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济新常态指的是我国经济不同于上个时期的经济运行状态,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驱动力更新等新的特征,反映在外贸企业,受到潜在增速放缓、出口增速下降、产能过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行业风险加大,外贸企业如何在新常态下合理定位,实现转型升级从而适应新常态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新常态下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转型发展对策。
关键词:新常态;外贸企业;转型
一、新常态下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模式革新
经济全球化从16世纪中期发展到现在,主要经历资源贸易、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四个阶段,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国际分工愈加明细,并伴随着重大的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但会改变原有的路径依赖,发达国家加强了对生产和出口的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大范围崛起,都加剧了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将面临更多的贸易摩擦和技术壁垒,但从长期看,主要新兴经济体将在世界经济中担任更重要的角色,全球经济结构进入了深度调整时期。
2.世界经济进入新周期
2008年金融危机一度引发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影响范围广泛,既使得金融泡沫破裂,也导致实体经济的衰退。这场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危机,危机前以美国为代表美欧国家处于过度超前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东南亚国家则是过度储蓄的经济发展模式。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总量与美欧国家存在差距,储蓄远不及美欧国家的超额消费,这种经济失衡难以长期维持。经济运行存在周期性规律,十年左右就会出现大的衰退,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复苏过程中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我国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也随世界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扩张期。
3.外贸传统竞争优势弱化
我国在过去的对外贸易中采用的是粗放经营的增长模式,以劳动力的低成本的价格优势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获得更多的贸易收入,成就了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但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与贸易强国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我国人口红利逐渐降低,资源环境日益紧缺,如何进行外贸产业升级,出口科技含量高、资源环境友好的外贸产品,发展新的竞争优势,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新常态下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机遇
1.贸易格局重塑
世界经济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出现新常态,世界经济重建的过程也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机遇期,在这个时期各国经济贸易地位重新组合调整,我国应抓住机会,巩固贸易大国地位并向贸易强国目标前进。世界贸易的增长仍有较大空间,这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世界贸易份额,同时我国对于新兴国家的贸易开拓相对不足,这为我国发展外贸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我国要在国际舞台积极主动的参与合作,才能抓住贸易格局重塑的机遇。
2.基础建设全面
过去几十年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起了涵盖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全方面的交通网络,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注入大量的资金,发展完善了城市的服务功能,同时加快了对互联网的建设,打通信息大动脉,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来的优势,对于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人力资源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些低廉的劳动力为城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促进了城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崛起,在这个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实现了我国经济总量的稳步增长,丰富的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是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虽然近年来人力成本有所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减缓,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仍未改变。
4.转型条件成熟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贸易的体量也逐步上升,我国积累的外汇储备规模足够庞大,在此基础上具备了追求高质量的条件,近年来我国的对外出口的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外贸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较快发展,再加上我国目前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推动力度增强,推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这为外贸企业的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基础,外贸企业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发展的条件日趋成熟。
三、新常态下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的对策
1.积极提升技术实力,提升价值链分工地位
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发展,全球的分工体系逐渐形成,我国利用劳动力优势加入了全球生产价值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实现了外贸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迅速发展,但我国在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地位,多进行的是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和零配件生产领域,而技术含量高的领域参与较少,我国应大力发展民族企业,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水平和技术含量,调整经济策略,由加工制造逐步向采购、分销以及研发等高附加值阶段升级,提升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贸易价值链。
2.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科学外贸评价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在我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GDP无疑是最直接的衡量指标,长期以来也是考核官员政绩的第一指标,这使得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单纯的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了这个过程中环境资源的牺牲浪费,这样的粗放式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获得了革新和纠正,转向了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我国外贸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构建新的评价和考核体系,重视环境资源在外贸发展的考核作用,呼吁企业进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经营活动,发展科学的外贸经济体系。
3.保持外贸发展节奏,推进对外投资协同发展
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外贸发展中都经历了由货物贸易到资本贸易的结构转变,我国外贸企业应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积极“走出去”,推进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协同发展。金融危机后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我国应鼓励符合国外需求的产业有规划的向境外转移产能,通过企业在境外建立分公司等方式,实现生产销售的本土化,提升品牌形象,提高国际竞争力,而且在海外更接近东道国的科技资源,更有利于进行研发活动,满足跨国公司的知识需求。这样“走出去”的外贸转型战略,对于我国过剩产能的转移、减少贸易摩擦、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的关联和依赖更强,同时发生摩擦的概率也加大,近二十年由于我国外贸规模的迅速扩大,与他国的摩擦事件屡发,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次数居世界首位,外贸环境不利因素增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对维护外贸企业正当利益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以及相应法律咨询服务人才的培养,增强应诉能力,为与他国的交涉抗辩提供理论和人力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加强外贸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对其进行知识培训,提供法律咨询,并鼓励引导企业出口市场多样化、产品差异化发展,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化解贸易摩擦。
5.坚持稳健科学的贸易政策,发展中性激励政策
我国在外贸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程度存在非中性的激励政策,即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倾斜制度,这样的发展理念需要进行调整,改变追求贸易顺差的思维定势,实现从出口创汇至进出口创利的观念的转变,不过分强调外贸盈余,建立中性化的激励政策制度,在出口方面降低激励措施,在进口方面减少贸易壁垒,由出口创汇的政策向提高效益的方向转变,使得外贸企业从过度激励政策推动下的发展转变为自主的外贸发展,虽然短期会造成外贸增速的降低,但从长远来看,中性化的政策制度有助于优化市场结构,提升外贸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促进外贸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新常态指的是我国经济不同于上个时期的经济运行状态,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驱动力更新等新的特征,反映在外贸企业,受到潜在增速放缓、出口增速下降、产能过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行业风险加大,外贸企业如何在新常态下合理定位,实现转型升级从而适应新常态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新常态下,我国外贸企业应该积极提升技术实力,价值链分工地位;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科学外贸评价体系;保持外贸发展节奏,推进对外投资协同发展;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坚持稳健科学的贸易政策,发展中性激励政策。
参考文献:
[1]孫媛.新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J].对外经贸实务,2017(09).
[2]张莉.构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理论体系探讨[J].国际贸易,2012(05).
[3]郑新妹.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探寻外贸企业发展新出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1).
[4]刘文华.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6).
[5]白云,张苗.外贸企业出口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商贸,2011(27).
[6]臧雪梅.供给侧改革和新常态下我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10).
作者简介:郭婉婷(1997.03- ),女,汉族,安徽亳州人,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5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