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锐
【摘 要】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了道德和幸福的二律背反,认为拥有高尚的道德是配享幸福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康德把自然事物作为道德的爱好,否认了爱好的对象还可以是道德本身,所以导致德福无法在此岸世界达到统一。
【关键词】幸福;道德;至善
中图分类号:B8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236-01
康德发现达官贵人无恶不作却尽享荣华富贵,而清白之人守节有德却做牛做马,对于这一社会现象引发了康德对道德与幸福关系的深深思考,认为德福无法在此岸世界达到一致,由此康德从伦理走向了宗教,认为只有上帝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一、幸福是对自然事物的偏爱
首先康德从人的行为动机出发,认为道德行为的动机只能是出于对道德法则的敬重。他反对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动力就是人的利益,所做的一切都是受利益驱使,道德不过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从效果的角度来衡量幸福。而康德认为:“从结果或者行动本身来判断,不能辨别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1]康德举例论证了他的观点,商人向客户承诺“童叟无欺”,并且也遵守了他的承诺把同质同量和商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给所有的客户,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这确实达到了“诚实”标准。但是,商人这样做的目的难道就是出于对诚实的责任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做出种种看似善的行为,其实他真正的动机只是要维持自己信誉,以便获得更得客户和增加更多财富,完全出于利己主义的动机,这样的诚信并没有多大的道德价值。康德认为,只有因为诚实而诚实的行为,才能称之为是道德行为。没有其他原因,仅仅出于道德本身。所以康德的伦理学是动机论的伦理学。
其次康德认为“我们所有的希望都指向幸福,幸福就是一切偏好的满足。”[2]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从广度上说是一切偏好,其二从深度上是完全的满足。如何理解幸福,偏好是关键。所谓偏好就是一种经常性的欲望,习惯性的感性欲望。对这个理性存在者,世间是一切要按照理性者的意志来进行,这样才幸福。要想达到心想事成,不在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在于客观的自然,这就要求自然需要和人的意志保持一致,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能说人是幸福的。因此康德提出“至善”,即圆满的善、完成了的善。而康德所提出的圆满的善,并不是人的善,而是这个世界的善,这个世界让好人得享幸福,所以康德的善就已经超出了伦理学的探讨的范围,进入到另一个领域那就是宗教的领域。
最后康德用概念推演的办法寻找德性与幸福实现的道路,康德首先就否认了这条道路,認为德性和幸福是两个种类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德性的概念是无法分析出幸福的概念。其次是综合道路,第一,康德否认幸福成为德性的原因,因为只有自己立法的道德才能称其为道德,如果为了幸福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身就是不道德,所以用幸福做为道德的原因,康德坚决反对;第二,对于道德是幸福的原因,康德也不同意,因为德性本身来自于意志的规定,是人如何规定自己的意志,让我们的意志采取一个准则让我们去行动,而对自然是无影响的。
二、幸福是对道德本身的偏爱
康德认为幸福就是对我们一切爱好的满足,而康德认为爱好是对自然事物的爱好,而否认了爱好的对象还可以是道德本身,这就把爱好仅限于感性欲望、把爱好的对象仅限于感性的自然事物的结果。
而儒家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子曰:“吾欲仁,斯仁至也。”(论语. 述而)[3]意思是“我想要达到仁,仁就能够达到了”,把“仁”作为“欲”的对象,认为不仅仅自然可以成为欲的对象,“仁”也可以作为“欲”的对象,而这个“欲”只要我努力,就能达到。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述而)[4]这句话的意思是:饭吃的是粗粮,喝的是白水,睡觉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通过这句话我们看到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操劳,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说,快乐幸福就在在其中。同时,孔子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以接受,对待不是靠正当途径取得的荣华富贵,要向对待天上的浮云一般,不予理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也是对中国文化孔颜之乐的极大赞叹。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5]这句话的意思是:“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渴了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孔子在这里对颜回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称赞颜回虽然在物质上贫乏,但是颜回心中有理想,并且不断去追求理想,即使生活清贫困苦颜回也自得其乐,在这里颜回是道德和幸福一致的典范。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康德所宣称的“至善”不可能在此岸世界实现,要想实现德福的一致,只能寄托于彼岸的世界,而如果把道德本身当做偏好的对象,借鉴儒家的孔颜之乐,那么德福就可以在此岸世界实现,而不用寄希望于彼岸世界。
参考文献:
[1][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馆.2015.
[3][4][5]杨柏峻.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