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在古今中外文艺经典之间
——《艺术之光》中的艺术转换问题

2018-11-12 19:29邹建军
长江文艺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舞蹈诗人

◎邹建军

一、诗人为什么关注艺术经典

谢克强将这部诗集取名为《艺术之光》,也许有这样三层意思:其一是诗人所观照的对象是艺术,从中国古典的音乐作品到当代的舞蹈作品,人类所创造艺术的主要门类,似乎都被他以诗人的眼睛关注到了,这是一种选择,自然就是一种创造。诗人关注与表现的是人类现有的艺术作品,并且在他看来都是经典作品或具有经典性的作品,所以才取名为《艺术之光》。其二,诗人之所以创作这样的作品,是出于一直以来诗人为那些经典作品的艺术之力所感动,为它们的艺术之光所照耀。这部诗集里的作品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经典作品所具有的艺术构成及其所产生的艺术魅力,这样的作品之所以形成了系列,就是因为他以诗人之眼光,观照其艺术之形成与精妙之所在,这样的目标与过程是众所周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是有目共睹的。诗人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再现这些艺术作品本身的美感,并将这种种美感以自我的途径、以诗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根据我的了解,诗人喜欢看画展与书法展,也喜欢看各种各样的戏剧演出,所以对于经典作品相当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总是有所感动,有所认知,并总是以诗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感受与思想。我并不清楚地知道这些作品创作的具体年代,也许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但是肯定有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才完成了一个精心的计划。可以清楚地知道的是,这些作品大部分都写于诗人的中年甚至老年时期,在他思想与诗艺都比较成熟的年代里。其三,诗人以自己的眼光,以一双诗人的眼睛,在现有艺术作品的基础上重新发掘出一种新的美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创造出种种新的诗意,使自己的作品成为了一种真正的艺术。他的诗并不只是对于现有作品的一种说明,也并不只是对现有作品的一种复现,而是以自我的方式、以诗的方式有所表现、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如果其他的诗人艺术家表现同样的题材,与谢克强的诗作比较起来,肯定会有很大的区别,这就是他诗人的个性与气质使然,也只有他能够这样写,具有五十年诗歌创作历史的诗人,才可以达到的这样的高度与广度。这样的理解并不一定符合诗人的本意,但也没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作为文学批评而言,只要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与原作存在一定的距离也是可以的。我们的古人早就提出“诗无达诂”的说法,对于谢克强及其诗歌的理解,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诗人为什么关注艺术经典?这是诗人在数十年的人生经历之后,在数十年的创作经历之后,面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之时,在反思自己的诗歌创作之时,所做出的一种艺术选择,具有总结性的一项艺术工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这样的认识程度,并不是每一位诗人都可以有这样的选择。首先是要有欣赏这些作品的能力,也要有欣赏这些作品的机会,还要有对于艺术之美的发现,还要有艺术表达与艺术创造的能力。如果只是再现经典作品的内容与艺术之美,也许不是太难,而要以诗的方式进行具有超越性的艺术实验,那就不是太容易了。而谢克强显然已经实现了这样的目标。

二、以艺术的方式超越前人的努力

以艺术的方式超越经典艺术的一种实验,这就是我对这部诗集意义与价值的定义与概括。诗人是以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艺术方式,力求超越人类现有的艺术经典,包括了绘画、音乐、舞蹈和诗歌本身,显然这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自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我看来,谢克强以数十年的艺术积累和敏锐的诗人眼光,在这本诗集里做出了一系列惊险动作,可以获得诗坛上下的阵阵掌声。诗人观照的对象是人类积累下来的经典艺术作品,自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选择本身的恰当与否是另外一个问题,而它的价值正于诗人与这些经典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而他几乎都正确地处理了这样一些关系,并且给后人以丰富的启示。

