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振华
一般来讲,作为晚辈,对前辈的作品只能拜读,而不能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当《王德炯作品选集》摆在我的案头,着实让我犹豫了很久。一方面感到丽江的文学作品集泥沙俱下,有的书惨不忍睹;另一方面我感到才疏学浅没有资格对他的书品头论足,这本书前前后后读了一年,最终忍不住姑妄评之。
在丽江纳西族当代作家中,王德炯是一位没有读过大学中文系而又文章写得很好的业余作家。很多年以前,我就在报刊杂志上零星读过他的一些作品,对他的作品有着很深印象。这段时间,我又兴趣盎然围炉夜读《王德炯作品选集》后,出其不意,收获多多。
一是满满的正能量,浓浓的家国情怀。
王老的散文篇篇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抒情,对美好河山的礼赞,对美好事物的品味感慨。这源于他对美好生活的挚爱。常说,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写文章同样如此,由于他看到的花是鲜艳夺目的,山是巍峨雄伟的,水是潺潺灵动的,生活是平淡而红火的,如此等等,他笔下的文章,也就给读者一幅锦绣河山火热生活。比如《生命的礼赞》,通过寻踪一位身患鼻癌、肠道癌的纳西汉子对命运的抗争,读到励志两字。散文忌无病呻吟,最难的是做到触景生情和真情的自然流露。人们常常喜欢引用诗人艾青的一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眼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读王老的作品多次让我落泪,又有正能量。比如《格桑花为爱而开》,讲的是《创世经》史诗中纳西女人是“天仙”,纳西族眼中的金沙江是女性化的江,以及滇藏交汇地带旧时的多夫多妻现象,珞巴门巴人的奇异婚俗,抢婚逃婚跑婚走婚殉情等风俗,以及对艳遇丽江的剖析,呼唤着人间的真情、真爱。《千万里,我追寻你》讲述向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总书记,敬献“涵紫谷”的设计师之一丹珍七林一家的传奇。而《古道热肠添锦绣》说的是费孝通为丽江古城题词的一段佳话。《神路,人类精神的天堂之旅》,则从东巴长卷巨作《神路图》引题,读到从茶马古道演绎的民族命运,还有各民族相互交融的文化,团结和谐和支援国家抗战的历史,让人深沉感受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守望故土一千年》,从丽江国宝级“银杏王”说起,讲述这里的兵家必争之地、民风婚俗,“银杏王”忠实守护着一方净土的境界,还有“银杏老人”周廷标,家国情怀如金沙江水东去滚滚不尽而来。还有《灵石之韵》描写的宝山石头城、猛虎跳过的虎跳峡巨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大具“李氏工程”。他写的金江古渡、天边女儿国、神奇玉龙雪山、梦幻寒汝坪、感受“玉柱擎天”、美丽的丽江古城、壮观的“三江并流”,无不吟唱出了对这片土地的神往与惊喜。他作的红军长征过丽江的纪念文《凝聚历史 珍藏感动》,另辟蹊径构思精巧,不走别人老路,读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朽精神,重温到了丽江人民援助红军渡江等浓墨重彩的历史。二是诗意多彩的语言,厚重的文化底蕴。
语言是文章之眼,王老一生在大香格里拉区域生存行走,又加上命运多舛,丰富的阅历,融入到文中,展现给我一幅幅诗与远方相互交融的意境,天马行空无羁绊的美文。如《蹄韵香融古道霞》,展示了东线茶马古道沧桑,挖掘了马帮精神家园。又如“天破晓,醒来的泸沽‘美人’经一番打扮,在朝阳的亲吻中展露出它婀娜多姿;神女狮山高踞在上,俯瞰着碧水怀抱中的众‘儿女’岛屿;海鸥戏过湖面,碧波绽开几多妩媚笑容”(《女儿国之恋》),这是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性语言,行云流水心旷神怡,把活脱脱、鲜灵灵的女儿国神彩定格在读者脑海中。通读全书,这样的优美句子俯首即拾比比皆是。使很多篇章读来倍感亲切倍受鼓舞。此外,我还读到作者对本民族纳西语的娴熟,对纳西族“珍苴”解读和运用成竹在胸了如指掌。其他藏、傈僳、普米等少数民族语言也悉数于心,如书中说的“敌布口须”(藏语)等。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当长则长,短则惜墨如金字字珠矶。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文化主线,透出东巴文化璀璨夺目,茶马文化则置于重头戏,以及《兰吟古今自幽香》散发出的国兰文化,《大研人文卷地来》的民间书院文化,《写意中国银器文化》的审美价值,《心中最美的风景》中丽江“和合”文化、福国寺听禅 、鸡足山佛教文化、傣族民俗文化等。吹尽狂沙始见金,不到楼兰不回头,如工匠深挖细掘出文化内涵。常言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化人、经世、载道、育人,文化也是丽江旅游的支撑柱,更是助推器。这些篇章,穿越古今时空隧道,洞悉历史文化背景,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引经据典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不时有一些信马由缰浮想联翩独到而深刻观点如金子般在闪烁,使人分明感到他不仅是一位用心用情的业余作家,更是一位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者、传播者。三是广阔的视野,博大的思想。