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瑶
【摘 要】咬字位置恰当,发声位置就会准确、稳定;否则,声音和吐字都会混浊不清。美声歌唱咬字的基本原则是——在哪里出声就在哪里咬字,高音区的咬字位置在头顶百会穴处,甚至是更高的位置,中低音区要在鼻咽眉宇处咬字。
【关键词】美声;演唱;高音;咬字;位置
中圖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058-01
美声歌唱训练中,每个声区都要努力争取做到在一个发声位置、一个歌唱管道里能把a、e、i、o、u五个元音通畅自如地唱清楚,这是歌唱咬字中做到吐字归韵规范、清晰的良好基础。
一、高位置歌唱状态和咬字支点的载体
头腔不仅仅是最重要的共鸣腔体,而且也是高位置歌唱状态和咬字支点的载体。高音的演唱,其艺术表现力主要在高声区,所以高音要必须学会掌握和运用高音演唱的技巧。既然歌唱发声非常强调高位置,那么对于高音经常要在高声区演唱的现象,演唱时要有在头顶的高位点上咬字,即百会穴处咬字的感觉,便是高音歌唱技术中咬字的核心技巧。具体做法是,在头腔高位置上先想好歌词的声母和韵母,靠小舌头的动作进行字音的转换。想象着在位置点上用小舌头咬字,头顶上面始终飘着一层薄薄的声音,这种声音实际上是歌唱的泛音,要让它像瀑布一样源源不断地往前流动,让歌词融合着这种泛音在发声位置上唱出来。对于中低声区的歌唱咬字,显然是在面罩鼻腔的外面比较合适。歌唱时感觉每个字音都在面罩和头腔上,先想好发声位置和歌词,然后再轻轻地往前“吹”着唱,或者是在发声位置上“吸”着唱。歌者的自我感受——大脑意识和想象力的调节是主要的,嘴巴处于从属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嘴巴获得解放和自由,获得轻松、清晰的吐字。这种咬字归韵的方法,也正是“规好再唱”优势的一种体现。
二、声音通畅和吐字清晰效果的高音位置把握
歌唱中,要做到声音通畅和吐字清晰并不容易。注意咬字支点要小而稳,音乐旋律在头顶上盘旋,让歌声在头腔上唱出去。当然,声音要落下来与腰腹部的气息相结合,歌声才能上下通畅、竖立起来,具有金属性色彩。这里实际上也是在强调歌声始终保持在高位置上的重要性。在百会穴处咬字只是歌唱中的一种主观感受,它是一种达到清晰咬字、字正腔圆的有效技巧,这样不仅有利于使发声和咬字统一起来,而且可以把声音控制在高位置,放松歌唱器官,使声带“自由工作”,获得声音的高位置与深气息的支持。
学习美声之所以强调高位置、咬字位置、先想好再唱等,都是为了能够获得通畅、松弛的歌声和清晰完整的吐字归韵。唇部的肌肉要放松,舌头是调节字音变换的主要器官,喉咙一定要打开、松弛和通畅。每个字都要保持一个“小点”并贴在头腔上,声音也在头腔上,往前送。在出声的瞬间要顺势加强喷口的感觉,放松嘴巴,夸张字头,将歌声的着力点放在支点上来完成字腹和字尾。低音区在保持高位置的同时,把发声支点放在心口的位置最佳;在唱降a2以上的高音时,头顶上的支点需要慢慢往后稍微调整,像是在后脑勺咬字往额头的前方“吹口哨”,这样也有利于喉头和心口位置的稳定。金铁霖先生在他的《美声教学文集》中提到,“在假声位置咬字的声音是不漏气的,而气息则应沉下来,相应放松,拉开位置和气息的距离,两者做到互不脱节”。其中“在假声位置咬字”说明这里提到的在百会穴处咬字是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的,它进一步明确了咬字的具体位置。在头顶百会穴处咬字的优势:使咬字支点与歌唱发声的位置相统一,简化了歌唱技巧,容易获得规范的歌声。
三、发声位置上塑造“歌唱的嘴”
能够解放嘴巴,使歌唱语言能在统一的状态下流畅、连贯,做到“字声流动”。有助于发挥想象力、超越自我,便于把歌声置放在身体的上前方,往远处歌唱。在头腔上先想好歌词的声母和韵母,再进行吐字归韵,把发声位置和咬字支点统一起来,可以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关键是在高位置点上咬字时,大脑必须想着往前唱、往远处唱,让头部发声位置与腰腹部的气息贯通起来,腰部横膈膜和小腹的气息才能用得上。始终保持在头腔位置点上咬字,要学会把声音控制在身体以外的上前方,即建立高位置的歌唱状态,有意识地在支点上把字送出去,在“送”的潜意识下,身体就会有一种往前的力量。声音要竖立起来使声音通畅、有立体感,歌唱发声千万不能直接用嘴巴咬字,声音更不能落在嘴里唱。嘴巴在咬字中,应该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当换字和母音变形时,在歌声清晰和统一的原则上,嘴巴的动作越小越好。把歌词的每个字音都设想成“竖立和细长”的状态,会有利于声音的通畅和统一。在歌唱发声时,歌者要感受到从高位置、“苹果骨”到门牙外人中点的这张“嘴”才是真正“歌唱的嘴”。在发声位置上塑造“歌唱的嘴”,目的是把歌唱发声的感觉和意识集中在声带以外的歌唱器官,以放松声带和发挥、增强头部窦室共鸣腔的作用。
四、结语
无论对于何种演唱艺术类型的歌者,吐字归韵在歌唱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咬字位置不仅关系到吐字归韵的清晰与否,而且对于建立良好的发声位置会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郝文杰.诗情主义[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杨丽菲.美声艺术原理与美学思想的传达[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