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劲之
我喜欢欣赏大自然山水美景,尤钟情“卧游”中国山水画佳境。因出于画家之手的山水美图,“比普通的实际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画家们创作中把自然山水美、生活美,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段使之转化为艺术美,以激起人们“卧游之兴”,而这种艺术美往往包含着画家对自然美的向往,表露出自然美所不能或无法显现出美之理想、美之境界。
早在南北朝,宋王微在《叙画》中所云:“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道出了绘事功能,不仅能从画中获得自然山川美景,并能激起心潮起伏而动情深深。
最近,有机会读到画家涂同源一批中国山水画作,大饱眼福,欣喜之至。欣赏着无数山水小品,我宛如梦回故土,尽兴嬉耍;面对山水大轴,我犹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涂同源山水画继承着中国传统血脉,弘扬着中华美学精神,留存着中国画传统文化基因,更不乏与时俱进的艺术思想和创新传统笔墨之美。
由儒家、道家美学思想支撑的中国画,历史悠远,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传统、审美观念。看得出涂同源山水画不乏古意,其多受历代画论、画谱、画派、画风、画家影响,博采诸家所长,融会贯通,却不刻意照搬,主要从现实生活汲取养料,汲取能量,根据所需,借以山水形象抒情寄意,保持旺盛创造力,留住新时代的绿水青山,乡情乡愁。
涂同源山水既有诸多大轴之作,表现壮美河山的《大山的希望》《山林绿荫》《林中居》等,画中布满层峦叠嶂,郁郁苍苍,隐显虚实,烟云变幻,呈现一派苍健雄浑气象,磅磅礴礴,朦朦胧胧,意境深幽,颇具壮丽山野美。这些画作画家以点簇法为主,线条作辅,随意挥挥点点,多层轻重积染,接续连绵,极为洒脱,使群山英姿巍巍,林木参错盎盎,充满深秀美味、野逸美趣,实为可居可游美境,又恰好表现了画家崇高审美理想。
其小幅山水亦不为少。《村头院落》《水润荷香》《林间晓色》等,这类画作重以线条造型,墨笔为之,淡赭渲染,主要描绘平原丘陵之景,其纵横交错之线精练、柔软、圆浑、饱满,行笔简略有致,草草而成,勾写点擦,相融随意,画面新颖清润,池塘、水流、细路、小院、林木、草丛,历历在目,富有韵律美、参差美、变化之美,如此常辛勤劳作、生活之地,生机洋溢,散发出秀润、平安、温馨、宁静乡村味,飘浮着纯朴诗意与高简情韵,温润着人们心灵,予人雅俗共赏。
记得三十余年前,武汉一企业职员拿着自己的山水画置昙华林画家聚居之大院举办了个人画展,大有“班门弄斧”之势。当时观众不少,画作也留有摹古临绘之迹,但其却蕴含作者不平凡之心绪:要笃定恒心、孜孜以求,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致力绘事。此举,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受到诸多画坛人士赞赏,这个青年人正是当今的山水画家涂同源。此后,涂同源一直笔不离手,对画论、画理产生兴趣,写有对当代画坛评论之文,发表于当年《美术》杂志和《中国美术报》。
涂同源深懂“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之理,在创作实践中他始终牢记着文艺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把人民的幸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放在心中。画家的注意力往往聚焦于表现人间之美、民生之美上,笔端总是重点描绘建于山间民居小屋、美丽校园、塘边小院、田园风貌……处处流淌出纯朴的乡土风情、平凡的乡土气息,不由得勾引起欣赏者之乡思、乡情、乡趣、乡愁。《大山的希望》中,除了山民之民居外,画家还特意在画面主要部位描绘了一个校园操场、篮球架、旗杆等,拓阔了画意内涵,开启了全新境界,使无声画演变为有声诗,美感溢溢,令人仿佛耳闻留守孩童乡音浓浓之琅琅书声,传递出山乡希望曙光信息。
古来有“书画同源”说,而画家涂同源之名恰与“同源”同音、同字、同意。也不知是其父其母早就予感其子同源未来会投身绘事,而取名同源为勉。其实,书与画使用之工具同,均能表达书家与画家思想情感、人品、人格,同为反映万物生命,创造美意境之艺术。人们从书作、画中领略无穷变化的节奏与跳跃,生命之勃勃,体会到书家、画家之情感、气度,故古人云“书画贵有奇气”,“凡书画当观韵”。
涂同源书画俱佳,相对言之,其画当优于其书。画家在作画时有意将书法、笔法融于画法之中,巧妙将钩、点、撇、捺用于画中笔势,强调绘画如写字,要进入随意写心之状态,重写意、写情、写心,非重形似,使作品横生妙趣。所以,读涂同源之山水画,令人感受到以书入画,以写融画、以情为本的美妙情境,令艺术对象具有和谐节奏、悦目风致。