第一,再现原作神韵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具有一种艺术创造的意义。最有可能的就是对于中国名画与世界名画意境与神韵的再现,自然也是体现了诗人的眼光与自我的理解。因为绘画毕竟是静态艺术,而音乐与舞蹈作为动态艺术,不是太好把握,要以诗的方式进行再现,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我们首先来看“世界名画”与“中国画意”中的一些诗作。诗人以一双独到的眼睛,观照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有了自己的感觉与发现,于是发而为诗。毫无疑问,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再现了列宾绘画作品本有的画意,也体现了诗人在观看画作时的激情。虽然并不像画家那么全面,只突出了“牙关”、“胴体”、“喘息”、“眉头”、“波峰”与“号子”,把它们一一都变成了动态的意象,一一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显然,诗人的眼界更加开阔,把那一群船夫与民族、与历史、与天地联系了起来,一个民族的沉重与苦难,以及它们面对沉重与苦难的态度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远远地超出了原作的思想内容,而更加大气开阔了。如果将谢克强的诗与列宾的画排列在一起,可能会帮助读者理解列宾的名画;当然,列宾的名画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谢克强的诗作。按照东坡先生诗与画相通的理论,同题的诗与画排列在一起,本来就可以说明更本质的艺术问题与美学问题。然而,诗还是诗,画还是画。与此类似的,还有写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如“从边塞诗的第一行奔来/又向那一首歌奔去”,“第一行”是什么样的内容?“那一首歌”的作者是谁?其实谁也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它给了我们无边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东西加进去,从而把原画的内容扩大很多倍。如果徐悲鸿先生看到了谢克强的诗,也会为诗人的想象与新见而惊叹,因为像唐诗宋词、古风新韵这样的东西,在画家原来的眼光里是没有的,这里所表达的是诗人对于名画的理解,并且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增加与改变的。所以对于许多作品而言,与其说是再现,不如说是表现,再现与表现往往是同时出现的。也许有人会问,再现古典或当今艺术名作里的神韵,有这种必要吗?有这种必要,就像我们在阅读古今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也还是需要参照他人的经验,以及前人的理解。关于列宾与徐悲鸿的诗歌作品,虽然也有自己的创造,然而首先还是对于两位伟大画家之作进行观赏的结果,再现了原作中十分隐秘的内容,并以诗人的感觉发展出了许多新的东西,成为了诗人创出的新的文学作品,并且是相当杰出的文学作品。由此可见诗的表现力之强大,强大到可以让绘画、音乐、舞蹈实现了价值的重构,获得了全新的生命。

其次是对于诗人自我的表现,让诗歌成为诗人自我的发现与自我的形塑。诗人在写某一名家名作的时候,往往并不只是一种题材而已,而是要借此表现自我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是在再现原作意境与精神的基础上实现的。关于舞蹈与音乐的两部分作品,最能体现出这样的意义。《杨丽萍:“雨丝”》不仅再现了原来舞蹈中的情景,还把自己也加了进去,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舞蹈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以自己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再现春天的雨之形态,表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是一种生命力量的体现;诗人在观看这部作品之后,从细密而绵长的形态中看出了种种春意,特别是春的形体、春的本质,于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以及诗人自己对于春天与生命能量的发现。把自己放进去是必然的,关键是诗人看出了人世的沧桑,以及自我心灵所存在的问题,这就是对原作的一种推进与发展。诗中出现的两个“我”,抒写了诗人在不同的时段对于舞蹈的感觉与思考,似乎存在于舞蹈作品之中,似乎又在舞蹈作品之外,然而总是有了我的存在,我与舞蹈主体的共鸣与共生。再现舞蹈作品里的主体形象是基本的目标,而表现诗人的自我是首要的目标。《小提琴独奏:“梁祝”》里虽然只出现了一个“我”,但是出现在诗的最后,表明全诗所有的内容都是诗人自我的一种发现,他听见的与想象的是不一样的,他写下的是他的感觉与想象,而不全是音乐中固有的内容。诗人在此突出了梁祝爱情故事的悲伤,同时以具象的方式进行了丰富的传达,但失去了音乐的婉曲,因此我认为与其读他的诗,不如听小提琴来得直接一些,可能会是一种全身心的享受。在这种情况之下可以不看文字,甚至可以闭上自己的眼睛。但是,诗里的梁祝故事与小提琴里的梁祝故事是不一样的,最少是诗人把自己也放了进去,诗人发出了这样一个疑问:“我不知道 那从梦里飞出的蝴蝶/今夜栖息何处”。从总体而言,整首诗情感沉郁,节奏缓慢,颇有杜工部诗之神韵。从小提琴中能够听出这许多的意蕴,并且以独特的意象进行了艺术的呈现,体现了诗人的独到眼光与丰富的想象,表达的是一位诗人心中的爱情故事,以及他对于古典爱情的理解,特别是对为爱情而死的一对情人的痛心,以及他对永恒爱情的一种高度赞美。从他的许多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作者自我的存在,有的是直接地出现在诗中,有的是以其他的方式化入了故事与情节里,有的是以画外音的方式与所欣赏的对象进行的对话,一种心灵的交流,一种情感的融汇。优秀的诗作都是自我的存在,在谢克强的诗里,“我”是若隐若现的,却起到了对于全诗的控制与规范的作用,没有自我就没有这样一些优秀的作品。再次,以诗人的眼光观察诗人,心灵的共鸣让表现中国古代诗人的系列作品最具有创造性。对于一位诗人及其作品的把握,就不像只是就一幅画、一个舞蹈与一曲音乐来得那么直接,要在读了许多的作品之后,才可以了解一位诗人的全部与整体;要看相关的历史材料比如文学史与诗人传记也是不可少的,才可深入地理解诗人及其作品。李白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很难写的一位,因为他的名气太大,人们对他以及他的诗都比较熟悉。诗人把李白的一生事迹,与他诗里的一些意象结合起来,比较独到地表现了李白的性格与品质,他的精神与气度,应该说,李白是他所写的所有诗人中被写得最为复杂的了。谢克强是在读了李白的许多作品,了解了诗人的一生行迹之后,才以诗的笔法进行表现的。有一些句子是化用李白诗中的名句,有一些句子是标举李白的精神风韵,不仅切合李白思想与诗艺的现实,而且有诗人自己的理解与发现。特别突出的意象就是“白发三千丈”,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无法言说的忧愁。在表现中国诗人的系列诗作中,谢克强一个方面注重发掘诗人的人民性,如对屈原与杜工部进行表现的时候;一个方面注重发掘诗人的独立性,如在对李白、李贺进行表现的时候;同时,他也注重发掘诗人的叛逆性,如在对陶潜与李清照进行表现的时候。他在诗中体悟古代诗人生命哲学的底蕴,展示古代诗人对于生命的追求,感悟诗人的人生理趣,所以与古代诗人的对话是最直接的、最生动的、最深厚的。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气象,与他对其他艺术作品的感受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不是以仰望的姿态赞颂古代的诗人,而是以寻找的眼光与探索的精神来面对所有的对象。以艺术的方式超越前人,以新的作品超越经典,这就是谢克强的雄心所在,也是他的成功所在。与其他题材不一样的是,这部诗集的表现对象不是社会现实生活,也不是诗人的自我生活,更不是对于自然万物的观察,而是他对于古今中外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感觉与发现。这种表现对象的特殊性给诗人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性,一个方面是所面对的艺术作品已经达到了难得的高度,一个方面是有许多人已经写过同样的作品,要在两个方面超越前人的水平,都是不容易的。然而,谢克强以自己雄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对于西方文化与艺术思潮的全面了解,以他长达数十年写诗经验的积累,并且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完成了这部题材独特、对象独特、形式独特、风格独特的诗集,超越了前人的思想与艺术,为中国新诗提供了更多的艺术精品。

