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妇女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老年妇女在老年人口中所占数量之多,老年妇女又受性别和年龄双重歧视,处于弱势的地位,所以老年妇女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她们的养老问题。然而老年妇女中的大多数又居住在农村,农村老年妇女这个群体是处于弱中之弱的地位,她们的养老问题更值得关注,与其他老龄问题相比较,农村老年妇女社会保障问题还缺乏足够的研究和重视。
关键字:农村老年妇女;社会保障;养老保障;弱势群体
农村老年妇女,由于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处于社会的弱势边缘,她们无工薪,没有退休年龄的规定,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除了与其他妇女一样容易受到性别歧视之外,她们还会受到年龄歧视,成为双重歧视的受害者。对这一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还缺乏足够的研究和重视,而这一群体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很难用自己的力量去维权,去享受应有的待遇。
1 农村老年妇女社会保障现状及问题
1.1 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现状
1.1.1 地位普遍偏低
一是家庭地位低。农村老年妇女多是家庭主妇,承担着繁重的家务,但在家中一般没有表决权,多被定位于“做家务、带孩子、干农活”的角色。二是社会地位低。在当今社会,农村妇女多被看成是男子的附庸,一般很少抛头露面,讲话也没有多少份量。三是政治地位低。在农村,老年妇女很少能够参与村务管理,也一般不会参加集体表决和决策。
1.1.2 经济收入有限
农村老年妇女年轻时对家庭贡献大,付出多,但到了老年,她们只能从事带孩子、做家务的工作,无法掌握家庭经济大权,经济来源非常有限,多为丈夫或子女给的些许零花钱或是种菜养殖的零碎收入。
1.1.3 身体健康水平低
农村老年妇女一般进入60岁后,还要继续为子女、家庭作贡献。由于这一代农村老年妇女大多都生育多个子女,而且她们在年轻时大多数都参加过或现在还在参加着过重的体力劳动,有的80岁老年妇女,依然在做家务活。长期劳作使她们身体状况总体不佳,不少人患上了严重疾病,因此当进入老年期时,她们大多都“伤痕累累”。由于农村老年妇女的经济状况都不很宽裕,她们几乎不会做任何健康体检,日常小感冒也引不起自己及家庭其他成员重视,处于“等、熬”状态,直至身体严重不适,送医时已到疾病晚期或很难治疗。
1.1.4 生活无稳定保障
农村是由一个个独立、自由家庭组成,农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田间收成和副业收入,最大的特点是自收自支。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目前并没有建立牢固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主要采取家庭赡养方式养老。农村老年妇女生存基本没有稳定保障,对于孤、寡老人来说,身体好时,一旦丧失劳动力,则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尽管国家有对“五保户”、“贫困户”的困难补助,但总体覆盖面不广、数额不大,且一年一次性领取。对于那些有子女的农村老年妇女来说,大多由子女家庭赡养,她们生活的好坏全凭子女意愿及其经济情况而定,不能自主决定生存水平。
1.1.5 知识水平普遍較低
当前农村老年妇女中文盲、半文盲居多,加之生活接触范围狭小,视野不开阔,她们总体素质水平较低,对待新鲜事物的理解、认同程度不高,缺乏法律意识、觉醒意识。
1.1.6 生活及文化娱乐单一
由于受经济发展制约,农村老龄妇女总体收入偏低,生活一般者众多。很多
老年人与儿女同住或住在一个村,子女的孝顺程度,决定老年妇女晚年生活的幸福程度。随着电视、手机的普及,老人的信息渠道逐渐畅通,精神文化生活逐步丰富起来。各地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老人参加文体活动的程度有很大差异。有的是因村没有活动场地,而不参加文体活动;有的是自己不去参加文体活动。老年妇女日常休闲娱乐活动大多以看电视、打扑克、聊天、看戏为主。
1.2 农村老年妇女社会保障现状
1.2.1 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保障现状
农村的传统养老保障 在我国,农村老年妇女养老的基本方式为家庭养老,我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一向以家庭生产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家庭负担着生产生活的各种职能,老年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家庭社会支持、帮助与照顾。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
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 伴随着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国的农村养老保障社会化转变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社会化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一种有益补充与必要延伸,正在占据越来越主导地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对象是达到一定年龄的农村居民,保障的目标是为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提供安全保障,不因年老贫困而陷入困境。
1.2.2 农村老年生活照料现状
老年照料指的是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科学管理和辅助,目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发展,促进健康,减轻病痛,减少残疾,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老年人家庭照料主要是指来自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照料,家庭成员包括老年人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孙子女和其他亲属。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大多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方式,与之密切联系的家庭照料是老年人照料的主体。
1.2.3 农村医疗保健体系现状
