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嘉瑜
【摘 要】白毛女的故事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懂得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因饱受旧社会的摧残迫害而白了头,故起名为“白毛女”。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根据这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由贺敬之、丁毅担任作曲,马可、李焕之、刘炽等担任作曲,集体创作出五幕歌剧《白毛女》,成为中国文艺史上一部经典之作,是中国艺术作品的瑰宝。
【关键词】白毛女;歌剧;舞剧;电影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032-01
同名电影是1950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作品,由歌剧改编而成,借鉴了歌剧所长,又有所发展,富有民歌风味的韵词和曲调,为影片增色不少,是民族电影艺术宝殿中一部经久不衰的佳作。舞剧《白毛女》是根据歌剧改编创作而成,是在周总理提出“革命化、民族化”的号召下完成的,1964年由上海舞蹈学校的师生集体创作而成,它保留了原作中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王大春等主要人物的戏剧冲突,将故事情节进行了精炼,在舞蹈中成功融入民间舞与古典舞动作,中西结合。舞剧于1965年在第六届“上海之春”进行首演,并引起轰动,赢得无数殊荣,是“八个样板戏之一”,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经典舞蹈作品”。歌剧和舞剧以及电影作为三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表演风格与影响效果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各具其特点。
《白毛女》电影版的故事情节更为丰富饱满,故事开头对于劳动人民的描寫较为细致生动,刻画了被剥削的朴实劳动人民每日为生活辛苦劳作的日常,由老五叔因被地主恶霸黄世仁压榨自尽作为铺垫,从而引出后续剧情的发展,加入歌剧元素,作为主人公内心独白,对于人物的刻画具有重要意义。歌剧的故事情节开头较为直白,除夕夜中喜儿在家等待已在外躲帐七天未归的杨白劳,确认黄世仁不会来家中讨债后才放心,随后叫来王大婶与喜儿的未婚夫王大春一起在家中过年。伴随着黄世仁又来要债,并逼杨白劳按下手印将喜儿抵债,苦不堪言却又无能为力的杨白劳在夜里喜儿熟睡后和卤水自尽身亡。喜儿后被黄世仁强行带走,大春想要去黄世仁家拯救喜儿,却寡不敌众,为躲避黄家追逼,由赵大叔的指引下被迫穿越黄河寻求八路军支援,在地主家受尽折磨的喜儿在善良热心的黄家家眷张二婶的帮助下逃跑,从而在山中靠吃野果与庙中的贡品熬过三年,受尽苦难的喜儿白了头,被不知情的村民误以为是神灵“白毛仙姑”,直到已加入八路军的大春返回家乡,为查明“白毛仙姑”的真相才发现喜儿还活着。舞剧的剧情方面做了多处改编,原作中的杨白劳是一个手无寸铁,软弱无助的农民形象,一直处于被压迫却从不做出抗争,并软弱的选择自尽。舞剧中由于没有台词,只能靠背景音乐与肢体舞蹈动作和演员的表情来表现剧情,这对演员的表演能力也是具有极高的要求。而舞剧中的杨白劳形象更为坚毅,被刻画成一个具有抗争精神的无产阶级形象,在黄世仁一行人前来逼债时,杨白劳手持武器,保护喜儿,与反派角色进行搏斗,苍老的他不愿屈服,在抗争中寡不敌众处于劣势才被逼在喜儿的卖身契上按下手印,最后被黄世仁用利器刺伤身亡。这种英勇的形象与电影和歌剧中,软弱最后以自尽结束生命的形象有着反差性。在舞剧中的赵大叔由电影与歌剧中的普通农民被编写成一位地下共产党员,指引大春前去参军。王大春在舞剧中被刻画成一位勇敢的青年的形象,电影与歌剧中是为了躲避黄世仁的抓捕才逼不得已前去寻找红军,舞剧中在赵大叔的指引下参加了八路军。在喜儿的人物塑造方面与电影与歌剧有较大不同。在舞剧中,喜儿由开始过着清苦日子单纯的农村女青年,勇敢的与杨白劳一起同黄世仁作斗争,在杨白劳死后,遭到地主恶霸迫害,一点点转变,将悲愤转变为报仇雪恨的动力,面容始终坚定,心中被愤怒堆积,一心报仇,少了原作中的无助,不再忍气吞声,在黄世仁家始终自尊自傲痛恨反派,自始至终喜儿一直被刻画成一个坚强、勇敢与恶势力势不两立的女青年的形象。在舞剧中最后一幕,战胜了地主阶级的喜儿毅然决然加入共产党八路军与大春带领的军队奔赴前线,而这是原作中没有的情节。加入时代元素,更通俗化,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带入了时代特色。
无论是歌剧、电影还是舞剧,《白毛女》无疑都是一部佳作,它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它“以人为本”的创作原则,群众是最广泛的观赏群体,是社会的最大组成部分,结合了时代特征具有写实意义的艺术作品一经出世就反响不凡,几十年来始终在中国艺术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剧中传唱度极广的《北风吹》由河北民歌《小白菜》改编而成,多次变奏加花在剧中出现,经典曲目《红头绳》雅俗共赏,极具中国特色,剧中多次出现的《参加八路军》、《三项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也耳熟能详,直奔主旨。《白毛女》的三个版本都表达着“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作品打着破除封建迷信旗号的同时,更深层面却是在反映两个对立阶级的矛盾与斗争性,引发着普罗大众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王琴.论《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发展中的作用[J].科学时代,2013(23).
[2]冯晓芳.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白毛女”故事的演变[J].电影文学,2016(4).
[3]李云雷.七十年后,重读《白毛女》[J].长江文艺,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