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作品。纵观王德炯的散文,已经走出了一般散文作者局限于某些地域,局限于花花草草、阿狗阿猫、卿卿我我等氛围,而且做到了题材的丰富而新颖,内容的广泛。体现出“小我”走向“大我”。从行走布满马蹄印的茶马古道,到解密古纳西王国前世今生,喝彩“三江并流”申遗成功,以及呼唤丽水金沙铺航道。这些篇章,虽然没有文学界某些“教父”的指手划脚,却颇有指点江山之气魄。还有笔下的纳西学之父洛克,抗日老战士丽江黄埔同学会副会长和诠,到《玉泉诗社文化老人素描》,还可以读到他笔下的爱国华侨马铸材,创库画家和嘉,守望长江第一峡陈柱,大家风范的学者和力民,文艺常青树老报人杨其昌,音乐家余崇先,王志泓先生大写的艺术人生等。读到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一代又一代人对纳西文化的情怀和追索。写景的文,从丽江到西双版纳到鸡足山再到春城昆明,一路走来,或娓娓而谈或气势磅礴。千山万水总关情,一草一木尽显爱。让我读到人文内容的深邃,祖国河山的无比壮丽。他的散文,是非曲直分明主题突出思想观念明确且前卫,小到逆境中不向命运低头奋斗不息的思想,大到古城承载文化、文化成就古城,以及茶马古道不屈精神、民族进取向上作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忧患思想。很多篇章,吹糠见米,沙里淘金,以小见大,意味深长。为时代代言,为历史存档。强烈的使命感和文化的自觉自信,体现于他的作品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拂去尘埃,可看到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回望民族文化绚丽魂宝,又能按住时代脉搏,忠实而生动记录下脚下这片土地的日新月异变化。借用时下流行语,他的散文是历史散文、文化散文,更是大散文。四是扎根生活的榜样,躬身为民的典型。
《泽以长流乃至远》一文讲述了丽江古城王氏家学渊源,作为书香门弟和仕大夫后代,王德炯并不因出生自诗书家庭而沾沾自喜。相反,命运坎坷,他曾当过知青,当过农民、民办教师、供销社职工、财务会计、企业管理人员等,退休后又到多家企业打工,苦难和磨砺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他并不消沉和蹉跎岁月,而是向命运不屈,挑战平庸不甘碌碌无为。不凡的人生经历和大半辈子在基层生活,促使他能勤学深思,放下身段,扑下身子,为民笔耕;以及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记录者和参加者,鞭策着他把如歌岁月融入笔尖见诸文字,为伟大时代放歌抒情。在他的作品选集中,很多地方写的是贫穷的农村,如原丽江县六区;笔下的很多人物是乡巴佬,如守望千年故土的银杏老人;很多故事讲得特别的接地气,如写一位朋友的住房经历,又如《珊妹子》女主人。欣喜的是,很多篇章不遗余力讴歌身边的人,全力以赴甘于为家乡丽江人鼓与呼,如他为《丽江旅游生态文化随笔》《快乐旅行》等本土作者写的书评,文笔流畅点石成金,并不时有独到的点睛之笔,有着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总之,由于王老的作品大多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能把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提炼出来,各种典故了然于胸信手拈来,挖掘艺术的本真,使人感到读来亲切友好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少了浮华,多了朴实,高天厚土,感到田园牧歌与你同行。常言道,人民群众是伟大历史的创造者。“人”字写不好就变成了王八的“八”字,文如其人,欣慰的是王老始终挺起脊梁深入基层,以博大胸怀关注民生,怜悯百姓,做人和作文,体现为一心为民情结,讴歌脚下的土地,为人民而鼓与呼,很好地回答了“写什么为谁写怎么写”这一命题,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人生答卷。最终,他的责任和使命融入到才华横溢的作品之中,其文章经得起读者的检验,体现出了一定的文艺感染力和生命力。当然,我斗胆要说的是,不足之处也是有的。如果吹毛求疵,大的来说,由于历史原因,加上是少数民族,他的散文在思想性艺术性的深度开掘上仍有待提高。又如,其作品个别篇章缺少棱角,还有有些篇章不会信口开河和矫情,少了云里雾里故弄玄虚,难以迎合微信时代喜欢玄幻的读者们,更难以迎合打卡心五玩彩票者的胃口。但是,他的这些缺憾,说实话,我写了三十年散文也克服不了,恐怕是散文作家的共有的“魔咒”。欣慰的是,我更多看到他优秀的那一面,尽管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会写一两篇的人多得如过江之鲫,但写出好散文者少得如凤毛麟角,且散文与小说、剧本等相比,既不叫好也不赚钱,但王老能几十年如一日,以纳西人不服输劲头,如茶马古道上的马锅头,长期执著坚守散文百花园并深耕细作,在这个言谈都是钱多钱少的浮躁年代,他能抵得住诱惑守得住寂寞同样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正因锲而不舍不屈不挠,天道酬勤,他的笔墨人生就格外出彩,他的散文力透纸背达到了读者心目中一定的高度,是从文学平原出发向高原跋涉的磨砺之作。
王德炯的散文之所以取得这样骄人的成就,缘于血脉中的母土情结,得益于他对这片沃土的深爱。心中有爱,天地陡然开阔,人生必然精彩,行文肯定惊世骇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