线条为中国画之特有表现手段。涂同源的用线并非照搬十八描之类模式,以表现对象功利观念为满足,恰是以创造、发挥、集中、强化、凝结、组合型之复杂线条,纵横逸笔,动笔神奇,表现一种情感、气势、力量,以展示对象审美因素。涂同源从现实生活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线条美;创造了与众不同的线条美;升华了与众不同的线条美。他借助恢宏之构图,表现着山水形式美感;择以多变之视角,展示无穷的节奏、韵律美味;依靠朦胧之形象,产生出奇异的抽象视觉效果。因此,一则为表现画家主体情意的发挥、施展,一则又极为尊重欣赏者的审美心理、感受。涂同源这种追求独立品格、独特审美价值之画作,不独予欣赏者视觉新奇,且给欣赏者理性震动。
艺术风格之美,当是画家个性、人格的体现,又为生活美、艺术美的表现,艺术风格是画家成熟的标志。从画作观之,涂同源大致是追求一种激情、奔放、劲健、雄浑的阳刚美,企想通过笔端之山水形象给人以惊心之美,动魄之美,激人奋起,增人信心。但对不同的景物——农家小院、塘边农舍等,却又表现出一种淳朴、和谐、素静、淡洁之阴柔美趣,予人轻松美、愉悦美。由此可知,涂同源山水画实际兼有刚柔相融风格,而以阳刚美为主导的新时代、新时期的艺术风格,显示出无穷力量和雄伟气势,给人庄严、崇高美感。这种阳刚之美,正是我们创新时代,复兴时代所需的。我想:我们的画家难道不应该多创作些类似阳刚之美的画作,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振奋民族精神,陶冶人民高尚情操!
中国古代美学讲究一个“和”,在《左传》《国语》等论著中多有论述,美存在于和中,以和为美,主张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统一,主张创作者与自然、社会和谐。在涂同源山水画中画家与山川之景结合非常完美,做到了注重生活,关心现实,摄取平凡景物入图,并赋予了个性情感,使两者相契相融,情中含景,景中含情,情与景,景与情,意与境,境与意,主观与客观和谐。
涂同源曾告之于我,他不想重复过去,也不想重复别人,要用一己之艺术语言表露审美感受,把握自己的艺术命运,把握自己的艺术未来。他这么想着,也这么干着,从不敢怠慢,终日不倦,甘于寂寞,从实践中转变自己、完善自己、革新自己、提升自己、成熟自己。
涂同源选择了自己最为熟悉、最有感受、最能表达自己实情实感、最与自己审美爱好、审美理想默契合拍的荆楚之地山山水水为本,运用自己最为擅长的墨线、墨点形象语言表达对荆楚山水、荆楚人民、荆楚风物的深情与眷恋。
历史上荆楚大地曾出现过最早的山水图画,“于先王之庙、公卿祠堂,图天地山川”,而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就是观看了“天地山川”之图后,才创作出浪漫主义浓烈的诗作《离骚》。《离骚》所展现出来的“依诗取兴,引类譬喻”,以情制胜及诡秘、神奇、空灵、虚幻之文风,美之境界融进了画家涂同源山水画中。此后明代有“画状元”江夏吴伟,其画情境动荡、激烈、粗犷;清代孝感程正揆之幽秀画风,无不对涂同源山水画产生影响。幸运的是涂同源还得益于荆楚现代画家汤文选、冯今松等人的亲自指点与教海,尤其是他们高尚人品、勤奋绘事、求索不已的精神,更深深烙印涂同源脑海。
近年,涂同源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遨游荆楚,登山临水,村村湾湾,田头地垄,饱游饫看,与乡民促膝,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乡民的心跳动,领略着荆楚秀美河山、旖旎风光,仰视着万壑千崖、密林层叠、华滋湿润、烟云漂浮之气象,并发现深山崇岭间美丽校园之新美;在平原放眼草木葱茏的乡间小院、荷莲片片,池水清清之景,刻意保留着乡村现实风貌,乡土气息浓浓,呈现静谧和畅美情、美意。对此平凡美丽风光,画家均默记于心,糅合已情,激起灵感,借景写心,落于笔端,以激励国人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读毕涂同源山水画作,不禁想起1982年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在武汉率先提出“长江画派”之说,三十余年弹指一挥间,武汉地区对此说反响不是很强烈,也没搞过几个有模有样体现长江风貌的美术展览,作品影响也有限。看来要描绘湖北风物,弘扬浪漫主义传统,并非能一挥而就,而是要下很大功夫,花很大力气,要坚持不忘本源、吸收外来、迈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走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进行对本土风貌、本土风光美的发现、美的创造。
我想:湖北应该组织起一个画院联盟,坚持方向,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强联络,定期组织些专题性学术交流,开展写生创作,举办联展、专题展……只要坚持十年、二十年,我相信一个崭新的“长江画派”或曰“荆楚画派”定能展现于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