三、在抒情方式上的创造性

首先,诗人针对不同的表现对象,采取了不同的抒情方式。在“中国名画”与“世界名画”这一部分里,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抒写:一是展示画作的思想之美,如《罗丹:思想者》和郑板桥《风竹图》。诗人在面对思想者的时候,就注重以沉思的方式、理性的内容来表现自己的发现,当然是机智与形象的表现。二是展示画作的艺术美,如《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和《罗中立:父亲》,再现了艺术作品本有的美感与美质。一个是女性身体之美,一个是男性性格之美,诗人的表现是展开的、丰富的,比原作的表现更加含蓄与深厚。三是透视画作的诗意美,如徐悲鸿的《奔马》和《列宾:伏尔加河的纤夫》。这两幅作品富于动感的诗意与跳动的意象,而诗人以自我的眼光发现了诗意之所在,并且以意象语言的方式还原了其间的诗意,还以自我的想象加强了这种诗意。

其次,把自我加进了所表现的对象之间,形成了“你”与“我”这样的对话方式,让自我不仅成为了抒情主体,也成为了抒情的途径。在《屈原》一诗中,诗人不仅分了数节对屈原的一生进行抒写,并且总是以“你”“我”抒情的方式进行,表达了“我”与“你”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对话关系。在《柳宗元》一诗中,虽然没有出现“我”,但“你”也是我所理解的“你”了:“其实 你也是鱼/诱饵就晃在你的眼前/上不上的全在于你/智慧与觉悟”。谢克强是作为一位诗人而阅读前人的诗作,并在大量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诗意的想象与把握,抒写诗人的自我。

再次,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进行抒情。谢克强在这部诗集中,虽然表现的是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以与作品里的情景对话的方式为主,但内心独白的方式也是相当成功的。《毕加索:“和平鸽”》,不是诗人与画家的对话,而是诗人的自言自语,是自我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白,表达了对于鸽子的热情与向往,对于西方大画家毕加索的一种敬仰,对于毕加索名画的一种理解与欣赏,然而同时也是诗人对自我的一种刻画。《梵高:“向日葵”》里的“我”显然是诗人自己,他在表达他在看了梵高这幅作品之后的体会与认识,对于生命之力与生命之难的体会,作品对于自我意识的唤醒与推动。

