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豪飞
【摘要】问题之于数学就像数学之于思维.目前学校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在彻底了解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提出启发性问题引领学生自己发问,真正地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问题引领;问题链;教学模式;高效课堂
叶圣陶曾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给学生提供了学的支架,达成“学为中心”的目标已成为共识,因此数学课堂中常以“问题链”为支架与载体,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对于问题链原则的理解
(一)问题链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设计问题链,制造悬念,激发出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能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化解教学难点
相比较其他学科,数学知识本身固有的抽象性等因素,在教学中容易产生难点.巧妙地设计问题链,可使一个个问题成为攻克难点的助推器,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问题,进而更加清晰地掌握知识点.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教学,而问题链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在问题解决中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实现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通过问题链,可以较好地引导这部分学生学会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二)问题链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问题链有不同的类型.根据问题链的目的,可以分为探究寻因型和追询结果型.从问题链的开放程度看,可以分为开放型、收敛型、半开半收型.从问题链中子问题之间的关系看,可以分为递进式、并列式.
(三)问题链的特征
在教学中问题链的特征也应明晰:
1.生成性.预设,就是强调精心设计,以数学教学重点内容及如何帮助学生的学为核心.生成,是尽可能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考,并且充分利用学生思维的结果,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问题链要能有效诱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2.开放性.问题设计指向太明显,不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失去了问题引领的意义;放得太开,学生无所适从,失去了有效思维的效果.问题链要尽可能创设一个充满张力的场景,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都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建构.
3.价值性.问题链的设计要符合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内容要反映核心数学概念的發生发展过程,反映学生最想解决的问题,要在数学的重点知识上设计问题链,要在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地方设计问题链.
二、对于问题链原则的实践
(一)问题链设计的原则
1.目的明确
高中数学课堂问题链的设计,首先,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前提,因为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一切教学设计的依据;其次,要明确每一个的问题的具体目的,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启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等.
2.难度适当
教师应适当放开对教材的依赖,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及学习心理的特征,才能通过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
3.开放创新
数学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封闭性问题居多,开放性问题既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能力的差异,又可以使问题解答从多方面来考虑,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激发兴趣
数学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自数学本身或其他学科,通过问题呈现刺激性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教师必须意识到合适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二)问题链教学设计过程
1.研究数学
数学课程的教授,需要教师明晰与所要教授数学知识相关的知识网络与所涉及的逻辑证明或推理,明确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时所必须具有的知识储备;了解所要教授数学知识的起源与发展,体会数学发现的过程与魅力,这样才能创设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认识世界.
2.研究教材
教师要研读教材,体会每一个环节问题设置的目标,理清本节课教学不同目标,分清重难点,并从中抽取出知识生成原始的问题链.
3.研究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首先,要明确学生实际具有的知识基础,在研究教学时应已经明确学生学习新课时的知识储备,明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找到数学理解的困难点与关键点,设置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次,要明确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问题要能刺激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三、对于问题链原则的反思
善教者必善问,好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能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反思核心问题链的实施是否顺利有效?子问题链的课堂生成是否有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或回答如何?不断地反思才会激发出更好的想法与更适合的教法去实现高效课堂.
总之,问题链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导学功效,它不仅能精炼学习过程,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因此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更应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过程中真正用好用足,以期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卫星.数学核心问题的常见类型及内涵[J].教学与管理,2015(11):36-37.
[2]顾正理.深度引导: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不再“被搁浅”[J].教育探索,2015(12):41-43.
[3]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