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

2018-11-12 03:03马小涵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4期
关键词:辞格认知语言学隐喻

摘 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诗人,他在1964年的一个诗集的自序中称“诗简直是由隐喻构成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辞格的角度出发,摘取弗罗斯特前中后期的代表作研究其中的运用的隐喻。认为诗歌中的隐喻来源于作者自身经历和文化背景,并引入语境,探讨在诗歌语言的研究中语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隐喻;辞格;认知语言学;语境;文化

作者简介:马小涵,江苏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3

古今中外对于隐喻的定义有着不同对的论述。隐喻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格,是用来装饰语言的工具。《辞海》中对隐喻的定义: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密切。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本体和喻体两个成分之间一般要用‘是、‘也等比喻词。”L&J;(1999:46)提出了基本隱喻的综合理论,包括并存理论、基本隐喻理论、隐喻神经理论和概念融合理论,将隐喻从一个语言现象上升到人类认识世界、思维方式的高度。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诗人,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被誉为美国的“民族诗人”。他的诗大多取材于普通人的生活和新英格兰农村的自然景色,用语浅近,意境新颖,诗趣昂然。

对于弗罗斯特诗歌中隐喻的研究尚不充分,大多都是探寻隐喻背后的意义或针对一首诗歌的隐喻进行研究。弗罗斯特一生著有多部诗集,而他本人也认为“诗,简直是由隐喻构成的”,他多次在诗歌创作中使用隐喻,所以对他诗歌中的隐喻进行研究是有价值的,既能探寻隐喻的意义,也能透过隐喻看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隐喻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应用

在《雪夜林边》中末尾叠句“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中的sleep,结合诗人一生中曾多次萌生自杀的念头,可以看做death的隐喻。《牧场》中“Ill only stop to rake the leaves away.”中的枯叶隐喻为死气沉沉的事物或死亡。而“牛犊”隐喻有活力的新鲜事物,和枯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弗罗斯特后期作品《指令》中对隐喻的使用更加验证了弗罗斯特所说的“诗简直是由隐喻构成的。”《指令》这首诗中,如果不熟悉《圣经》中的《马可福音》,就无法理解诗人是借《马可福音》来隐喻不合格、不具备必要条件(wrong)的读者,就无法准确理解他认为或觉得是重要的东西。

(一)隐喻的相似性

隐喻建立在本体和喻体存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正是因为两个事物具有相似性,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才会反复使用,久而久之,这种形式就被固定下来。如:

(1)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临睡前还要再敢几里路程呢。(弗罗斯特诗选《雪夜林边》)

(2)Ill only stop to rake the leaves away. 我去只把落叶搂一搂干净。(弗罗斯特诗选《牧场》)

这里的隐喻义death就是长时间的沉睡,与sleep具有相似点,所以可以产生这样的隐喻用法。“leave”本身带有萧条的意味,这里隐喻为萧条的事物,取用的是特点的相似性。

相似性是隐喻的核心。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经验是密不可分的,人类认知的发展也促进着语言的发展。正是因为人类对这些概念的体验和接触,在认知上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联结起来,才能触发相似性。人类根据对世界的经验和感知,寻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运用在语言中形成隐喻。

(3)one of my wish is that those dark trees,so old and firm they scarcely show the breeze. 我有一个愿望,是那些黝黑、古朴、坚实,有风刮来也纹丝不动的树。

这里在风中纹丝不动的树隐喻作者坚定的信念,同样也是相似性的体现。

(二)隐喻的互动性

布莱克认为:正是在科学陈述的精确性不成问题的场合我们才需要使用隐喻。隐喻性陈述并不是对形式上的明喻或其他本义陈述的替代,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和成果。(Black,1954:68)以《割草》为例

(4)And that was my long scythe whispering to the ground.

To the earnest love that laid the swale in rows.

那是我的长柄镰刀对地面低语。是真挚的爱使洼地牧草割成行列。这首诗中的长柄镰刀隐喻作者手中笔墨,牧草隐喻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作出来的诗歌作品。镰刀、牧草、笔墨、作品这四个意象从表面上看都是毫无关系的,但是隐喻的互动性将这四个意象联系到了一起,于是笔墨、作品具有了镰刀和牧草的某些特性。有些词单独存在来看并没有特殊含义,但是用一个词或者短语联系起来就拥有了隐喻的独特意义,这种独特的意义是两种表象互动的结果。

布莱克认为认知语言学中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为我们的范畴、概念、推理、心智乃至语言都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应,而是通过我们身体的感知和体验所形成的,特别是感觉运动系统形成的。我们大部分的推理的最基本形式依赖于空间关系概念,我们身体、大脑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了互动关系,为我们范畴化的运作、概念的形成、推理得以进行提供了认知基础。对事物的认知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样我认为对事物的隐喻也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这种互动性也是无意识地。对于隐喻的研究,我们不能单单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使文章生动的修辞形式,要把隐喻上升到认知的层面上来,看做对事物本源探索的一种方法。现实是认知的基础,也是隐喻的基础。

