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门》与《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分析

2018-11-12 03:03尚欣睿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4期
关键词:土门德伯家的苔丝深思

尚欣睿

摘 要:本文笔者试从“时代背景”和“作品主题”两个角度对《德伯家的苔丝》和《土门》这两部作品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探讨两部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引发人们对社会迅速发展的深思。

关键词:《土门》;《德伯家的苔丝》;比较;深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2

《德伯家的苔丝》是西方小说巨匠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也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小说,其创作于19世纪末,正值英国经过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时期,工业发展对乡村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托马斯·哈代作为这一时期的见证人和目击人,从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描绘了新兴的工业文明给乡土的威塞克斯地区带来的冲击,同时描写了当时社会所造成的悲剧,表达了对苔丝的遭遇的同情和对时代背景的理性抒发。

《土门》是贾平凹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其“商州系列”中的一部著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重心开始从乡村转向城市,因此,乡村在整个城市化的大趋势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贾平凹作为农民出身的作家,时刻关注着乡村发展的进程,从小说《土门》中描写了乡村在城市化发展的冲击下的变化,以及对主人公反抗后造成的悲剧的惋惜和对现实的理性思考。

尽管两部小说的创作时代相隔久远,两位作者也不属于同一国家,但是两部作品却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两位作家同属于乡土出身,并对自己家乡都爱得深沉,在社会的变迁中,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乡村的爱与牵挂;同时,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性格与命运都有相似之处。

19世纪后期,英国工业的飞速发展打乱了英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秩序,影响了农民长期在乡村田园环境中所形成的种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德伯家的苔丝》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作品[1]。哈代在书中描绘了新兴的工业化和都市文明给古老、乡土的威塞克斯地区带来了冲击,揭露了禁锢众思想、强调贞洁、压抑妇女社会地位的虚伪道德。小说中所描写的克里克老板的大牛奶厂就是这时期这种生产方式的真实写照,而苔丝和她的伙伴们,就是农村中雇佣劳动者的代表,她们为了谋生,到处飘荡,四处做零工,一到秋天结束就得被解雇,受尽了剥削和压迫。女工们从事的劳动与男工一样繁重,即使身体承受不住也得不到任何怜悯。苔丝和她全家的痛苦遭遇,也正是当时英国成千上万个个体农民走向贫困、破产的真实写照。作者对这个不幸家庭寄以深厚的同情,正是由于社会的不公使她受穷、受辱、绝望,使她成为一个犯罪的人,直至最终被剥夺生命。苔丝的悲剧是时代、社会悲剧。总之,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创作时期是一个充满变化、动荡的时期,反映了十九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在英国的繁荣和发展对农村生活的冲击。

中国自从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的深入,在改革开放后所实行的先城市后农村,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带来的成果很有成效。但是,也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乡的差距也开始拉大,出现现代化进程与二元加剧的关系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二元经济社会结构”[2]的矛盾上。“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所形成的城市现代化,商品大潮文化上的优势与农村文化的劣势形成的落差,在许多农裔城籍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 明显,他们在城市中生活的心态也跟真正的城里人存有差异。贾平凹就是这类作家的代表,其著作《土门》产生于二十世纪末,由于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步伐,传统的乡村文明受到严重的冲击,尤其是位于城市周边的乡村,无论是乡村的经济状况发展还是乡村人民的传统思想,都受到了剧烈的影响。在《土门》中,村长 成义便是当时社会背景的一个主要牺牲者,作为坚守乡村文明的代表,为了仁厚村不被拆迁, 想尽一切办法,召开村大会进行思想游说,号召人们一起来抵抗,甚至为了抵挡住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铤而走险,去偷盗秦兵马俑的将军头,最终事败伏法,被处以极刑,这里最让人觉得讽刺,成义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全村人去做了极端的事情,无疑是当时社会背景所导致的。不仅如此,眉眉的结局也是一样,作为仁厚村唯一一个欣然接受城市文明的人,被全村人所唾弃,最终致其抑郁而疯,这不是村民们的错,也不是她本人的错,只是时代背景所产生的悲剧。总之,小说《土门》的创作背景同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极为相似,产生于一个动荡的时期,城市文明的快速发展给乡村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除了都是以动荡为时代背景这一相同点之外,两部作品还有着相同的主题,即都反映了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乡村文明的冲击,同时反映了两位作家复杂的情感以及对乡村变革的忧思。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作者虽然客观地描写了主人公苔丝从一开始的纯洁、善良到最后的杀人和被处以绞刑,但是中间以大量的篇幅描述了她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被逼上绝路,让读者都产生一致的情感,隐形地表达出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以及对时代背景所造成的悲剧而痛惜。从小说的一开始,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苔丝被迫到德伯家去认亲求助,不料却被纨绔子弟亚雷·德伯奸污怀孕,到与牧师的儿子克莱相爱并结婚,却在新婚之夜被抛弃,随后为了家人生存而答应做了亚雷·德伯的情妇,最后不甘被其羞辱而刺死了亚雷,因此也被捕以及处以绞刑。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多数读者也对主人公的遭遇表示愤慨和同情,也正是作者托马斯·哈代想要达到的效果,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他看到家乡被剧烈冲击,内心充满矛盾,捕捉到资本主义毁灭农民的罪恶。他对乡村的旧生活方式和田园风光有深厚的怀旧与依恋之情,因而在感情上厌恶铁路伸向农村,也厌恶机器取代手工劳动。因此小说的主题随着主人公的遭遇得到了凸显和升华,表达了作者对英国工业革命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冲击感到悲哀和惋惜。

