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2018-11-12 11:18张瀚文
卷宗 2018年23期
关键词:青少年

摘 要: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少年阶段后,青少年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而与同龄伙伴的交流和互动明显增多。通过同伴之间平等、自由的交往,青少年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恋。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为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基础,而同伴拒绝则会引起青少年在学校适应不良、做出高危行为,且可能导致社会焦虑、社会抑郁及孤独等情绪问题。因此,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

关键词:青少年;同伴关系特点;同伴关系作用

1 引言

青少年时期,学校是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同伴构成青少年生活的背景。为了被同伴接纳,青少年需要得到所处群体的认同,这种认同感减弱了青少年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困惑和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青少年社会价值观的获得、社会技能的发展、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等;而同伴关系不良则可能导致青少年感到孤独、自卑、学校适应困难,甚至可能对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带来消极的影响。

2 青少年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主要指同齡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在青少年时期,同伴的影响首次超过了父母。

2.1 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类型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青少年对确定谁受不受欢迎都有着敏锐的知觉。实际上,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分类标准是多样的,不仅仅被区分为受欢迎和不受欢迎。

同伴群体关系表明了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中彼此喜欢或接纳程度。费尔德曼(2007)采用观察法或社会测量法得到青少年的同伴接纳水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青少年分为以下四类型:①受欢迎的青少年:同伴群体中大多数成员喜欢而极少数成员不喜欢的青少年。②有争议的青少年:被同伴群体成员提名为喜欢或不喜欢的数量都很多的青少年。③受拒绝的青少年:不被大多数成员喜欢的青少年。④被忽视的青少年:被同伴群体成员提名为喜欢或不喜欢的数量都很少的青少年。⑤一般青少年:被同伴群体成员提名为喜欢或不喜欢的数量均居平均数附近的青少年。

在大多数情形中,受欢迎和有争议的青少年往往是相似的。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被其他同学接受,社会性良好,乐于助人,善于与其他同伴进行协作和交流。相比之下,受拒绝和被忽视的青少年将自己视为不受欢迎的人,他们朋友较少,更少参加社会活动,与异性有更少的接触,更可能感到孤独。遭拒绝的男孩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遭拒绝的女孩往往怕羞、孤单、不快乐,其自我概念也是消极的。

2.2 青少年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从互动层面来说,青少年与同伴共度的时间比儿童期显著增加,彼此的互动更为频繁、复杂、持久。青少年心中的“重要他人”有近半数是同伴。我国学者对5000多名小学、中学和大学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表明 ,学生的课余时间、游乐、倾诉和乐趣分享的对象均将同伴放在首要位置(张茜,2003)。

从年龄点来看,个体选择同伴作为交往对象的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呈递增趋势,而对父母、老师的选择则呈递减趋势。

此外,儿童期同伴互动中的“性别对立”现象逐渐消失,青少年开始将更多的活动指向异性同伴,异性之间的接触有了显著增加。

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初期个体对友谊的理解是“彼此要好、互相帮助”,他们注重表面现象和共同的活动而非彼此内心感情和观念的交流。到了中期,友谊不再意味着活动的共性,而是强调双方相互影响的感情上的依赖,友谊的主题变成了彼此的理解和亲密的情感支持。青少年尤其注重朋友的忠诚、可信赖和尊重。更年长一些的青少年虽然仍强调信任和忠诚,但他们普遍认为朋友之间需要相互的理解和支持,对朋友的要求已经涉及到彼此在深层次个性心理特征上的一致性,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互惠”意识 (顾援,1990)。另外,青少年期的友谊关系不再拘囿于同性之间,异性之间的友好亲密互动构筑了新型友谊关系。青少年中后期,群体范围内两性均参与的互动促进了男女关系的发展,少数个体会发生“早恋”行为。随着进一步发展,到了青少年末期,男女关系发展到一对一的朋友之间,最终出现男女之间的爱慕。

青少年期是个相当不稳定的时期,个体对自我和社会都有一种不确定感,同伴群体由此成为其重要的行为参照系统,青少年对同伴的遵从明显增加。

3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及其健康的作用

同伴交往对青少年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中积极影响可以分为学识、品性和能力的促进,丰富生活与提供支持;消极影响包括影响学习、学会不良的品行以及相互攀比。

3.1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影响

学校适应主要是指在学校情境下与学业成就相关的表现,如青少年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成就动机、自我规范技能以及学习声望等,它是青少年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研究发现,被同伴拒绝或不受欢迎的青少年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受欢迎的青少年,并且其缺勤率和中途辍学率也很高。

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被拒绝的青少年被认为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缺少自我肯定,有更多冲动行为,很少被老师偏爱,容易被同学当做差生;被忽视的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相比有较高的学习动机,被认为有更多的独立性,较少冲动,有适当的课堂行为,被老师偏爱但却被同伴忽视,不被认为是好学生;受欢迎的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相比有更多的助人行为,被同学认为是好学生。

3.2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

外化问题行为是指一组表现在外的、反映了个体对外部环境消极反应的行为。国外调查显示,青少年群体中有50%以上曾经饮酒,20%抽过烟,12%吸过大麻毒品,4%有过不当性行为。(陈少华、周宗奎,2007)在大量影响因素中,同伴关系与上述对健康构成风险的行为密切相关。纵向研究表明,同伴特别是同性同伴对青少年吸烟、饮酒、吸大麻以及性行为有显著影响,他们很可能是这些高危行为的真正起因。以笔者家人为例,笔者的表弟高一年级成绩倒数,平时不爱学习,经常以补课为借口找同伴一起打游戏,到了高二班主任联系家长说发现他在学校厕所吸烟,要求家长带回家反省思过。表弟坦诚交待自己从未买过烟,是同学让他抽的,碍于情面不好拒绝。研究发现,最要好的同伴的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有直接影响,两者之间有显著相关。

3.3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内化情绪问题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患上了抑郁症。实际上,社会焦虑和抑郁、孤独感、社交恐惧、幸福感等情绪体验常常伴随着同伴交往过程,遭同伴拒绝、被同伴孤立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社会焦虑和孤独感;受同伴欢迎、被同伴接受则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尊与幸福。

尽管孤独感是一种正常的体验,但是在那些长期体验孤独感的青少年身上,孤独感可能引发情绪障碍。大多数关于孤独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在校的同伴关系对其幸福感体验的作用,他们的孤独感受到其同伴接受性、是否公开受欺侮、是否有朋友以及朋友关系的持久性和质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4 总结

从以上的各种结论中可以看出,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高相关预测源,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同伴关系,从不同程度上促进心理健康各指标的发展,从而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少华、周宗奎.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 4: 76-79

[2]费尔德曼(Feldman,R.).发展心理学[M].苏彦捷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4.

[3]张茜. 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特点与功能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03, 1:37-39

作者简介

张瀚文(1992—),女,回族,河南省商丘市人,广州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在读,广州大学,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青少年
“You’re Just Bored”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