二、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和语境的关系

同一种思想内容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采用不同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语料的选择和表达方式的好坏都受到语境的制约。弗罗斯特的诗歌中多用隐喻这种手法,列举了多种意象,想要充分理解他诗歌中的隐喻必须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应用中,从理解诗歌的角度,我们必须要考虑语境存在的意义,同时通过语境去理解诗歌中的隐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语境。语言是人本身所特有的交际和思维工具,那么人类本身的一切也就可能成为语言的环境。

(一)语境决定隐喻的存在

在对弗罗斯特诗歌隐喻的理解中,结合上下文语境,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诗歌中列举的意象不是它所表达的本义。这样通过对上下文语境的研究,就能清楚地分析出诗歌中意象的真实含义。意象在诗歌中能发挥出隐喻义,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语境决定隐喻。

(5)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and I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The Road Not Taken)

树林里曾经有两条歧路,当初—

我选择了其中人迹稀少的一途,

这就造成了此后的全部差异。

这里的road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普通的道路的意思,但是结合上文“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就能明白这个road的意象不是仅仅指人走的道路。同时结合这首诗写作的背景,1912年,弗罗斯特已经38岁,为了让心爱的诗歌能发表,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 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静、安稳的生活,远渡重洋,来到了英国伦敦。境不仅包括上下文语境也包括作者写作时的社会语境,所以结合创作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意象的隐喻义。其实,如果失去语境的包围,人们很难理解隐喻。

(二)语境解释隐喻的意义

我们在阅读弗罗斯特·罗伯特的诗歌时,面对诗歌中列举的意象,在我们不理解西方文化或作者意图时,如何理解其中的隐喻义,成为诗歌鉴赏中的关键问题。而语境是帮助我们理解和研究隐喻的重要工具。上文提到语境决定隐喻是否存在,在确定隐喻存在的同时,语境还能解释隐喻的意义。

(6)For I have had too much

Of apple-picking:I am overtired (After apple-picking)

因为我摘苹果

已经摘得我够受。我已经过分

厌倦于我自己

这首诗频繁出现“Apple”这一意象,弗罗斯特表面上写作的是乡间摘苹果这件小事,但是通过对上下文语境的研究“No matter if not bruised or spiked with stubble,went surely to the cider-apple heap As of no worth”可以看出“Apple”除了意象表面上的意思,还隐喻人类所追求的渴望得到的美好事物。同时结合诗人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却在功成名就之后拖着病体到处演讲的人生经历来看,这里的“picking apple”还隐喻诗人在写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摘苹果的疲劳和厌倦”同时也隐喻着作者对于成名之后的巨大压力。

(7)Long sleep ,as I describe its coming on,

Or just some human sleep. (After Apple-Picking )

就像我說正在到来的,长觉,

抑或只是人类普通的睡眠。

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经常出现“sleep”,通过前人的研究,“sleep”隐喻死亡。对于“sleep”的研究,结合诗人一生中有几次自杀的念头,可以得出“sleep”隐喻死亡。诗人的人生经历是一种主观语境。正如举例中的“sleep”,如果不结合作者自杀倾向的人生经历,就无法解释出这个意象的隐喻义。

我们在研究隐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理解隐喻背后的含义,而通过对上下文的研究或者是对诗人写作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的了解,就可以正确深刻的解释隐喻。

三、隐喻与文化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结晶。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提出:个人始终与整体——与他所在的民族,与民族所属的种族,以及与整个人类——联系在一起。不论从哪个角度看,个人的生活都必然与集体维系。正是因为个人生活在集体中,因此个人所使用的语言就会和社会创造的文化产生关联。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弗罗斯特对于隐喻的运用,在解释研究隐喻的同时,发现许多隐喻的运用与地区的文化和习惯。例如,弗罗斯特诗歌中经常出现的“sleep”这个意象。经调查表明,在西方国家,sleep也是一种表达死亡的委婉方式。同样,在中国文化中,为了委婉和对逝者的尊重,也是用长眠来表达死亡。

中国早在《诗经》中就运用了隐喻的手法,但是与弗罗斯特诗歌中隐喻不同的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使用手法和隐喻义的不同。人类的语言结构之所以会有种种差异,是因为各个民族的精神特性本身有所不同。从某些方面来说,隐喻是人类思维中对于一些约定俗成概念的输出,也是语言中对于熟知意象的艺术性处理。隐喻是在人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由于地位、背景、文化的差异,所以形成的隐喻具有多样性。这也是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人无法相互理解对方话语中隐喻义的原因。这样看来,隐喻就是文化的一个缩影。

弗罗斯特是一个擅长运用隐喻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的很多自然的意象都包含着隐喻,他通过隐喻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本文通过研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探索隐喻具有相似性和互动性,并在研究诗歌中隐喻的过程中,发现语境对于隐喻研究的重要性。语境对于确定弗罗斯特诗歌中国隐喻的存在和明晰隐喻的意义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因为弗罗斯特诗歌中运用了许多文化隐喻,所以探究文化和隐喻的关系。弗罗斯特认为“诗歌简直是由隐喻构成的。”这更加证明了他的诗歌更有研究隐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弗罗斯特著,江枫译,《弗罗斯特诗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

[2]冯晓虎著,《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4年版。

[3]西槙光正,《语境研究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4][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王芬,《诗歌表面图式下深层隐喻浅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辞格认知语言学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