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隧道水患问题从围岩表面及初期支护表面渗漏水处理、注浆防水、排水盲管及防水隔离层、防水混凝土、施工缝和变形缝处理、二次衬砌回填灌浆、二次衬砌渗漏水处理七个方面对隧道的防排水技术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隧道;防排水;注浆;渗漏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KJ1735451);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K201707)。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我国是世界上公路隧道最多的国家。2017年全路有运营隧道2万余座,其中严重漏水(包括拱部滴水、边墙渗水、流水,隧道底部翻浆冒泥、严寒地区隧道结冰、冻胀),影响隧道运营的达5502座,占全路隧道总数的30%左右。近年来,虽然隧道施工的防排水质量不断提高,竣工时基本能够达到设计要求,但隧道及地下工程防排水面临的形势仍不容乐观,尤其是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隧道,渗漏水现象比较普遍。有的虽经多次整治,效果仍不理想。其中隧道冻胀问题也比较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隧道的防排水问题。
1 隧道防排水技术
1.1 围岩及初期支护表面渗漏水的引排
围岩及初期支护表面渗漏水的引排应大堵小排,堵混排清,限量排放。对大面积渗漏水,应采用注浆封堵;减小渗漏水范围。对混浊水,应尽量通过封堵使其成为清水,再考虑引排。对小股水可采用塑料管或钢管引排。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注浆可有效地减小出水量和水压力。
1.2 注浆防水
主要依靠初期支护施工后的径向注浆,降低地层的渗透系数,提高地层强度。初期支护径向注浆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1)孔深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情况下,不应小于3m。(2)钻孔注浆顺序应由水少处向水多处进行。(3)注浆材料以水泥系浆材为主,水量较大时可采用快凝早强浆材。(4)注浆终压宜为1.0~2.0MPa。
1.3 排水盲管及橡塑(塑料)防水层
纵、环向排水盲管应固定牢固,环向盲管应与纵向盲管及侧沟泄水管用三通连为一体,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中心排水管(沟)管径符合设计要求,管身不得变形, 不得有裂缝,管身上部透水孔畅通。中心排水管(沟)基础的总体坡度、段落坡度、单管坡度应协调一致,并符合设计要求,不得高低起伏。管路埋设好后,进行通水试验,发现漏水、积水, 立即处理。
塑料防水板厚度应不小于1.2mm,耐刺穿性好、柔性好、耐久性好;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拉伸強度(Mpa)≥12, 断裂延伸率≥200%,热处理时变化率≤2.5%,低温弯折性-20℃无裂纹,抗渗性指标小于0.2MPa,24h不透水。
防水板铺设应超前二次衬砌施工9~20m,并设临时挡板防止机械损伤和电火花灼伤防水板,同时与开挖掌子面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铺设防水板前应对初期支护采用简单易行的锤击检查,必要时辅以其它物探手段;对初期支护的渗漏水情况进行检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初期支护表面应平整,无空鼓、裂缝、松酥,并用喷混凝土(或砂浆)对基面进行找平处理。
防水板铺设宜采用专用台架铺设。铺设前进行精确放样,画出标准线进行试铺后,确定防水板一环的尺寸,并尽量减少接头。防水板铺设应采用无钉铺设工艺,可采用热熔法或悬挂法,松紧应适度并留有余量,检查时要保证防水板与围岩密贴。防水板铺设前,应先铺设缓冲层。缓冲层用暗钉圈固定在基层上,并布置与防水板连接的垫圈或栓钉。两幅防水板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0mm。环向铺设时,先拱后墙,下部防水板应压住上部防水板。防水板之间的搭接缝应采用热熔法,用专用焊机焊接严密,每条焊缝的有效焊接宽度不应小于10mm,不得焊焦焊穿。防水板的搭接缝焊接质量检查应按充气法检查,将5号注射针与压力表相接,用打气筒进行充气,当压力表达到0.25MPa时停止充气,保持15min,压力下降在10%以内,说明焊缝合格;如压力下降过快,说明有未焊好处。用肥皂水涂在焊缝上,有气泡的地方重新补焊,直到不漏气为止。对于富水隧道,宜采用分区隔离防排水技术,区段的长度应根据洞内渗漏水量和水压的大小确定,分区部位应采取防止地下水纵向串流的措施,即设置一定长度的隔离带。
1.4 防水混凝土
防水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下列规定:水泥用量不得少于320kg/m3,当掺有活性掺和料时,水泥用量不得少于280kg/m3;砂率宜为35~40%,泵送时可增至45%;灰砂宜为1∶1.5~1∶2.5;水灰比不得大于0.55;对于P12以上的防水混凝土水灰比不得大于0.5。普通防水混凝土坍落度不宜大于50 mm。防水混凝土采用泵送方式灌注混凝土时,入泵坍落度宜控制在120±20mm,入泵前坍落度每小时损失值不应大于30mm,坍落度总损失值不应大于60mm。掺加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混凝土含气量应控制在3%~5%。防水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时,缓凝时间宜为6~8h。
