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成都见”

2018-11-10 06:26任大刚
同舟共进 2018年9期
关键词:鹤鸣四川成都

任大刚

智联招聘网最近发布《2018年大学生求职指南》,调研数据显示,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在2018级毕业生眼中,“期望就业地”比例和“实际签约地”比例均位列最高。新华网四川报道,2017年7月以来,成都吸引了来自全国30多个地区18.7万名高学历青年人才落户定居。

最近几年,成都逐渐成为一座明星城市,各种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指标领先于中国绝大多数大城市,很多人迷惑不解。不可否认,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营銷”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不过,如果没有足够的基础,“城市营销”这种主观作为又能走多远呢?

划入“西部”的失落

自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始,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被称为“天府之国”。历史上,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不止成都平原一地,但这个称号保留至今的却只有成都平原。

把四川称为“天府之国”,其实并不准确。

2009年,都江堰的控灌面积由1949年的282万亩跃升至1030万亩。尽管如此,都江堰灌区所及仍只限于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7县(市、区),对更广大的四川全省180余个县级地区来说,只是一小块地方而已,大部分地方无法从都江堰水利工程获得直接好处,农业生产条件并不比中国其它地方优越多少。

因此之故,所谓“天府之国”,实际只是指都江堰灌区所及范围的成都平原。

农耕时代,中原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之内,除江南地区外,很难找到一块农业生产条件如此优越的地方。唐宋时期,成都虽然不是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但中原王朝一旦有事,成都基本是最重要的战略支撑之一。蒙元和明末清初对成都的两次摧毁,使之沉寂数百年。清中后期,成都再次崛起,清末保路运动之所以能一举摧毁清王朝的统治,原因并不复杂,就在于以成都为核心的四川财政供养着云贵西甘藏等小半个中国。

一直到抗战时期,虽然陪都设在重庆,但就经济和文化而言,成都却是大后方的大后方。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美苏战略压力,成都又成为三线建设重要的支点地带,地位举足轻重。

改革开放乃至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版图逐渐发生了倾斜,东部地区依靠海洋文明,迅速超越内陆的农耕文明,标志性事件是1986年东、中、西部的划分。1986年3月,国家“七五”计划提交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这一计划首次把中国的经济社会版图划分为东、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四块。

这样的划分是有科学根据的。中国要走向世界,当然要拥抱海洋文明,而东部沿海有靠近港澳台的地利之便与近代化的历史和人文基础,理应起到领头羊作用。东部地区事实上成了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核心地带。而一向在心理距离自认为只是稍偏于中国核心的四川,被划入西部地区与老少边穷为伍,基本上就是边陲之地的代名词,文化心理上的落差可想而知。

在计划经济年代,这个划分对四川和成都无疑意味着:你不再是一个优先考虑地区,能发展什么,能得到什么扶持,也不是自己能决定得了的,得服从统一安排。

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四川经济迅速落伍,成都逐渐成为一个普通的西部城市,每年春节过后,人山人海的四川民工拖家带口,提着蛇皮袋聚集于成都火车北站,在寒风里等待外出,谁还能记得“天府之国”的美誉。

各种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不断往后靠,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提出“西部大开发”之后的很多年也没有煞住车。

灾后重建的意外契机

21世纪初年,四川和成都仍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省份和城市,最热门的招商引资排行榜上没有它的名字,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也不大会把它作为落脚点。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九寨沟、熊猫是它的标签,这些标签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闻名于世,到21世纪已经属于“吃老本”了。

四川再次被高度关注是因为汶川大地震。成都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既是全国物资和人员的进出中转站,也是信息中心和公共情绪的集散地,瞬间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一个不经意间到来的事实是,改革开放到了2008年,中国经济实力已大幅跃升,国力雄厚。地震后,20多个重灾区市县都有相应的省市对口援建,据2012年的统计,3年中,四川全省142个受灾县用于恢复重建和发展重建的资金达到1.7万亿元。从GDP的增长曲线看,这3年是陡然增长,也可以说是自197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

