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做”“展”
——科学小制作活动的三段式推动策略实例解析

2018-11-12 07:05王超逸张则琳
关键词:陀螺经验科学

王超逸 张则琳

(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星河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领域目标2就是“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包含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考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设计制作能力等。而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一定是在幼儿亲自动手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开展科学小制作活动应是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活动内容之一。

科学小制作是制作一些幼儿感兴趣的玩具,比如陀螺、不倒翁、风筝、竹蜻蜓等。小制作的特点就在于一个“小”,制作的物品结构简单,制作材料易找,制作程序不复杂,却隐含一些科学原理。科学小制作的过程是幼儿了解制作物构造的过程,是探究制作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也是探究影响制作物运动的条件或因素的过程。

幼儿园里的制作活动不少,教师比较喜欢这类活动,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也正因为这样,教师往往把“做出一个东西”当作活动目标,把“做得好不好”当成评价标准,而很少关注制作过程中隐含的各种科学经验。教师“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在无形中减少了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探究机会,忽略了小制作活动所隐含的诸多科学探究因素,为制作而制作,没有发挥小制作活动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三段式推动策略的架构

科学小制作是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载体,是以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提升为目的的活动。因此,我们从幼儿认知规律和科学小制作活动的特点出发重新思考这类活动的组织方式。

1.三段式推动策略形成的依据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螺旋渐进式的过程,“感知—理解—表达”是认知的基本路径。科学小制作也是一个学习活动,也要符合这一认知规律。因此,教师的支持策略也要与幼儿认知规律相匹配。于是,我们形成了“玩”“做”“展”三段式支持策略来推动幼儿在科学小制作活动中的学习与发展。

2.三段式推动策略的架构

“玩”是玩陀螺,“做”是制作陀螺,“展”是展示自己制作的陀螺,通过这三个阶段来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科学经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下表是制作陀螺活动的架构表:

小制作活动开展的三阶段 支持手段 相关经验积累第一阶段:玩陀螺积累影响陀螺旋转的因素的经验第二阶段:做陀螺收集各种陀螺,玩转各种陀螺自由试误→同伴讨论→迂回指导在制作中积累陀螺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经验第三阶段:展示制作的陀螺多种展示→捕捉问题→集体反思积累制作材料与结构造型等综合因素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经验

二、三段式推动策略的运用

(一)玩——制作前积累“影响陀螺旋转的因素”的经验

专家说:孩子玩耍的方式与科学家的研究思维非常相似——观察、假设、推理、实验、求证,由此形成对周遭世界的因果脉络图。幼儿自由的玩耍是经验积累的过程,是思维碰撞之火花,是创造之火花。在玩陀螺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去感受、发现、了解陀螺旋转轨迹的特性、影响旋转的各种因素等。幼儿在玩各种陀螺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直接经验,这对制作陀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汇聚

“汇聚”就是要发动幼儿把各式各样的陀螺收集起来放到班级里玩耍。陀螺的种类很多,有外形材质不同的陀螺,有发力方式不同的陀螺。但不管什么样的陀螺都有共同的特点,把各式各样的陀螺汇集起来,就是让幼儿直观地了解陀螺之间的差异和陀螺固有的本质特点。

2.玩透

“玩透”就是让幼儿充分自由地玩成品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感知影响陀螺旋转的因素,积累玩的方法和技巧。

例一:

班级科学区放了小朋友收集来的各种陀螺。砚砚拿着两个陀螺开始玩,他左右手同时玩,经过一次次尝试之后发现左手的陀螺总是很快就摔倒了。他说:“我的左手没有力气,陀螺只能转一小会儿,右手力气大陀螺转的时间长。”

欣蒂把一筐不同材质、大小不一的陀螺拿到教室外的塑胶地上玩。她将陀螺一个一个地进行旋转,先是尝试将陀螺放置在塑胶跑道上转了转,然后再去我们室外的平台上转了转。最后告诉我:“我发现陀螺在平地上转的时间最长了,而且很平稳。塑胶地太粗糙转一下就结束了。”

丁丁和赞赞一起玩陀螺。赞赞发现陀螺下面的头有尖的也有圆的,就问:“是圆的转得久呢?还是尖的久哇?”丁丁说:“我们比比看不就知道了。”两人比试了一番,发现圆头转得稳,转得时间长,尖头转得快,但是容易倒。

例一中,幼儿自主自由地玩陀螺积累了“外力的大小影响陀螺的旋转”“接触面的质地影响陀螺的旋转”“陀螺的构造特点对旋转的影响”等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为后面的制作奠定了基础。

3.畅聊

在制作之前不仅要让幼儿尽情地玩,还要组织他们“聊”。幼儿围绕玩陀螺的话题聊聊看到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在聊的过程中幼儿整理和概括自己的探究结果,相互补充被忽略的信息,而教师则重点了解幼儿的“问题”,从“问题”出发帮助幼儿梳理影响陀螺旋转的因素。

例二:为什么一样大的陀螺转的时间长短却不一样?

