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俊 庄大昌 张慧霞
摘 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两个一百年”为核心目标的“中国梦”,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如何打造这支中华民族的“梦之队”,作为“筑梦人”的广大教师肩负育人使命,其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师德认知与理想信念、增强师德情感与道德情操、提高师德专业素养与学识功底、构建师德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是助力“中国梦”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 师德建设 高校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7.032
Reconside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Dream
ZHANG Guojun, ZHUANG Dachang, ZHANG Huixia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20)
Abstract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hinese dream" with the "two one-hundred years" as its core goal,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the main force for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are shouldering the historic mission and the people's trust. How to build this? To support the "Dream Team"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who are "dreamers" take on the mission of educating peopl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teachers' moralit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trengthening the teacher's cognition and ideals and beliefs, enhancing the ethics and moral sentiments of the teachers,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knowledge of the teachers, and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the teachers' morality are the key elements of helping the "Chinese dream".
Keywords teachers' morality construction; college; Chinese dream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今天已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实现以“两个一百年”为核心目标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在全国开展,为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強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力量的支撑,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接力奋斗,当代大学生作为圆梦的主力军,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怎样打造这支中华民族的“梦之队”,作为“筑梦人”的广大教师,如何以树人为根本、立德当表率,成为“四有好老师”,师德建设在新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就其内涵而言,是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进行教育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其个人的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她是源自于教师内在的深厚的知识内涵与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是对学生灵魂深处的一种感染。如何培育有灵魂的祖国栋梁之才,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德建设,对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 坚定理想信念与认知是师德建设的强大根基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3]作为教师,我们要围绕“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念,[4]站在历史的高度增强理想信念尤为重要。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在“传道”的过程中,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把教书育人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用正确的理想、信念去传播知识才能真正传“道”。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古人云“贤希圣,士希贤。”言传身教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更需要我们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用纯粹的心灵为成长中的青年学子播下梦想的种子,为党和国家的宏伟大业培养信念坚定、理想远大的追梦人,在迈向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做好“筑梦人”、“造梦人”角色。
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职业认知度的提升有助于加强师德认知,助力实现“中国梦”。
教师的职业光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已被人们定格为具有文明薪火相传的特殊使命。理解教师职责的使命与责任,增强对师德理想、师德规范行为的认知,站在从社会价值的高度去审视教育工作的实质,有利于增强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与荣誉感。
理想信念与师德认知的信守还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当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也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能在市场经济的浮华之下,忍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忠诚于“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利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热情和真情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接班人。
2 增强师德情感与道德情操是师德建设的内在动力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通过“言传”与“身教”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必须先净化自己的“灵魂”。教育的过程融入了教师的师德情感与道德情操,通过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德服人的高尚品质,使学生在和谐友爱的美好情感环境中不断增长学识、获取技能。
而一切师德情感与道德情操培养,其核心源自于爱。正如夏丐尊所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怀着一颗爱心扎根教育,增强师德情感与道德情操,体现在触及学生灵魂深处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爱”是教师师德情感的核心。首先要尊重学生,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无关乎对方的地位、年龄等;其次要关心学生,除了保护学生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之外,在当前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尤其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还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维护学生的权益等等。不能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培养,因材施教,特别是对家庭条件较困难、或是有身体疾病、缺陷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
“爱”的体现还表现在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师德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教师的严谨治学、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三尺讲台上热情洋溢、饱满的精神风貌往往更能带动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求科学的真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间真诚耐心地交流总能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课后对学生各种疑问地耐心、友好礼貌地解答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高尚的情操往往能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哲理。这种源自爱的教育有助于增强师德情感与道德情操,培养中国精神,助力 “中国梦”的实现。
3 提高专业素养与学识功底是师德建设的重要支撑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学识功底。[5]在知识经济爆炸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师要保证所传授的是最新的知识、最新的技术,就必须加强不断学习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把学习看作是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中始终持续不断的过程。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作为教师,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方面加强思想意识形态的学习,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为培养祖国栋梁之才不断提升师德认知与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加强专业知识能力的学习,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的最新研究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同时掌握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努力。
4 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是师德建设的外在保障
制度经济的力量在于能通过构建完善的规则引导人们的行为更趋向好的方面发展。师德建设也需要重视制度的力量,需要在提高教师自觉性的内力上充分挖掘,同时,也需要通过制度规范与激励的外在力量以保证其长效机制。
制定客观的师德评价体系是保证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教师的日常行为规范,还是从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方面,都需要制定一套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在考核评估、职称评定、教研科研的依据,有利于保障师德建设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变丑”,市场经济的浮华、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重视利益认同与价值认同并进的原則,实施必要的激励机制与惩处机制有助于促进高校师德建设。[6]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做到有奖有罚、赏罚分明。师德建设在加强制度供给的同时,还需要强化师德情感的培育,加强对职业理想信仰的追求,摒弃浮躁与虚华、成就优容与儒雅,通过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力量保障,努力实现“中国梦”。
5 结语
师德为师魂,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存亡,高校师德建设与中国梦的实现有着密切联系。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加强师德认知与理想信念,增强师德情感与道德情操,提高师德专业素养与学识功底,构建师德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让教师将外在的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自发、自觉、自律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教学和个人道德实践中践行师德操守,拥有德高的师品、学高的师智、技高的师能、身正的师表,当好“筑梦人”,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6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17A030313224),2017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7GZZK16)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9-10/6575002.shtml.
[2]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EB/OL].http://www.moe. gov. cn/srcsite /A10 /s7002/ 201409/t20140930-175746.html.
[3] 习近平.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 http://cpc.people.com.cn/n/2013/0505/c64094-21367227-2.html.
[4] 练庆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代性检视[J].高教探索,2014(2):150-153.
[5] 何祥林,程功群,任友洲,等.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基于湖北省H高校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53-59.
[6] 张森年.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养成——习近平的师德思想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