同样,在小说《土门》中,作者虽然以客观的写作方式描写了仁厚村被拆迁的命运,但是文中很多细节无不体现了他对乡村文明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忧患。小说以勒狗广场的情形为开篇,狗没有身份证明便要被勒死,除非被人领养走,人更是如此,没有家园,便得面临悲剧,作者以狗来讽刺人的命运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也尚且如此。不仅如此,小说中以大量篇幅描写了村长成义作为坚守乡村文明的代表,不惜引领村中的小子们在村巷里围攻城建动员拆迁的干部,或以锄杖撅把追打以政府名义征地的房地产投资商,为了稳定人心,四处筹款,且配合以仁厚村德高望重的云林爷医术为名,为仁厚村建了一个大药房,在收益颇丰的情况下,家家分红,使得村民们一致认为仁厚村不应当被拆迁的信念更加坚定。虽然成义最终因违法而处以极刑,但是却也是为了全村人。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一个不是很起眼的角色范景全,一直在宣传“告别革命”论,他告诫人们,要:“走出浮躁,超越激愤,告别革命,于人于事都会有益”,“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證,革命是革命的牺牲品”[3]。他的观点反映了作者的内心想法,同时也是一种对时代背景造成悲剧的无力挣扎。同哈代一样,贾平凹也是出生于乡村的环境中,他的大部分作品也选材于他的生长环境,于是,面临城市化地剧烈冲击,他为乡村的命运感到担忧,虽然小说最终以城市化趋势为结尾,但是更多细节描写也体现了贾平凹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思与关怀,这无疑对小说的主题也是一种升华。

《德伯家的苔丝》与《土门》分别描写了十九世纪末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农村和二十世纪末的中国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遭受的巨大冲击,反映出不同国家演绎着相同的社会发展规律,揭示出在这种历史转型期人们命运的变化以及思想观念的转换。两位来自乡村并对乡村文明拥有深厚感情的作家哈代和贾平凹,在困惑与惋惜之中,不约而同地为传统文化唱出了最后的挽歌。

参考文献:

[1]彭家海,安璐璇.《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笔下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J]. 湖北工业大学学 报.2010年03期.

[2]巴志鹏.《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中国农村发展》[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贾平凹.《土门》,广州出版社,2007版穆涛, 土门评点本,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陈庆勋.《论哈代的乡土精神》,《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三期.

[5]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6]姜军周. 《土门:乏力的突围》[J]. 西安社会科学学报. 2009.

猜你喜欢
土门德伯家的苔丝深思
火车慢下来(外一首)
深思触本质 拓展强素养——对一道课本习题的思考与拓展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赏析《土门》英译本
《土门》英译本中的翻译转换方式研究
《德伯家的苔丝》中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且行且深思——智能交通发展之我见
关注现实题材的转型之作——《土门》新论
深思慎取意 细说与君听——《游褒禅山记》主题一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