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的师生关系

2018-11-12 11:18姜志梅
卷宗 2018年23期
关键词:兴趣主体理念

摘 要: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从教材设计到课堂教学,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已习惯于字词句篇、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机械式的思维模式。而正是这种传统教育的影响往往让人们只关注了小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反而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实质以及其功能。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文字的识别与文学的创作,更重要、更普遍的意义增强国民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性。当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的时候,我们也应从深层角度去思考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问题,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更是对提高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重要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维;理念;主体;兴趣

1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现状

1.1 小学生在语文教育中的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了很大的思维、情感的发展空间。经过学龄前的幼儿教育,小学生的思维正在从原来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思维结构也在趋于完善。但是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平衡,特别是在与教师的交往活动中可以明显发现其表征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判断与推理能力有着明显的差异。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虽然语文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大多数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多是机械地回答问题,而关于课文内容的复述以及发散思维能力也是远远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究其原因就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师生之间仍然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往往只保持简单的应答模式,并不具备现代教育中和谐、融洽的相处氛围。而且在现阶段的教育中,小学生也多是表现出害羞、害怕答错等情绪态度,这就导致其在课堂展示中并不善于表现自己,而且容易跟随班级中的主流,缺乏自己的思考,知识机械听从教师和同学的话,并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1.2 教师在语文教育中的特征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以及教学方法也深深影响着师生之间的关系。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漫长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在社会中有关于小学的教师的评价也多集中在升学率这样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下。此种情况社会导向下,小学教师为实现的自我发展,往往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一些教师往往在教学活动中带有“有色眼镜”审视学生的行为,在课堂中多是表扬鼓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一些淘气、成绩差的学生则多是采取简单直接的惩罚,如课外罚站、上课批评等形式的惩罚,甚至让这些淘气的学生坐在单独的角落或者老师上课的讲台旁,这就使得这些学生往往更容易形成偏激、消极的情绪,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特别是针对小学语文课程中存在的众多与师生互动相关的课程环节设计,教师往往倾向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进行课堂的表达,特别是像语文课堂的讲故事、表演小剧本、小主持人等活动。这些受到老师偏爱的固定部分的学生在教师的行为印象下就严重影响另一部分不受偏爱甚至被忽视的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的指责、批评也会导致学生对于教师的畏惧心理的加剧。实质上,教师这种特殊的对待方式就已经将学生放在了教师的对立面,让师生之间裂开了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正常沟通,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甚至危害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 小学语文教育师生关系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2.1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义务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建设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职业素质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在小学教育中要改变传统对于学生的审视态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摘掉“有色眼镜”。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职责,转化自己的传统观念,对待不同性格、不同成绩的学生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小学生正處在对于社会认知的初级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正处在扩大其社会交往环境的初始时期,此时的小学教师正需要增强学生的交流、沟通的信心。在当代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加强打造理想小学课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小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念,教师不是学生的上级,而是与学生交流的朋友。

2.2 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信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需要教师转变的沟通理念,还需要加强学生对于自身学习主体地位的认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也是其生活、交往的主体,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积极回答问题、踊跃表现自己,正是构建小学语文理想课堂、和谐课堂的基础,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语文学习中,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性体会能力。特别是由于儿童在小学阶段往往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抓住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表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活动主持、合作组织、课文阅读、诗歌朗诵、日记记事等多方面的表现来看,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了自我价值的肯定,增强了信心,并且随着信心的增加,他们也增加了与教师的交流,不再是畏惧和害怕,他们更能够和平地与教师相处,甚至经常会和教师谈心。所以在语文教育中要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自我表达中积极实现自我,增强学习的信心。

2.3 增加学习趣味,激发学习热情

在现代教育改革活动中,小学生的与语文教师的关系在简单、死板的传授教学活动中并不能够焕发活力。传统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简单讲述课文、引导字词认读,这些互动不仅无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给课堂带来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在这种学习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就无法进一步地沟通。因此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设置引导性疑问、故事情景导入、增加游戏环节以引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时,可以适当增加有关学生兴趣角度的内容,如在对低年级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对于字体形象的好奇与社会经验的感知思维开展“字理识字”教学法,主张依据汉字的构形理据来进行识字教学。在识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汉字追本溯源,简要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的大体过程。为此,教师在展示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时,须先出示实物彩图,后抽象概括彩图,然后再引出古体汉字。这一过程无疑与儿童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相吻合。实物彩图以及由此唤起的学生头脑中的相关表象,有助于学生领悟字义,使字形与气主义之间建立稳固联系。同时,彩图、灯片、动作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也扩充了儿童的思维材料。一旦学生的兴趣被吸引起来,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就更容易提高,并且在丰富的师生学习交往活动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3 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字词句篇、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教学,而且还强调了锻炼小学生的基本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我表达等能力的重要方面。要想在现代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就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现代理想语文课堂中转变教师的传统理念,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学生的学习、思维规律,丰富课堂活动更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真心、投注真情、抱以真爱,真正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全身心为学生服务,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打造理想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 中国语言生活要况[M]. 商务印书馆, 2013.

[2]朱自强. 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作者简介

姜志梅(1971-),女,汉,河北省唐山市人,职称:小学高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教学实践

猜你喜欢
兴趣主体理念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