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深圳职业教育也同时起步。38年来,深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结构趋于合理,产教融合不断深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办学质量明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幸福做出了积极贡献。
深圳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成绩的取得是与深圳市重视职业教育教研工作分不开的。开展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是深圳市教科院的重要职责之一。38年来,教科院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的深圳精神,持续探索体制机制变革,努力突破职业教育自身研究力量不足、研究资源有限的困境,破解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难、校企合作深入难等职业教育改革瓶颈性难题,为深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职业教育涉及行业众多、专业面广,但教科院教研人员编制有限,单靠教研人员的力量无法开展有效的教研工作。鉴于此,深圳市教科院在实践中逐步构建起开放式立体化的教研体系。一是向相关行政部门开放。从最初接受市教育局中专职教处、市教研室双重领导,到与市教研室基础教育教研员合署办公,教研员一直与教育局职教部门紧密合作,参与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和政策研究。20世纪90年代,市教育局与市劳动局联合成立“双证”考核办公室,双方教研部门联合命题,联合组织职业资格考试,提高了学校技能教学质量。二是向骨干教师开放。先后成立13个中心教研组,涵盖中职教育主要专业大类和公共基础课程,把骨干教师尤其是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网罗其中,通过举行培训学习,组织参与命题、参与教材编写,开展日常网络教研,提高成员的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三是向中职学校开放。定期召开全市中职教科研工作研讨会,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教研主任、教务主任参加,学习近期政策文件,交流教科研工作经验,研究部署近期工作。四是向高职院校开放。将中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问题,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委托高职院校专家开展联合研究。五是向国际开放。2017年3月,教科院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学校质量与教育研究院(ISB)合作,成立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研究中心,负责计划和组织联合研究的各项具体任务。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开展3个课题研究,共同探讨职业教育发展前沿性问题以及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两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支持和决策依据。
事实证明,开放式立体化的教研体系提高了办事效率,培养了研究人才,教研工作得以大力推进。
作为教研机构,教科院肩负中职学校教师培训的职责。但是,单靠教科院自身的资源是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为克服这一难题,教科院尽力汇聚各方资源,为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搭建多样化平台。一是与相关出版社合作开展教师培训。教科院常年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培训,提高了教师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二是与知名企业合作开展教师培训。为了提高中职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每年与知名企业合作,举办新知识、新设备、新技能培训。三是组织校际教研活动。每年为期三个月的信息化教学观摩活动,既促进了校际交流,又给有志于教学改革的教师脱颖而出的机会。四是以赛促培,以赛代培。组织和指导教师参加上级有关行政部门和专业学会举办的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人教杯”说课比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教学能力比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以大赛为契机,开展教师培训。五是组建名师工作室。从全市职业院校科研专家和教学名师中评选出优秀的工作室主持人,每个工作室吸纳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作为成员。目前,全市共有3个市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5个职业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借助职业教育科研专家和教学名师力量,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和研究骨干。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长期以来,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不深入等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教科院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通过项目引领的方式,调动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一是开展校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全市现有除中央财政支持的3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外,共有市、区两级财政支持建设的校外公共实训基地15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提供2000个以上实习岗位。二是开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项目。开展深圳市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评选,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作为重要的评审指标。目前,全市共有18个专业建成市级品牌专业,24门课程建成市级精品课程。此外,还有11个专业和22门课程正在建设之中,即将组织验收。
通过上述项目的持续引领,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大大增强,校企融合不断深化。目前,校企合作的企业达3000多家,校企共同建设的专业(不含专业方向)260多个,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近450门,校企共同开发的教材370多种,校企合作的企业支持学校兼职教师1000多人。
以学校为单一主体的学科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是造成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的根本原因。要最终实现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向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必须从根本上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近年来,教科院在职业教育评价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评价。从2008年开始,每年组织评选就业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以市教育局的名义发文表彰,引导学校高考、就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是创新教师评价办法。从2012年起,每年组织开展中职学校教学“七认真”优秀教师评选活动,除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组织考核、组织课外活动外,还将指导实习作为重要评价内容。优秀教师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此后,大批年轻的“双师型”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三是加强统测统考。从1995年开始,在二年级统考,检查各校语文、数学、英语和专业等课程教学质量。21世纪以来,改为在毕业年级高考班举行调研考试,指导学校科学备考。近10年来,我市高职高考上线率在全省保持领先。四是建立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以国家和广东省开展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为契机,构建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断、持续改进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搭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引导中职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
评价方式的转变引领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带来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等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三项重大赛事中,我市累计获奖7086个。2007年至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累计有6323个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作品550个,累计有1269位指导教师获奖。自2010年起,深圳选派选手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11年间国赛累计获得695项奖,其中一等奖137项。
今后,我们将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建设、完善教科研体制机制、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加大教育研究资源整合力度、创新科研方式方法,切实提升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深圳市早日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