抒情方式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表现了诗人的创造性,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总体把握。如果全都是与古人的对话,或全都是自我的内心独白,或者全都是与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显得比较平板与单调。诗人有意地进行创新化处理,让这一本以艺术为表现对象的诗集,显得丰富多样、色彩缤纷与气象万千,正是表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之所在,表现了当代诗人如何对待人类的艺术精品,以及想如何理解与超越那样一些艺术精品而做出的种种努力。

《艺术之光》里的绝大多作品,所采取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恰当关系结构,确保了其抒情方式的适度性与鲜活感。首先他是把自我放在了诗人的位置上,是以一位现代诗人的眼光观照他们,以一位诗人的身份与他们对话,当然首先还是以一位观众与读者的身份进行了全方位的阅读与了解。然而,在这本诗集中诗人所采取的抒情方式也不是完全一样的,面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方式,在写诗人这部分的诗作里主要是对话,在写中外名画那一部分的诗作里主要是观察,在写舞蹈那一部分的诗作里主要是感知,在写音乐那一部分的诗作里主要是聆听,然而无论如何总是有自我的存在,有的时候明显而有的时候不明显,有的时候是直接的有的时候是间接的,这就表现了诗人艺术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与创造性。

以艺术的方式超越经典艺术的实验,自然也存在还没有完全超越的时候。经典作品所达到的高度是人类在某一个阶段努力的结果,一位现代的人要以自己的感觉还原其中的诗美与画意,其实是相当困难的。诗人要以自我的心灵发现对方的心灵,要以自我的情感去点燃对方的情感,要以自我的思想去把握对方的思想,谈何容易?而谢克强以自我的努力,在还原的基础上还有所创造,这就是值得高度肯定的。当然,这本诗集也并不是没有缺陷,有的问题其实也是可以讨论的:其一,诗人在《中国诗人》这一部分所选择的全是宋代以前的诗人,而宋代之后的一位也没有,也许他更爱遥远时代的诗人,也许对于宋代以后的诗人没有关注的兴趣。在《世界名画》这一部分,关注的主要是西方画家的作品,而东方画家的作品则很少,也许这是当代中国更倾向于西方艺术的原因,也许是诗人艺术眼光的局限性所在。在《中国画意》这一部分,诗人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画家的作品,特别是关于革命题材的画作,而大量的中国古代画家的作品则失去了一展风采的机会,当代中国非革命题材的画作则难于露脸。从历史的观念而言,艺术与革命没有什么关系,正如我反对大唱红歌一样,也没有必要大写与革命相关的东西,把它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来观察与表现就很好。其二,要在古今中外之间进行跨越,以一位现代诗人的眼光来观照各个时代与民族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并且要有所创造是不易的。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与艺术视野也是有限的,因此在选取经典作品的时候,也是根据自我的所见所闻而展开,不可能像一位全面的学者与精深的专家一样,选择出真正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三,最为重要的是艺术形式与艺术方式的转换问题。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绘画、音乐、诗歌、舞蹈等不同的体式,而全部要以诗歌的形式进行表达,对于诗人来说也是一种严厉的考验。有没有必要进行这种转换?这种转换是不是可以取得成功?如果没有一些真正的超越性,可以给原作提供更加丰富的东西,它重新创作的意义何在?其四,各种艺术体式之间自然是相通的,同样的一种情感与思想,可以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与艺术体式进行表达,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问题在于总是有一种体式最适合于某一种思想与情感,今天的诗人以现代诗的方式重新诠释前人的作品,取得成功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特别是对于西方的文学与艺术经典作品,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而能有所悟者,而且有所超越者,更是难上加难。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妹妹,现代诗人笔下的林妹妹,也并不一定就比小说经典《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差到哪里去。从这个意义上讲,谢克强笔下对古今中外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的重新诠释,当然是有其重要的艺术意义与诗学意义的。我们在此指出一些不足,并不是否定它的艺术贡献,相反是为了对它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让我们的结论经得起历史与艺术的双重检验。而这本诗集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有许多原因:一是诗人所关注的对象不仅超越了中国达到了西方,并且超越了当代而达到了古代;二是诗人所关注的题材不仅超越了文学而达到了艺术,并且关注到了艺术的方方面面,绘画、音乐、舞蹈成为其重要的对象,当然首先还是诗歌,中国古代最经典的诗人与作品。如果诗人没有立足中国而放眼世界的眼光,没有容纳中国与西方的阔大胸怀,没有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的高度热爱,没有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他要完成这样一部特殊的诗集是不可能的。关注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经典,以自我的认知为基础进行再创造,既要有对于前人作品的欣赏,同时也要有对前人作品的超越,并转换为一种新的文学与艺术形式,谢克强的努力为以后的同类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舞蹈诗人
舞蹈课
“诗人”老爸
愤怒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