亲的巨大孤独感。如王恭《秋城闻雁》:“海国凉秋白雁声,行人一骑发边城。故乡闻此肠堪断,况复今朝在客情?”表达的正是一种孤独无依的客旅情怀。

这些诗作中的大海,因它的辽阔无际令诗人在感伤心态下产生出心中茫然无望之感。于是乎,“闽中十才子”在海边送别诗中,便尤其关注当时的海上景象,热衷于渲染苍凉忧郁的心境,如王偁《幽中送张用刚还晋安》开头便云:“海水天际落,北风捲蓬根。愁烟结远思,薄暮空纷纷。”对海水、北风、烟波以及傍晚的景象,都进行了一种消极惨淡的描绘,使全诗淤积出一股离别在即的悲凉沉郁之感。

(三)浪漫色彩

“闽中十才子”涉海诗因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而常常表现出极为浪漫的风格,主要体现于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如林鸿《同黄贡士登清泠台玩月》:

山川收晚霁,暝色上高台。共是吟秋客,还同看月来。

衣冠林薮逸,词赋柏梁才。山鬼惊联句,沙禽避洗杯。

河低全拂树,露重稍滋苔。海上鲛人出,云中桂子开。

乐游良夜剧,高兴昔人谐。归去金溪上,看云首重回。

全诗以“乐游”为主线,围绕“衣冠林薮逸,词赋柏梁才”展开了一幅奇异的画卷:山鬼沙禽惊避,海上鲛人出现,云中桂花盛开。这一切只因诗人自负不仅有柏梁联诗之才,还有不流于世俗的隐士格调,故而眼前才会出现这样神奇的景象。

此外,神仙题材也是“闽中十才子”诗中较为常见的,如王偁:“阆风蓬壶相蔽亏,琅玕碧草何离离。安期偓佺空有期,五龙起舞鸑鷟随。”(《长相思》)王偁对老庄思想多有体悟,故而其以《庄子》中的“虚船”典故为其诗集《虚舟集》名字的来源,他对神仙道教的热衷从这些具有道家象征意义的诗歌意象中也略可窥见。又如林鸿《沧海云帆歌送张少府之京》:“海上仙山十二楼,仙人矫首遥相待。”《海天跨鹤》:“沧溟控东极,滉漾宽扶桑。飘飘鹤上仙,驭气以翱翔。”又如王恭《海上仙查赠丘二之儋州长史》:“坐看神女弄珠游,卧听鲛灵剪绡响。”这些想象丰富而极富浪漫色彩的游仙诗与“闽中十才子”对老庄思想的接受不无关系,使得全诗表现出诗人们向往方外世界、渴望遗世独立的精神追求。

“闽中十才子”不仅擅长以海入诗,更擅长赋予“海”以不同境遇下的风格特征。无论是超然冲淡、传达出世精神的隐逸诗,还是流自肺腑、充满世俗情感的咏怀诗,涉海诗似乎都是“闽中十才子”诗歌中极为常见的题材。可以说,涉海诗不仅体现了“闽中十才子”处在明初社会的一种复杂的处世心态,更是“闽中十才子”不同境遇下的情感寄托。

注释:

[1][3][8]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7335 页。

[2][16][47]袁表、马荧选辑,苗健青点校:《闽中十子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第3页,第2页。

[4]张方平撰,郑涵点校:《张方平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页。

[5][9][12][14][15][20][23][26][28][29][30][32][33][34][36][40][43][44][46][47][49][50][51][52][53][54][55][56]袁表、马荧选辑,苗健青点校:《闽中十子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页,第9页,第57页,第30页,第401页,第219页,第 23页,第 76页,第 162页,第 270页,第 295页,第 276页,第 54页,第 90页,第 255页,第 361~362页,第 50页,第 121页,第 179页,第 430页,第 136页,第307页,第 369页,第 65页,第 376页,第 11页,第 41页,第198页。

[6][38]袁表、马荧选辑,苗健青点校:《闽中十子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0页。

[7]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编委会整理:《全唐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53页。

[10][31]袁表、马荧选辑,苗健青点校:《闽中十子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0页。

[11]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7337 页。

[13]苏舜钦著,傅平骧,胡问陶校注:《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第170页。

[17][20]袁表、马荧选辑,苗健青点校:《闽中十子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页。

[18]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第520页。

[21][22]袁表、马荧选辑,苗健青点校:《闽中十子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5页。

[24][48]袁表、马荧选辑,苗健青点校:《闽中十子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8页。

[25]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编委会整理:《全唐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782页。

[27]李清照:《李清照诗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6页。

[35]晏殊,晏几道:《晏殊词集 晏几道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92页。

[37][41]袁表、马荧选辑,苗健青点校:《闽中十子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4页。

[39]左东岭:《论林鸿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载《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第86页。

[42]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885页。

猜你喜欢
沧海才子全诗
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沧海爱过的江湖(二首)
劝学
那条路,我们早已回不去
才子的朋友圈更有料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体界才子,文坛清风
功能对等理论下Someone Like You两中译本对比
宁为干将,不为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