汶川大地震之前,包括后来的灾区在内,基础设施,譬如公路、桥梁、铁路,等等,与东部地区相比均比较落后破败,供给严重不足,不仅路网不足,而且质量较差。3年高标准的重建,实际上使四川尤其是灾区县市的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质量和水准不输于东部地区,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

不得不承认,大地震是一场严重的灾难,但同时也是一个契机,它一举改善了四川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薄弱与落后,为经济起飞奠定了良好基础。

产业转移的最大获益者

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转移,敏感的中西部城市,譬如成都、重庆、西安、郑州、合肥、武汉纷纷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成都在此轮承接产业转移潮中的独特优势是:

第一,相对充裕的劳动力。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数百上千万青壮年劳动力跨省流动谋生,经过一二十年的工业化、现代化训练,实际上已经形成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如果在家门口出现就业机会,即便工资收入相对少一些,在实际花费可以减少的情况下,他们也愿意在家门口就业,这些分布于沿海和内陆其它省份的产业工人也愿意回流。

重建后的汶川

第二,更为完备的基础设施。过去,航空运输一直是贵族化的,但21世纪以来,航空运输逐渐公交化了。成都虽然地处内陆深处,但其双流机场的客货运输量长期位居全国第四。2020年,成都将建成的第二机场,规模将仅次于北京新机场,成都也将成为继北京、上海后,国内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非一线城市还有两个机场的,成都是头一个。

从陆地交通看,21世纪以来,中国高速公路网逐渐完备,2008年以后,连接中国大城市的高铁网络也逐渐形成,从成都出发到东部地区以及一线城市北上广的高铁相继开通,千古难题“蜀道难”基本不复存在。在四川省内,汶川大地震后投入的1.7万亿建设资金,使包括灾区在内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成都这样深处内陆的城市陡然之间拆除了信息的藩篱,至少在信息获取上不再滞后于经济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边缘感逐渐消失。

城乡一体化造就宜居农村

一个大城市的吸引力,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周边的中小城市和乡镇农村。大城市是一条巨大的脊柱,而周边中小城市和乡镇农村则是肋骨和血管神经。人在大城市生活到一定程度,需要外出“透气”以提高生活质量。

2003年,成都开始在全市推行城乡一体化,经过多年努力,周边小城镇和农村的风貌得到了领先于全国的改善。

笔者曾在2014年春节参观过一个实施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村落——鹤鸣村。

鹤鸣村位于成都市区西面,属于都江堰灌区,是传统的大米和小麦主产区,也有一些经济作物,1公里左右的村道连接着成都到青城山的成青快速路,往东三四十公里是成都主城区,往西一二十公里是青城山景区。

笔者是在成青快速路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的大招牌指引下进入鹤鸣村。穿过一段乡村小道,一片或独栋,或双拼的别墅区呈现眼前,颇有些异国情调。或许是春节的缘故,三三两两的居民聚在村头,或聊天,或打麻将。

在村头宣传栏前的规划图上,笔者看到,鹤鸣村所在的柳街镇2008年3月3日代表成都市、都江堰市在鹤鸣村率先开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这就是“第一村”的由来。

在宣传栏上,笔者还看到“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都江堰分院”字样,可知该居住小区的建设,不仅是土地确权的结果,也与灾后重建有关。

村委会办公楼里没有人。从办公室的设置看,与传统村委会有很大不同的是设有“柳街城乡产权服务中心”,提供产权交易服务;村卫生室也有所升级,提供三项免费服务:1.随时提供健康咨询,健康宣传,健康行为干预治疗;2.免费提供签约居民的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3.定期为老年人、慢性病人进行家庭访视,健康行为指导及疾病管理。