玩了一段时间的陀螺后,我组织大家聊聊自己玩陀螺的发现。欣蒂问:“为什么一样大的圆形陀螺,一个转的时间久,一个转的时间短呢?”乐乐说:“它们的重量一样吗?轻的转的时间长,重的转的时间短。”天天说:“是不是你转的力气不一样?用力一点儿就转的时间长。”笑笑说:“它们两个的底下一样吗?尖的容易倒,圆的转的时间长。”当孩子们把各种可能性都说了一遍后,我说:“原来陀螺重量大小、材质不同、用力大小、底部的粗细、形状不同都会影响旋转的时间长短,欣蒂,你再找一找原因吧!”

从例二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幼儿充分玩陀螺后组织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欣蒂提出自己的疑问,同伴则结合自己的经验解答疑问。在这一问多答中幼儿把相关的经验都表达出来,让教师了解到幼儿对“影响陀螺旋转因素”经验积累的情况。

(二)做——制作中积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经验

制作是基于幼儿对该物品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有初步了解之后的进一步探究。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自主设计,要及时组织同伴间的交流,还要给予适时的协助,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在制作中收获相关经验。

1.自由试误

以获得科学经验为目标的制作一定是基于幼儿个体已有经验的表现。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支持他们自主选择材料、设计造型、制定制作流程等,要让他们在“试误”中发现各种问题,解决问题。

例三:轴不能太长

佑佑觉得陀螺中心轴长一点儿转的时间就会长一点儿。于是,他选择了一根长长的筷子来做中心轴,并请老师帮忙将其削尖,穿在一块圆形厚纸板的中间。这个陀螺的轴和面比例明显不对。但是我并没指出这个问题,而是让他去玩。过了一会儿,他来找我要求把筷子弄短一点儿,说轴太长是不行的,转的时间短。

尊重幼儿原有经验的“自主设计”给了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的机会,并且在“试误”中建立新的经验,使幼儿的认识更加完整。例三中,佑佑从“轴长,转的时间就长”的认识转变为“轴长要和面的大小成一定的比例”的认识就是通过“试误”形成的。

2.同伴讨论

在制作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不要急着给出答案,而是要尽量运用幼儿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例四:对折找中心点

经过多个陀螺的制作之后,孩子们发现一些陀螺转的时候没多久就会停止,而且停止的时候会朝一个方向倾斜。比较有生活经验的丁丁说道:“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中心点,所以两边不平衡了呢?”小铃铛听后就问了:“那怎么找中心点哪?”欣蒂想了想说:“我们在折纸的时候会对折再对折,中间会有个点,这个是不是可以呀?”丁丁听了说:“那我们先用这个办法试试看吧!”于是,小伙伴们一同前去用这个办法做陀螺,最后发现这个对折找中心点的办法是对的,大家都很开心。

例四中幼儿发现自制的陀螺容易倾斜,于是他们结合原有的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猜测,并用找中心点的方式来帮助陀螺平衡。这样,既巩固了对“中心点”的认识,又帮助同伴找到了陀螺平衡旋转的方法。

3.引导发现问题产生原因的“迂回指导”

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并不能自己解决所有问题和困难。教师要尽量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直接帮助解决问题。

例五:为什么我的陀螺以前会转的,现在不会转了呢?

在成功制作几个陀螺之后,孩子们会反复地玩着自己做的陀螺,但经过多次的旋转之后,陀螺的中心点会逐渐变大从而影响陀螺的旋转。但孩子还没发现这一点,焦急地问老师:“为什么我的陀螺以前会转的,现在不会转了呢?”于是,教师将之前孩子们玩坏的一个中心轴不连接陀面的陀螺和一个好的陀螺递给孩子,让孩子通过比对去发现问题。佑佑玩了一会儿后开心地告诉老师:“我要把我陀螺中间的牙签和卡纸粘牢,这样它就不会逃跑啦!”

在例五中,陀螺由于中心孔变大而无法旋转,教师没有直接告知,而是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来发现无法旋转的原因,从而让幼儿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利于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幼儿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展——制作后积累“制作材料与结构造型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经验

做好陀螺后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展示不仅有助于幼儿获得成就感,还是幼儿巩固各种经验的时机,因为在展示过程中不同能力的幼儿会在相互比较中去批判、分析、归纳。在交流阶段,教师要组织多形式的展示,要及时捕捉幼儿在交流过程中的问题,并适时地组织集体反思。

1.多形式展示

(1) 创设展示台展示

我们将展示台的作品陈列分为不同形状陀面的陀螺,陀面相同、陀心不同的陀螺,陀面相同、中心轴不同的陀螺,还有一些是将陀面进行装饰的陀螺。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玩的陀螺种类进行旋转尝试,帮助失败的陀螺寻找原因,学习成功陀螺制作的方法,从而进入深层次的再探究。

(2)自制陀螺大赛

孩子将自己制作的自认为比较成功的陀螺与同伴一同进行比赛,在比较的同时学习同伴比自己更好的制作方法;在寻找更好的方法的同时发现自己陀螺需要改进的地方。孩子在和同伴的比赛中,不断地探究,从而使得自身的经验更加丰富。幼儿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获得制作成功的陀螺的方法,这才是我们科学探究真正追求的价值。

