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视角下的《窦乂》启示

2018-11-12 11:18高红
卷宗 2018年23期
关键词:货值种树商人

高红

《窦乂》是温庭筠撰写的一篇商贾小说,描述了主人公窦乂是如何白手起家成为巨贾的过程,这对当代青年创业,不无启发教义。

1 受惠持敬,不靠家势

窦乂有着令人羡慕的家族背景,“诸姑累朝国戚。其伯检校工部尚书,交闲厩使、宫苑使,于嘉会坊有庙院。”足见他的家族势力显赫。出身于这种家庭,似乎不用为吃穿犯愁,不做纨绔子弟,已经算是有出息的了,可窦乂从小就有“货值”意识,有“端木之远志”,他并没有依靠家族,啃食父母的想法。他得到的第一桶金纯属偶然,他的亲戚张敬立在安州任长史,回乡时,带回十多双当地的特产“丝履”,散与甥侄们,那些兄弟们“竞取之,唯乂独不取。俄而所余之一辆,又稍大,诸甥侄之剩者,乂再拜而受之”。窦乂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和礼貌,未做事,先学做人。他日后的成功,与从小良好的教育和素养分不开的:兄弟之间,懂得礼让;再拜受之,懂得感恩。窦乂把这双不合脚的鞋转卖了,“得钱半千”,买了两把小锸,每天磨得锃亮锋利,为以后创业“货值”做好准备,为“端木之远志”的实现,打下基础。朱熹曰:“百学须先立志”。有人认为窦乂放弃学业去创业,似乎学习无用,其实,窦乂可能书本知识不及科考能力,但他感恩知礼,“从无字句处读书”,从生活中获取了更广阔的知识,“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2 不辞辛苦,艰苦创业

没有本钱,只有工具,窦乂创业选择了无本却又十分辛苦的工作——种树。他“借庙院习业”为名,在家庙闲置的土地上,开荒种榆。当五月榆树结荚最多之时,窦乂一点点地,把榆荚扫在一起,“得斛余”,他将五斗多的“榆荚”种在用锸挖好的“广五寸,深五寸”的坑中,并“汲水渍之,”到了秋天,树苗已“千万余株矣。”转年窦乂开始间苗,“所间下者,二尺作围束之,得百余束。遇秋阴霖,每束鬻值十余钱。”由此,五百钱已货值到五千钱,又到转年秋天,“榆已有大者如鸡卵。更选其稠直者,以斧去之,又得二百余束,此时鬻利数倍矣。 后五年,遂取大者作屋椽,仅千余茎,鬻之,得三四万余钱。其端大之材,在庙院者;不啻千余,皆堪作车乘之用。”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此时窦乂手中已有百万余钱,一般年轻人会飘飘然,花钱随意,尽情享乐,而窦乂,每天照常穿粗布衣,吃七分饱而已。

爱因斯坦说过“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中国古人也认为“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窦乂用七年的努力,换来了财富大增,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明证。

3 把握时机,抢占市场

年已二十余岁的窦乂,此时如果选择继续种树,可能就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难以扩大生产,资金周转缓慢等问题。所以当他种树之时,就开始思考下一步做些什么。列宾认为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当他看到每年的六月,“京城大雨,尺烬重桂,巷无车轮”,有钱也买不到干燥的柴薪烧火做饭。这个商机被他及时抓住,于是他开始了制作“法烛”的创业转型。窦乂巧用小恩小惠,让周围的孩子们帮他拾取槐树籽,“月余,槐子已积两车矣”。于是“又令小儿拾破麻鞋,每三辆,以新麻鞋一辆换之。远近知之,送破麻鞋者云集。数日,获千余辆。”就这样,法烛的原材料有了,他又雇了一些小时工,为他加工制造了“万余条”法烛。当雨季来临时,窦乂“乃取此法烛鬻之,每条百文,将燃炊爨,与薪功倍。又获无穷之利。”

窦乂热卖法烛的成功,与他眼界开阔,把握时机,及时动手,抢占市场不无关系。可见成功不仅出于勤奋,还出自于对商机的敏感,而敏感来自于平时的关注和知识的累积。孟德斯鸠说:“真正的聪明人能感觉到那些其他人仅仅知道的事物。”而西塞罗更是认为“人们称那种马上想到该做什么事的人为最聪明的人”,窦乂是聪明人,他善于抓住机会,并马上付诸行动,于是他取得了成功。

