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
【摘 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认知不高的原因,概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旨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7-0086-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7.042
【Abstract】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poor cogni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bes into the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effectiveness is effective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Inherit;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十九大報告明确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中医药文化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院校不仅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和发展的重要场所,而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而且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现状及其原因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笔者以我校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总计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1份。关于中华传统经典书籍的阅读,有35 %的学生表示基本不看,了解甚少;有52 %的同学认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有阅读,随机问了几段经典论述,但没几个人能说出其内在涵义;有13%的同学表示常在手机网络上浏览传统文化信息,但很少去主动阅读书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问题,有32%的同学认为影响力强大,57%的同学认为有一些影响,也有11%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没什么影响,且正在消逝。关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知晓 “堂”的由来、神农尝百草、杏林春暖等中医典故的同学占73%,但49%的同学对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知之甚少。
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状况令人堪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院校开设五门,专科院校只开三门,虽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但比较抽象笼统,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未能得到最大体现。同时,高校对英语、计算机都有明确的考级要求,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即使课本上包含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生也不会对其投入太多精力,大多是上课带书,下课丢书,典型的出工不出力。其次,从高校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层面来看,很多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深厚,但也有部分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涵养有所欠缺,因此不能有效地做到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党务工作者、学生管理者因为自身传统文化知识的短板,就很难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教育中,从而弱化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最后,外界对大学生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互联网地飞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的交流变得更为密切和广泛,各种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纷纷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冲击着我们早已习惯的生活信仰。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有着强烈地冲击和影响,部分同学反应尤为剧烈,他们逐渐对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美德与情操产生了质疑,甚至把对传统文化的背叛视为时髦进步的标志。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积极向上人生观的确立,社会责任感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都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1)道德至上,宽仁慈爱。传统文化讲究“ 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仁”是个会意字,两个人在一起,就是想到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切关爱,即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能加诸于别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有“仁”、有“义”。有仁,要求你有一颗仁慈、仁爱之心。有义,要求讲正义,做正确且符合时代规范的事,对待朋友要讲情义,乐意为别人付出。“仁”不仅是传统的道德观,还是中医生命伦理学的最高指导思想。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即认为“仁”为“医之本意”。明朝王绍隆《医灯续焰》卷二十《医范》引陆宣公之言云:“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2]即学医者必须以人为中心,高度重视人的生命和健康,具备普救众生的仁爱情怀。
讲道德,有仁爱之心,要求我们中医院校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当前很多大学生实习或工作中缺少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仁心仁术的医德及稳定的心理素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教育目标是相违背的。因此,只有弘扬仁爱思想才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医学生要不断加强自我修炼,增强品德学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学,使百姓安乐幸福。“仁爱”“仁术”思想有利于指导中医学子修身、正心和爱人,通过不断地增强爱心、完善人格,从而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周易大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自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之意。老子讲“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4]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5]体现出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精神。古往今来,无数中华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真理和崇高的理想而不懈地奋斗着,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都为百姓安宁、社会发展与稳定而奋斗不息;唐代诗人杜甫、南宋诗人陆游和南宋词人辛弃疾等文化名人的坎坷曲折人生经历都体现了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张仲景的“上工治未病”和孙思邈的“大医医未病之病”思想,要求医生不但要治病还要防病,即要注意观察病变发生的趋势、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准备好预防措施,这样才能掌握治病的主动权,并不断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探索前行……无数仁人志士都在自强不息精神的引领下终身奋斗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上说,“振兴中医药事业……需要中医人在实践中付出艰辛的努力,做到自信、自尊、自觉、自强”“中医药绵延几千年没有中断,就是因为生命力强大,不因忽视和偏见而消亡。”充分说明振兴发展中医药产业需要每一位中医人的坚守、实干和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当前95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对父母依赖性强,在学习、生活中一旦遇到问题和困难就情绪消沉、不知所措。因此自强不息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有利于中医学子树立自信、自尊、自觉和自强意识。
(3)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6]古代强调三才之道,即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各自按照自身的属性发展,但又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天地之道与人之道即自然与人事相通、相类和统一。最终人与自然相生相长,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传统中醫的核心理念。中医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黄帝内经》讲:“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7]并提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8]意思是说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必须与自然之气,水谷之气相结合。告知我们人生存在大自然中,不仅要保持自身的规律,还要顺应宇宙的规律。人的生命与天地间万物都是依照自然规律运行的。古人不仅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客观相生性,还意识到要充分尊重大自然,《 庄子·秋水》就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9]即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干涉、践踏他们的生存权力。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理念告诉我们,作为大自然一部分的人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启示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抛弃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自私、狭隘和短视观念,要有敬畏、仁爱之心,用理智与仁爱之美德去保护自然。此外,作为中医人要认识到人体的运动变化、生理状态、生长发育与天气气候的运动变化生长发育是一致的,走上工作岗位诊治疾病时还要注意到自然和社会等诸多因素。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进校园、课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
(1)突出课堂教学渗透。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不仅要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的专业必修课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还应合理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或选修课,并将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必考科目。只有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等纳入考试范围,才能有效避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充分挖掘和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中医药院校可以遵循中医药学科的特征,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材选用上,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开设中医药名著、医古文等课程,只有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2)拓展传统文化第二课堂。高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传统文化第二课堂。高校可以利用道路、楼宇命名,在校园的广场、教学楼旁等地设置名人雕像,校园广播开设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栏目,走廊、 教室墙壁、图书馆等贴上优美诗词,校内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栏等,使同学们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院校可以开展中医经典诵读、中药方歌比赛、中药标本制作比赛、点穴位诊疗比赛、护理技能操作比赛等,让同学们在各种教学和比赛活动中提高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很多学校还有药用植物园,可以开展中医药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还可以利用学校校史馆、博物馆、标本馆等教育基地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普及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高校还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社团的建设,加强对书法协会、书画社、艺术团、戏曲爱好协会等社团的宣传力度, 鼓励学生加入传统文化社团,不断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注重实践育人成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深入社会,才能深入了解国情,增长才干。每年暑假,各高校都有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科研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不同的学校可以结合学校发展、行业特点等开展不一样的实践活动。中医药院校可组织学生走入社会,开展医疗服务、健康保健知识宣讲、义诊、支教支医等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组织学生跟随名老中医临床观摩学习,跟随医疗队走进机关、企业、乡村、社区等,开展中医药志愿服务活动和科技普及工作。这些实践活动,既增长了学子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大大提高了公众认识、理解和接受中医药文化的水平,有力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质。优秀的教师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十分必要。可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训,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和人格魅力,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不仅要求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理论课老师要系统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而且相关专业课教师亦应具备一定传统文化底蕴,做到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滋润。还有学生工作者、党务工作者通过主题班会、党课及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达到让学生明事理、辨是非、知荣辱,进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有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潘楫.医灯续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97.
[3]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45.
[4]詹蜜.主編.道德经新解[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79.
[5]书立方编委会编.孟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147.
[6][9]庄周.庄子全书[M].北京:长安出版社,2009:97;94.
[7][8]姚春鹏译注.皇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4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