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娟
摘 要: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也得以快速的发展起来,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仅丰富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容量,而且使得课堂教学的模式得到了更好的优化,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和融洽,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相关知识,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益的提升。为此结合实践,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展开论述,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同交流与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展现各种复杂、抽象的知识点,使其更加具体化与形象化,而且有效扩充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优化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丰富了教学形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次革新与发展,对提升教学效率意义重大。
一、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
高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海量的信息资源,为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情境变得更加新颖,富有特点,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下,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教学,体会信息技术的教学氛围,主动地开展探究与学习。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点拨,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下,就能轻而易举地分析和总结出语文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研究与探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涵和意蕴理解得更加透彻。如此,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这也使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极大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效益。
如在教学《西厢记·长亭送别》一课时,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京剧《长亭送别》的片段,开始是凄美的画面:火红的枫林,低垂的杨柳,澄碧的高空,低徊的浮云,飘零的花朵,孤单的飞雁。离别的愁苦通过环境的描述充分表现了出来,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感受来体会送别时作者的离愁别绪。这样一来,学生在多媒体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自觉地形成了探究新知识的动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极大地提升了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益。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其内容丰富,涉及很多方面,而且具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所以,为了有效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益,在教学实施阶段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极大地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其强大的资源优势,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为老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同时学生学习的素材也更加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学习空间,让其自主探索和研究,使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拓展和延伸,为教学效益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例如,在讲授《杀人者》一课时,我采取多媒体对作者海明威的信息进行展示,学生在熟知这个具有创作个性的作家的同时,还熟识了同期的其他国外作家。进而促使学生自行利用网络搜索所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相关信息,并让学生课后主动去了解那些帮助作者获奖的文章。如此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实质是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和文章作者进行对话,实现情感上的交流互通,对作者的思想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充分感受与理解,上升为自己的精神情感,在意境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把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精神寄托、丰富情感,通过直观展现的形式进行表达,进一步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内心形成一定的震撼,更加充分领悟作者的精神情感。通过信息技术的完美呈现,文字变成了具有生命力形象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直观展现,让学生真切理解文章作者的思想意图、表露的情感,形成更深层面上的交流与对话,直至对文章内涵充分掌握。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通过信息技术视频展现文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象,配以雄壮的音乐,让学生边朗读,边欣赏那些美妙震撼的画面,从中寻找美的价值,领会文中字里行间表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差异化教学
由于学生个性特点以及文化知识水平的不同,在认知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老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制作不同的视频教材,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依照个体的需求,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自主探究和学习,使不同层析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
总之,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弥补高中语文教学的不足,优化语文教学策略,为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陈容.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思考[J].教师,2016,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