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有人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两位作家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一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另一便是金庸的武侠小说。”确实如此。金庸及其武侠小说,早已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传奇般的存在。
金庸原名查良镛,“金庸”是他的笔名。1923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赫山房的查良镛,从1955年2月开始以“金庸”为笔名在香港《新晚报》连载处女作《书剑恩仇录》,到1972年封笔之作《鹿鼎记》,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共创作了15部36册武侠小说,每一部都脍炙人口。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由他的武侠作品名首字联缀而成,很多人耳熟能详;“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这些他笔下武功盖世的人物形象,几乎是家喻户晓;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六脉神剑、一阳指、葵花宝典、北冥神功……他为笔下人物所设计的这些武功招式,读者更是了然于心、如数家珍,甚至被一些武林中人认作自己门派的独门秘籍。
金庸笔下的武林江湖受到读者的普遍喜爱,不仅国内如是,国外亦然。在国外,他的作品甫一翻译出版,便一纸风行。而金庸作品的译介者,也均是他的忠实读者。当《射雕英雄传》英译本于今年2月出版发行时,英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沃特斯通网站这样介绍:“……一部交织着中国功夫、历史和爱情的小说,保证让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部书的译者、瑞典人安娜·霍姆伍德则表示:“金庸的作品里有侠肝义胆、江湖情仇,是全世界读者都喜欢的内容。”并称她翻译时始终“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因是,若以唐代诗人高适《别董大》中的诗句“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形容金庸的影响力,应无过度溢美之嫌。
有人说:“金庸的作品比旧武侠小说多了一种人情味,一种历史沧桑感,一种诗意,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金庸从题材范围、故事内容以及创作方法上突破中国传统武侠小说的局限,“将原本属于‘俗文学’的武侠小说,提升至与新文学同等的严肃文学水平”,不仅扩大了中国武侠小说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同时也促生了“金学”研究热。金庸的武侠小说对“侠”字有了全新的阐释,“金庸并不反对处死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却反对睚眦必报和滥杀无辜”。金庸笔下的侠士是对国家、社会有责任、有担当的侠士,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的侠士,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特色和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严家炎教授的评论堪称经典:“我们还从来不曾看到过哪种通俗文学能像金庸小说那样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如此超拔的文化学术品位。金庸的武侠小说,某种意义上讲又是文化小说;只有想象力极其丰富而同时文化修养又相当渊博的作家兼学者,才能创作出这样的小说。”严家炎教授曾经说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一次静悄悄的文学革命,对传统武侠小说而言,尤其是如此。
然而,金庸不仅仅是一代武侠小说宗师。他是香港声名显赫的报人,他和沈宝新创办的《明报》,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一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大报,被誉为香港报界的“一股清流”;他是知名社评家,他以原名查良镛发表的社评,成为《明报》的招牌,“不少人买《明报》就是为了看查良镛的社评”;他是名誉等身的学者,他被国内外多所高校授予名誉博士、教授名衔,包括英国剑桥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他还是好学不倦的求知者,他不满足于名誉博士头衔,“决心要拿一个自己辛苦挣来的学位”,于是不顾亲友劝阻,年逾八十漂洋过海赴英求学,入读剑桥大学,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取得博士学位。他的一生堪称传奇。
我刊这期“金庸:他带来的不只是‘文学革命’”专题,特别邀请熊召政、彦火、曹纪祖、潘韵如、杨宝怡、慕津锋诸位金庸先生的故旧新知,带我们走近这位谦谦有礼、温润如玉的忠厚长者,为我们从多个角度讲述传奇人物金庸及其武侠小说背后的故事。金庸先生九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和他那一部部使人如痴如醉的武侠小说的故事,不是一次专题就能够讲完的,一部小说最高的境界是意犹未尽,使人流连往返,我们相信,金庸先生本身亦是一部这样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