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主要包括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等形式。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经济计划和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农民解决缺医少药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革削弱了集体经济,使农村合作医疗保健网络出现了“底破线断”的局面,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医疗状况恶化。为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减轻农民因病带来的经济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中国政府于2002年开始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
1.3 农村老年妇女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养老模式传统化,缺乏支撑性
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主要形式为家庭赡养,此种赡养方式完全由家庭负担,尽管国家也给予了相关法律条文保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还会发生歧视、虐待老人现象,这种养老方式的正常运转主要靠传统孝道、仁义、责任来维系。另一方面,即使有些子女非常孝顺,但如果其家庭十分贫困,生活在这些家庭中农村老年妇女境况也同样不好。这些客观现实,充分暴露了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体制的波动性、随意性,缺少坚强的制度作保障。
1.3.2 社会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
五保户供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经济时代所特有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农村的文明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据统计数据显示,农村五保户入住养老福利机构的比例还不足1/10。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强调农民个人是养老保险承担主体,国家在经费上不予投入,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或者完全由农民自己缴费,形成一种自我储蓄养老式的“社会”保险机制,参加保险的多是农村的富裕农民,他们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参保的压力并不大。但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贫困人口于缺乏缴费能力,农村社会养老在经济上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1.3.3 医疗保障处于空白状态,缺乏保障性
农村老年妇女由于青壮年时期的超负荷劳作,健康状况不是很好,加上年纪大,抵抗力弱,身体疾病一般比常人多,但目前她们看病就医还完全靠个人或家庭筹钱,处于“有钱就医、无钱就拖”的状态,而针对农村老年妇女医疗社会保障处于空白状态,基本没有保障。
1.3.4 农村老年妇女生活照料中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组织及组织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出现退行性变化,这将导致老年人的人体机能发生如储备力下降、适应力降低、反应迟钝、活动能力下降等变化,生理功能下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衰老。高龄妇女健康状况日益衰弱,她们的自理能力不断下降,在生活上需要的照料日益增加,因此,子女及其配偶是高龄老年妇女的主要照料者。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促进了小型家庭的出现,带来了父母与成年子女住房的分离,这就产生独居老年妇女的增加,子女一旦外出打工,加之老伴的早年去世,丧偶或者独居的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不能获得来自子女的及时照料。
2 影响农村老年妇女社会保障的原因分析
没有退休金、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必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老年妇女大多只能依靠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度过晚年。因为没有经济收入,她们对儿女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城市老年妇女,当遇到家庭矛盾和儿女发生矛盾,或儿女忙于生活无暇顾及时,失去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农村老年妇女,在晚年生活中便多了几分凄凉,很难见到家庭中幸福的“夕阳红”情景。
2.1 养儿不防老,维权意识淡薄
农村老年群体对养老的要求是很低的,大多数老年妇女的需求仅仅只是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女的孝心。但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人受各种思想的影响,道德观念淡薄,或者对老人不管不问,冷言冷语,或者视老人为包袱和累赘,不仅不孝敬老人,反而虐待、歧视老人。在这种情况下,老人们的生活便失去了保障,她们缺少基本的生活资源支持。由于农村老年妇女在经济上依赖儿女,当与儿女之间产生摩擦时,她们更多是选择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维权意识非常淡薄。
2.2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这使得农村女性缺少参与社会有酬劳动的机会,她们绝大多数人在晚年都没有退休金;同时由于传统的性别分工,农村老年妇女即使不再从事农业产,却也一直在家里从事无酬的家务劳动,直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是由于这些家务劳动难以用货币衡量,不能直接体现为对家庭现金收入的贡献,因此老年妇女的劳动价值被极大地忽视了
2.3 农村老年妇女数量增多,家庭结构变化
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改变,农村人口老龄化变得更加突出。老年妇女群体是老年人口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她们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大约占到80%左右。
3 解决农村老年妇女问题的措施
中国广大农村生产力仍然较低,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村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相差悬殊,医疗卫生水平低、养老保险制度弱。农村老年妇女过去为社会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因此,她们有权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不应当成为贫困者。
3.1 提高社会对农村老年妇女社会保障工作的认识