4 扩大经营,进军房产

热卖法烛,获利无穷的窦乂,如果继续制作法烛的话,那其他唯利是图的商人,能不蜂拥而至,抢占市场吗?法烛还能“热卖”吗?再有,法烛有季节性,赚钱有时限性,这对有了大量剩余资本的窦乂来说,一年只能热卖一个多月,无疑是个浪费。如果要进行更为“货值”的商业活动,那么,投资房地产,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作为一个投资者首先关注的是成本和未来的升值空间,而慧眼独具选好地块,才能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价值。窦乂花三万钱就获得了一块儿别人并不太看好的、“众秽所聚”的“十余亩坳下潜汙之地”,人称”小海池”,可见环境之恶劣。此处地理位置不错,在“旗亭之内”,有商业投资价值。并不是其他商人不知此地有投资价值,而是顾虑买得起地,填不起坑。窦乂灵活的商业头脑,使他想到一个花钱少,受益多的办法:“于其中立标,悬幡子。绕池设六七铺,制造煎饼及糰子。召小儿掷瓦砾,击其幡标,中者以煎饼糰子啖”。果然,“不逾月,两街小儿竟往,计万万,所掷瓦已满池矣。”这种做法的聪明之处在于,利用人们好游戏、好贪小便宜心理,用很少的投资,完成了需要花费巨大的填埋工程。地填平了,竇乂“遂经度,造店二十间,当其要害,日收利数千,甚获其要。店今存焉,号为窦家店。”

窦乂开荒种树,收益是以年收入为计算的;热卖法烛,利润以月收入计算,填池建店,收利以天计算。足见其收入越来越大,资金周转却越来越快,形成了良性循环。其实,大道至简,找到关键部分,去除多余,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5 仗义疏财,终得实惠

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高度。窦乂绝无一般商人所有的奸诈、吝啬、守财奴,而是一位扶危济困,仗义疏财的成功商人。他对自己节俭,穿着“布帛、布裘百结”的衣服,而且过着“日歉食”的生活,但对于处于饥寒的胡人米亮,“见辄与钱帛,凡七年,不之问。”这种但行好事,不问前程的做法,终于有了善报:米亮见“崇贤里有小宅出卖,直二百千文”,就力劝“大郎速买之”。原来,房宅并不稀奇,但“宅内有异石,人罕知之,是捣衣砧,真于阗玉”,“此奇货也!攻之当得腰带銙二十副,每副百钱,三千贯文。”于是窦乂买下宅院,找玉工对内藏玉石的捣衣砧进行切磋琢磨,“果得数百于价。又得合子执带头尾诸色杂类,鬻之,又计获钱数十万贯。”为感谢米亮慧眼识宝,“其宅井元契,乂遂与米亮,使居之以酬焉。”

佛家说:舍,就是得;不舍,哪有得?“买宅得玉”便是最好的例证。

6 立足长远,贵人相助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窦乂懂得商人虽富,但不尊贵,所以他要寻机攀附显贵,以图实惠。可巧,“李晟太尉宅前,有一小宅,相传凶甚,直二百十千,乂买之。”显而易见,窦乂不会冒险住凶宅,且与显赫的太尉李晟为邻,可能招致更多灾难。所以他买下后,“筑园打墙,拆其瓦木,各垛一处,就耕之”,使之变成一个操场。李晟常在自家小楼,往下俯瞰,艳羡这块平地,很想买下来“为击球之所”。窦乂并无像一般短视所为,出高价,狠敲一笔,而是捧上宅契,求太尉笑纳。李晟当然大喜,私下问窦乂:“不要某微力乎?”窦乂回答:“无敢望,犹恐后有缓急,再来投告令公。”这就是放长线,钓大鱼。于是,窦乂找来五六位“大商产巨万者”,问其子弟愿否在京城为官,巨商富贾们岂有不愿之理,纷纷解囊求官。窦乂拿着子弟名单,求李晟帮忙,于是出资者均得到了肥差,而窦乂“又获钱数万”。

卖官鬻爵,自古有之。窦乂不求眼前利益,赠地攀贵,终得贵人帮助,得钱无数,足见其精明过人。

7 知足常乐,适可而止

以上几个故事,把窦乂“货值”的能力,已充分显现,令人拍案称奇,称叹不已。然而作者在结尾处,又添加一段“巧伐大树”的故事,表面看似乎意在说明窦乂赚钱之精明。然综上几个故事,作者都是按窦乂货值多寡排列的,而一棵大树的砍伐和巧妙利用,即使“计利百余倍”,之于先前的“填池建店”,“买宅得玉”,“赠地攀贵”而言,这点利润对于巨富的窦乂来说,似乎微不足道。显然,作者以此故事结尾,有其深意,他是想告诉人们,“吾生也有涯,而‘欲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窦乂大钱小钱均不放过,把商人对金钱孜孜以求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然俗话说得好,“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窦乂一生精于计算,却没算过“天命”,他如此有钱,却“年老无子”,不得不说这是上天的安排,也是窦乂的“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錢钟书《论快乐》)。所以,知足常乐,适可而止的道理,“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韩非子《说难》)

自古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奋斗吃苦。窦乂的成功绝非偶然:他有创业之志、货值之能,却又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精于计算,而又仗义疏财;立足当下,而又目光长远。真正做到了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窦乂》对于当代青年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可参照的榜样。

猜你喜欢
货值种树商人
前7月云南省出口啤酒5.57万千升
种树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一起来种树
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