防水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防水混凝土拌和物必须按配合比准确计量,计量允许偏差:水泥、水、外加剂、掺合料为±1%;砂、石为±2%。搅拌时间不应小于2min。掺外加剂时,应根据外加剂的技术要求确定搅拌时间。使用粉状减水剂时,减水剂宜预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二次衬砌所用模板,要求接缝严密、不漏浆液,内外模板之间不得用螺栓拉杆或铁丝穿透固定,以免留下透水通道。防水混凝土应采用高频机械振捣密实,振捣时间宜为10~30s,以混凝土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应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当掺加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应采用高频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振捣棒不得直接接触防水板。浇筑拱顶时应防止防水板绷紧,施工中可将绷紧的防水板割开,并将切口封焊严密再浇筑混凝土,确保封顶混凝土的厚度。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后如出现离析,必须进行二次搅拌。当坍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浆或二次掺加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防水混凝土拆模时间应通过计算确定。考虑混凝土的强度增长情况,及围岩压力、水压力、混凝土自重应力和温度应力的影响,单线隧道和双线隧道应有所区别。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强度应达到8.0MPa以上。
1.5 施工缝和变形缝、预埋件的处理
(1)施工缝处理。衬砌结构混凝土施工应连续浇筑完成,施工工艺或标号不同的混凝土应分开施工,严禁一次完成。宜少留施工缝,拱圈、仰拱、底板不得留纵向施工缝,仰拱衬砌混凝土、底板填充混凝土必须整幅施工。施工缝另一侧混凝土浇注前,应将施工缝表面凿毛,清理干净,先铺净浆,再铺3~5cm厚的1∶1水泥砂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并及时浇筑混凝土;设止水条的环向或纵向施工缝施工时,宜在端面预留浅槽,槽应平直,槽宽比止水条宽1~2mm,槽深为止水条厚度的1/2;遇水膨胀止水条应牢固地安装在预留槽内;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保证待贴止水条或预设止水带的混凝土界面洁净。遇水膨胀止水条应具有缓胀性能,其7d的膨胀率不应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施工缝内采用中埋式止水带时,应确保位置准确、固定牢靠;
(2)变形缝。变形缝应满足密封防水、适应变形、施工方便、检修容易等要求。变形缝处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不应小于300mm。变形缝两侧应平整、清洁、无渗水;缝底应先设置与嵌缝材料无粘接力的背衬材料或遇水膨胀橡胶条;嵌缝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柔度,应密实;中埋式止水带接头连接应采用热焊,不得叠接;背贴式止水带应与防水板应进行焊接。
(3)止水带安装。止水带埋设位置应准确,其中间空心圆环应与变形缝或施工缝重合。止水带应固定在挡头模板上,先安装一端,浇筑混凝土时另一端应用箱型模板保护,固定时,不允许在止水带上穿孔打洞,不得损坏止水带本体部分;应防止止水带偏移,以免单侧缩短,影响止水效果。止水带定位时,应使其在界面部位保持平展,不应使止水带翻滚、扭结,如发现有扭结不展现象应及时进行调正。止水帶的长度应根据施工要求事先向生产厂家定制所需长度,尽量避免接头。如确需接头,应采取搭接、复合连接、对接形式。止水带安装质量进行检查检查止水带安装的横向位置,用钢卷尺量测内模到止水带的距离,与设计位置相比,偏差不应超过5cm;检查止水带安装的纵向位置,通常止水带以施工缝或伸缩缝为中心两边对称,用钢卷尺检查,要求止水带偏离中心不能超过3cm;用角尺检查止水带应与衬砌端头模板正交,以确保止水带安装方向;在浇捣靠近止水带附近的混凝土时,应严格控制浇捣的冲击力,避免力量过大而刺破止水带,同时还必须充分震捣,保证混凝土与止水带的紧密结合,施工中如发现有破裂现象应及时修补。
1.6、二次衬砌回填灌浆
二次衬砌施工后应利用对拱顶部位进行回填注浆。回填注浆应在衬砌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回填灌浆孔的应布置在隧道拱顶和两侧拱腰,间距应为3~5m。灌浆材料应以普通水泥浆和水泥砂浆为主。水灰比不应大于0.8MPa。灌浆压力应不大于0.3~0.5MPa。钻灌浆孔时应避免破坏防水板。回填灌浆时应防止浆液堵塞排水系统。应通过钻孔取芯和物探手段检查灌浆效果。
1.7、二次衬砌渗漏水处理
应判明隧道渗漏水原因后,制订处理方案。隧道衬砌表面渗漏水尽量采用回填灌浆的方法进行处理。隧道施工缝渗漏水可采用注浆和引排的方法。变形缝渗漏水尽量采用引排方案。衬砌内注浆尽量采用超细水泥类浆液,小功率或手压泵,采用低压慢注的方法,注浆压力应小于0.5MPa,注浆速度应小于5L/min。涂抹渗透结晶型材料比较适合混凝土湿渍区域(慢渗),不适合有明水得地方。慎用化学浆液,施工缝和变形缝的少量渗漏水可采用少量无毒、基本无污染的化学浆液,衬砌内部注浆不适宜大量采用化学浆液。
2 结论
从7个方面阐述了隧道防排水技术措施,对隧道工程防排水施工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广乾,仇玉良.铁路隧道新型防排水结构应用探讨[J].铁道建筑,2015(08):67-69.
[2]袁海清,傅鹤林,郑浩,周明.山岭隧道防排水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研究[J].公路工程,2015,40(02):163-168+173.
作者简介
马云峰(1985-),男,汉,吉林白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隧道防灾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