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指出:“在老龄化过程中,我们还应当特别注意性别差异问题。在几乎所有地方,女性的寿命要长于男性。但是,老年妇女一般比男性老人更贫困,患慢性病和因病致残的比例更高,也更易受到歧视和忽略。可是,她们对家庭,社区和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往往被忽略了。可见,关注老龄化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减轻老年妇女的贫困,提高她们的地位和生活质量,应该是国家立法与政策中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建议国家有关立法部门针对把性别平等观念纳入到老年人的各种权益法中。针对老龄政策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应考虑倾斜性政策,不但对老年妇女在各项政策中有所倾斜,对农村老年妇女更要特殊关照。
3.2 各级妇联组织应对农村老年妇女更加关注
各级妇联组织要大力宣传,营造关心农村老年妇女的良好舆论氛围,努力提高她們的整体素质,包括身体和文化素质,树立老龄意识,实现农村妇女的健康老龄化。积极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帮助她们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她们的所思所想所虑积极呼吁,尽所能地帮助她们解决各种困难。
3.3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推行农村养老机构建设
农村社区养老是个薄弱环节,这就使农村家庭养老的压力很大。现在的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主要依靠子女和老年人自己,其中又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应充分利用各地自然资源或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另外,还应该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工作,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整体机制,使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服务由家庭“独揽”变为家庭与社区共同承担。还要进一步发展保障实体,如敬老院、老年公寓等。
3.4 全面推广农村医疗合作制度
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基础上,派出专家深入调查研究农村实际情况,拿出具体方案,出台中央、地方、个人三方共同统筹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明确规定,对于60岁农村老年人,其个人出资部分则应由村委会或政府垫付,体现对老年妇女的关心和爱护,让她们看得起病、及时得到救治,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3.5 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在新时代,更要积极倡导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组织他们开展相关尊老敬老实践活动,从小就养成敬老、护老的良好品德。积极依托媒体,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敬老宣传活动,出版敬老护老专题栏目,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 结语
老年作为生命历程中的一环,是妇女在各个生命阶段地位和状况的积淀和反映。农村老年妇女群体福利和地位的提高和改善,最终取决于整个妇女群体福利地位的提高和改善。农村老年妇女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对应社会变化而不断调整的社会制度,本身处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自然的、合理的,问题本身就是制度变化完善的动力。我们只要敢于面对现实,认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定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厉以宁,《中国社会福利模型—老年保障制度研究》上海人们出版社,1994
[2]杜鹏《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现状与变化》,《人口研究》
[3]乌沧萍主编.《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4]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0)》。中国统计出版社
[5]杜鹏,武超《中国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分析》,人口研究,1984,
[6]徐勤《脆弱的老年妇女—社会政策的新视点》,《半个世纪的妇女发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
[7]郭震威.稳定生育政策,防止人口老龄化危机—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再思考[J].人口研究,2001(6).
[8]《养老无保障,农村老年妇女难见“夕阳红”》生活报
[9]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2005年世界人口状况.保障平等、性别平等、生殖健康与千年发展目标(M).纽约.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05
注释
1.2009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重视和关注农村老年妇女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2.厉以宁《中国社会福利模型—老年保障制度研究》上海人們出版社,1994.
3.乌肠沧萍主编《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4.曾毅 《中国人口老化、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经济学(季刊),2005.
5.《养老无保障,农村老年妇女难见“夕阳红”》,生活报,2005年,4
6.徐勤《脆弱的老年妇女—社会政策的新视点》,《半个世纪的妇女发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
7.陈彩霞 《经济独立才是农村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首要条件》.人口研究,2000,2.
8.杜鹏,武超《中国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分析》,人口研究,1984,4
9.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2005年世界人口状况.保障平等、性别平等、生殖健康与千年发展目标(M).纽约.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05.
作者简介
高丹,女,甘肃张掖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