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竹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 凉山 615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疼痛程度更为严重,且疼痛持续的时间更长,部分患者在休息时也可发病。临床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情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从而可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1]。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将2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在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患者。这245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与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其在发病时均存在剧烈胸痛的症状。按照这245例患者就诊的单双号,将其分为比对组(125)和氯吡格雷组(120)。在氯吡格雷组患者中,有男68例,女52例;其年龄为50~73岁,平均年龄为(60.25±3.44)岁。在比对组患者中,有男72例,女53例;其年龄为51~74岁,平均年龄为(61.71±3.6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为两组患者均使用阿司匹林、硝酸甘油、低分子肝素钙、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的用法是:口服,0.3 g/次,1次/d,连续用药5周。硝酸甘油的用法是:在患者发生心绞痛时,舌下含服此药,0.25~0.5 mg/次。低分子肝素钙的用法是:用5000 U的此药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每隔12 h用药1次,连续治疗1周。美托洛尔的用法是:口服,50 mg/次,2/次,连续用药5周。在此基础上,用氯吡格雷对氯吡格雷组患者进行治疗。氯吡格雷的用法是:口服,75㎎/次,1次/d,连续用药5周。
显效:经治疗,患者心绞痛发作的频次减少>90%,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的结果未发现异常。有效:经治疗,患者心绞痛发作的频次减少50%~90%,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心电图ST段抬高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未恢复正常。无效:经治疗,患者心绞痛发作的频次减少<50%,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心电图ST段抬高的情况未得到改善。
进行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并比较其发生心肌缺血的频次、发生心肌缺血持续的时间与发生心肌缺血的总负荷。
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氯吡格雷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比对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的结果显示,氯吡格雷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频次、发生心肌缺血持续的时间和发生心肌缺血的总负荷均低于比对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的比较(±s )
表2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的比较(±s )
注:*与比对组比较,P<0.05。
发生心肌缺血的总负荷(min/mV)氯吡格雷组 120 4.66±1.41* 2.52±0.42* 1.90±0.85*比对组 125 8.81±2.82 6.74±1.33 4.52±1.07组别 例数 发生心肌缺血的频次(次/min)发生心肌缺血持续的时间(min/次)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加重、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及血小板聚集等是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文献报道称,约有30%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发病后的3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2]。因此,临床上应及时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由于血小板聚集是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因素之一,故临床上在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注重对其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氯吡格雷是近年来新研发的一种强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选择性地阻断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相结合,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发生活化,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此药与血浆中蛋白的结合率为98%,经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无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3]。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显著减少患者心绞痛发生的频次,改善其心肌缺血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