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垂治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梧山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将“数学思考”作为小学数学四大目标之一。由此可知“数学思考”的功能正逐渐被重视,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发现,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常停留在表层状态,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呢?笔者发现借助直观模型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大大降低学习数学的难度,还能引导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唤醒深层的数学思考。
数学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许多学习内容和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均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而小学生正从具体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直观教学顺应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通过实际生活来提取数学素材,借助生活原型为学生构建数学概念,从而唤醒数学思考。
如我校蔡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有多重(认识千克、克)”一课时,课前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别去调查生活中部分常见物品的质量,感受其轻重,并查找天平的相关材料。这是一次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积累活动经验的好机会。蔡老师课上先让学生比较两袋盐的轻重,学生大多数选择了用手掂一掂,掂一掂这样比较轻重的方法有效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然后蔡老师追问道:“掂一掂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哪一袋重,哪一袋轻。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这两袋盐的重量呢?”学生都能提出用天平称。由此可见课前的调查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有效的体验。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进行这样的调查,如今亲身感受了物品的轻重,有了具体的实物模型作为载体,此时的数学对学生而言是真正“活”的数学,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实物模型是教学中让学生最直接地初步感知数学知识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情境,借助实物模型,发掘其数学内涵,让学生结合实物模型更直观、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理论,唤醒学生对数学的思考。
直观教学并不应该只是给出数学知识的图形表征,还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充分发挥直观模型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并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想象和思考,展开直观推理,进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数,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这些数,缺乏直观认识的支撑。教材中借助直观模型(如面积模型、体积模型、计数器等),提高学生对大数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大数的计数单位的直观表象,同时,让学生借由直观模型来感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充分经历数一数的活动,在进位的“关键处”进一步追问,让学生充分感受进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数一数。当学生数到“九千万”的时候,追问:如果又加上一千万,那是多少?以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关系的理解,便于直观体会计数单位的大小。
如我校李老师在比较“北偏东”和“东偏北”的区别时,李老师让学生比较“家乡安海白塔在淘气家东偏北20°的方向上”和“白塔在淘气家北偏东20°”的不同之处,让学生通过想象思考,进而借助坐标图形的动态演示,将问题由复杂变为简单,学生就能够通过比较两者的起始点到过程的变化,通过思考讨论,从而推理出本质原因。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善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善于借助直观模型进行教学,适时将数学思想的建立与运用渗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运用直观模型进行思考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教学中如果仅借助实物直观只能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概念,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并不能让学生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重点和核心。因此教师需要让具体的模型抽象化、复杂化,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如在“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感知模型(见图1),让学生计算两块菜地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在学生解决问题后进一步提问:“当把两块菜地拼在一起(见图2),这时候又可以怎么计算菜地的面积之和呢?”进一步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模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图1
图2
在学生逐步感知乘法分配律这一模型后,笔者又将直观模型抽象为下述符号模型(见图3),让学生分析这两个直观模型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将下述模型展现的特征代入图1、图2的算式中,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
图3
课堂教学中直观模型的抽象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论释数学概念,用不同的直观模型展示数学知识,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进行验证,从而得到具有普适性的数学模型。这种模型抽象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概念核心,还能进一步升华数学思考。
孔凡哲、史宁中教授曾指出:越是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就越需要形象直观的模型作为其解释和支撑。课堂上,教师借助合适的直观模型进行教学,能够启迪学生思路,帮助学生从洞察和想象的内部源泉入手,经过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反思性循环,感受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从周围环境、实物、模型的直接感知抓起,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描述、想象、分析,不断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