2.捕捉关键性问题

幼儿的问题是伴随着交流过程产生的。教师要及时捕捉能够催生新经验的关键性问题,帮助幼儿原有经验的提升。

例六:

天天制作了一个陀螺,陀螺面是用卡纸做的。轩轩的陀螺面则是用厚厚的纸板做成的。他们拿着自己制作好的陀螺一起玩,看谁的转的时间长。两个陀螺转着转着碰撞在了一起,天天的陀螺立刻就慢了下来,然后摇摇晃晃地停下了,而轩轩的陀螺仍在转动。天天不服气,要求再来一次。可是第二次碰撞在一起时,还是天天的陀螺先停了下来。天天看着自己的陀螺很沮丧,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一直在旁边观战的教师请天天仔细观察两个陀螺的不同之处,天天终于发现了秘密:“我这个太轻了,他的重!”教师说:“那你也做一个重一点儿的试试看!”于是天天也用厚纸板制作了一个陀螺,这回果然没那么容易被撞停了。

例六中,天天和轩轩在玩陀螺时总是被撞停,却不知是什么原因,教师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并进行了引导。通过观察比较,天天找到了自己的陀螺总被撞停的原因,是因为比较轻,从而得出了一个新的经验,即重一点儿的陀螺在旋转时会比较稳。

3.集体反思

不同的幼儿在制作陀螺时会有不同的经验累积,教师需要帮助幼儿一起整合制作陀螺的经验,集体思考制作成功转得很久的陀螺的关键经验。

例七:组织陀螺大赛后,全班幼儿交流

“你们做了这么多陀螺,有制作失败的陀螺,也有制作成功转得很久的陀螺。你们有什么经验告诉我呀?”阳阳说:“做陀螺选择最轻的材料不一定就可以转的时间短,最重的材料也不一定能够转很久!”教师紧接着问:“那么你能告诉我们,怎样的陀螺才能转的时间长呢?”阳阳想了想,说:“选择轻的材料不能选择太大的棍子,选择重的材料不能选择牙签那么轻、细的做轴旋转的。”紧接着妍妍也说:“我发现牙签做轴虽然能够转起来,但是转的时间比较短,底面稍微圆一点儿的会旋转时间比较长。”最后,我将孩子们分享的关于影响陀螺成功制作的因素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总结。

例七中,教师通过引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集体反思影响陀螺旋转时间的因素有哪些,让每个幼儿交流自己成功制作陀螺并能长时间旋转的经验,通过思维导图汇聚的方式,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三、实施“玩”“做”“展”三段式推动策略后的反思

(一)玩中学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开启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金钥匙,激发幼儿学习和探索兴趣,是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条件。制作陀螺活动使孩子们在玩中学,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经过多次玩陀螺之后,孩子们的兴趣初步聚焦在斗陀螺上,这时幼儿的热门话题也就是“斗陀螺”“金陀螺”等。幼儿不满足于园内同伴间的玩陀螺,还想要回家和爸爸妈妈来比一比,这也引发了家长的兴趣。当家长发现幼儿对制作陀螺的着迷度之后,主动制作一些比较厉害的陀螺和幼儿来斗陀螺,这又引发了孩子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慢探究提升了幼儿的探究能力

三段式推动策略就是慢慢的、小步递进的一种支持策略,它在幼儿慢慢地探究过程中实现了科学探究经验的形成,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幼儿的探究能力,帮助幼儿学会以探究获得知识的方法。

1.会观察

观察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的技能,幼儿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问题,幼儿通过观察所累积的关于影响陀螺旋转因素的经验,将帮助幼儿制作出成功的陀螺。如幼儿以不同的形式玩转不同的陀螺,在玩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影响陀螺长时间平稳旋转的因素是地面、陀尖和陀面以及力的大小。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在制作陀螺的过程中、在展示陀螺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了自身的观察能力,从无目的性的观察逐步到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

2.会思考

会思考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所必须的思维加工技能。从科学小制作活动最初,个别幼儿频繁问“为什么我总是失败?”“我的陀螺怎么转一会儿就摔倒了?”到现在孩子能够根据遇到的问题进行自我思考,如在个人尝试制作陀螺之后,幼儿发现别人制作的陀螺会成功旋转,而自己的却不会旋转。幼儿就会自发地思考原因,主动通过对比查找原因。

3.会交流

所谓交流,不仅是指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更是指对结果的解释、论证和争论。交流是幼儿科学探究能力中一项重要的科学技能。会交流的幼儿能够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总结,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将他人的分享与自身的表现进行比较,从而用准确、有效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科学活动中的做法、想法和表现。通过交流活动,孩子对关于自我发现以及结果的解释的表达能力、归纳能力逐步提升。

猜你喜欢
陀螺经验科学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做个纸陀螺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玩陀螺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NO.6陀螺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科学拔牙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