在村级专项资金40万元开支栏,笔者看到的开支项目包括:社会治安与综合治理经费(有4名巡逻队员),文化活动经费(有1名文化辅导员),社区运转费用(包括业主委员会工作经费、路灯费、广播维修,卫生保洁员1名),院落整治经费(如配套卫生费、奖励金、增补三轮车、公示栏、垃圾箱、垃圾房),监控摄像经费。

需要说明的是,这笔40万元的村级专项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承担,用于由村(涉农社区)组织实施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硬件建设和服务项目。到2017年,全成都市村级专项资金的最低标准将达到60万元/村。有了这笔钱,才可以理解为什么鹤鸣村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居住小区的治安良好。

鹤鸣村

由于是专业机构的设计,鹤鸣村的居民楼布局显得错落有致,曲径通幽,院落之间的间距显得从容,而不像有的村落,道路一通到底,房屋千篇一律,密密麻麻。由于外墙统一规划,不允许私自修改建筑图纸,整个居住小区的建筑风格比较统一。笔者询问当地住户,得知自来水、天然气、光纤已经到户,还有自己的污水处理系统。

村里基本上没有草坪之类,代之以房前屋后种植的蔬菜。经询问得知,除了小区居民的房前屋后,小区内比较大的公共地块都分配给了每户人家,用来种上蔬菜,蔬菜长势良好的地头,还竖着“五优菜地”的牌子,写上菜地主人的名字,以示鼓励。居民表示,这样比较实用,可以降低生活成本。

在居住小区的另一个出口外,是一片新建的公共墓地,估计是土地整理后,村民将祖宗迁葬于此。再行一段,就是流转出去的鹤鸣村土地,一个大铭牌上写着“鹤鸣村珍稀水果产业园”。

再绕一段是鹤鸣村的乡村酒店。酒店已经开业,不过还在大规模扩建中。服务员见有车进来,迎上来。说明来意后,她热情地带着笔者参观了客房和大餐厅,客房的大小和设施不比城里四五星级酒店差,房费每晚在100元~300元之间,餐厅装修也比较豪华。询问得知,酒店与鹤鸣村并无隶属关系。

这当然是成都比较好的农村风貌,但附近其它农村地区与之相比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以笔者的反复观察,成都农村的宜居程度和绿化程度要比绝大部分长三角地区的农村要好。

中国多元文化的样板

一般人不太会注意到,成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

明朝万历六年(1578)的人口统计显示,当时的四川人口为310余万。但经明末张献忠“剿四川”等清初战乱和瘟疫,人口急剧减少,成都市区几乎荒废,已经出现狼虫虎豹,成都之侧的温江县只剩下32户人,其中男子31人,女性23人。“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據清政府统计,康熙九年(1670),四川承赋丁户25660户,以一丁户4~5口人计,此时四川应税人口大致在13万,加上一些边远地区无法统计的人口,合计在50万左右。

康熙十年(1671),清廷准许各省贫民携带妻儿进入四川开垦土地。经过100余年的“湖广填四川”和自我繁衍,四川人口增长了30倍左右,乾隆三十六年(1771)达到306万人丁,约1500万人口,而温江县人口已增加到14万人。

可以说,明末清初的战乱,四川包括成都的土籍人口消失殆尽,几乎完全靠外来移民填充,人口才得以增加。增加的人口基本来自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和陕西。

进入现代以来,移民仍源源不断地进入成都。《华西都市报》报道称,抗战时期,北方27所大学迁来成都,许多北方知识分子在成都结婚生子,成都许多知识分子的上一辈、上两辈都是北方移民。1940年华东和华中250家工厂迁入四川,到1944年工业企业增加到1万多家,同时迁来的还有数十万流动人口大军。抗战结束后,许多工厂学校又回迁,但人员并没有完全回迁,他们留在了四川,建立家庭并繁衍后代,成为了成都的老城民。

1949年后,几十万大军云集西南,大批晋、豫、秦、鲁、苏的干部进入四川。如今活跃在成都的四五十岁的人许多是南下干部的后裔。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线建设以成都为中心,上千家工厂和科研机构迁到这里,使四川省(包括当时的重庆)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和科研大省。

移民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文化上的开放包容。因此,成都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城市,较少有对外来者的警惕和歧视。

成都的另一个向度的文化多元,体现在其西部,与藏文化和羌文化比邻,南部与彝文化比邻,由此形成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中东部大城市基本没有这个优势,即便与西部大城市如重庆、西安相比,成都的民族文化多元性也要濃郁一些。

如果说上海以中外文化融合成其为洋派文化,北京以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成其为中华文化,那么成都就是地域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成其为民间文化。民间文化的特点是高度亲民,富人有自己的玩法,平民也有自己的玩法,富人和平民可以共享一种玩法,这方面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川菜。川菜绝对是民间文化融合的产物,它既不像上海的西餐,时刻考验人的腰包,也不像北京的满汉全席,让人坐立不安。川菜是一种平民和富人可以安之若素共享的饮食。

恰逢生活观念的改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人口流动只有一个目的:谋生。人口流动的方向基本都是从内陆贫困地区流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去能提供工作岗位的地方。

但自从2010年产业转移发生后,东西部城市的收入差距在缩小。以成都与上海相比为例。2010年,成都全市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30515元;上海同期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46757元。到了2017年,成都市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5098元;上海同期职工平均工资为85582元。尤其是当上海的房价是成都的两到三倍时,成都收入的性价比就更高了。年轻劳动力选择往哪里流已经不言而喻。

而且,在四川这个劳动力相对富裕的省份,最近两年也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就是说,成都不再是一个遍街都是无所事事的人的所谓“休闲城市”,该忙的人已经忙起来了。同时,当中国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以上,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工作的目的将不再只限于谋生。

成都的茶馆

这几年,“吃货”这个词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长期以来,中国人都处于缺吃少穿的状态,当生存难题解决后,人对过往生活的缺憾会有一种报复性的弥补,“吃货”这个词应运而生。川菜作为一种移民文化的结晶,它的接受度在中国应该是最高的,因此,成都以其饮食,产生了其它城市极难具有的号召力。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对川菜的喜爱更容易使其喜欢上成都这座城市。

也是这十来年间,中国旅游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成都本身是一座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城市,同时也是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旅游集散地。而且成都有一个其它绝大多数城市不具备的优势是,它的乡下生活条件的优越程度并不亚于一般城市。

成都平原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中国很多地方也开发了农家乐,但多以吃饭为唯一目的,而成都平原的农家乐除了提供高水平的餐饮,还兼有娱乐,休闲,园林欣赏等多重服务,所以一到周末,市民蜂拥出城,赶往乡下农家乐休闲娱乐。

文化的多元也使得这座城市的文化产业异乎寻常的活跃。单以音乐产业为例,2017年,成都音乐产业市场总收入突破2004L元,演唱会票房位居全国第三。演唱会的主要顾客就是年轻人,这种文化盛事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成都为什么吸引年轻人?问每一个来到成都的年轻人,可能每个人回答都不一样。有人为了它的古老,有人为了它的收入,有人为了它的美食,有人为了它的风景,有人为了它的生活方式,有人为了它的文化多元……总之,没有统一答案,但结果就是,年轻人蜂拥而入,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了很多意外的活力和利益。

老龄化的城市如何降低人口平均年龄?除了多生孩子,吸引外来年轻人也是重要办法。在这点上,成都利用其先天优势和后天努力一举走在了很多城市的前面。这无疑让成都的“明天”更加可期。

猜你喜欢
鹤鸣四川成都
Performance of the merged APPLE-Knot undulator for soft x-ray beamline in medium energy ring
木偶剧 鹤鸣
A gift I treasure
鹤鸣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穿过成都去看你
成都
在成都
灾后两年新四川
狮王生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