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细节得见大观,托人物回归旧梦

2018-11-10 13:52刘洁
关键词:对策研究

刘洁

【摘要】 在中学历史人物教学中,仍存在着人物分布狭隘、人物形象抽象刻板、简单褒贬人物及人物教育功能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还原真实和感受“身边”的历史人物,拉近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以走入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将历史人物与现实相联系,增强历史人物的影响。以此作为改进的策略,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中学历史课程 历史人物教学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8-018-03

0

历史人物,大多都是离我们比较遥远的人物,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曾经的那些时代,在属于他们的那些光阴里,他们也是灵动鲜活、活色生香的。他们也曾经是一个个十分特别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轰轰烈烈的人生。但时间就像一枚跌落的镜子,有幸遗留的碎片里,我们只能窥见往昔峥嵘岁月的片纸只字。斯人已逝,但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曾经真的存在过,要怎么样让学生看到这点,哀其所哀、乐其所乐,为他们真实的人生所打动,感受到鲜活的他们,拉近和他们之间由时间所刻画下的距离。

一、化解抽象刻板的人物形象

要拉近和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首当其冲的便是不能使学生形成对历史人物抽象刻板的印象。把一滴水藏进海里是最安全的方式,因为在我们看来,每滴水都是一样的,不要把历史人物当作那滴水,脸谱化的历史人物形象刻画只能使学生心如明镜、不惹尘埃,这样,我们进行历史人物教学的意义便不存在了。杨奎松教授曾经说过“我们所研究的历史,说到底都是人的历史。研究人的历史,不注重人的性格、情感、思想及其所生存的环境等对人的言行举止的影响和作用,就不可能客观准确地了解历史的由来与发生。我们过去的历史研究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往往把历史空洞化,想当然地用阶级的理论或其他什么理论,把历史中的人仅仅看成某种符号,给人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不是讲张三李四如何如何,而是以讲张三李四的名义,去讲这个或那个抽象的阶级或抽象的符号,完全忘了历史中的每个具体的人物其实都是不同的。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正是与这个或那个历史人物的个性或他的情感、思想或视野、经验乃至于职务、地位以及信息来源的情况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们的历史人物教学中,也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许许多多的张三李四带着刻画好的相似脸谱,高高在上而面目模糊,不可亲近,无法接近。

对待英雄人物,往往塑造其“高、大、全”的形象,他们“不食人间烟火”,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往往身材挺拔,思想品质高尚,有崇高的信念,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大公无私、视死如归,从形象、思想、行为各个方面都十全十美,基本没有任何缺点。这样的英雄离真实的人生太远,带着完美的假面,有可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被特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所要求,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冲击,这样的人物形象与人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仿佛高高竖立起的完美雕像,人们赞美他,却不可能心生向往,并为拉近与其的距离而付出努力。这样苍白、单调的英雄人物,与历史人物教学的原本目的反其道而行之,使历史英雄人物的教化和感染作用也几近于无。随着时代的发展,英雄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但不可否认,我们在描绘英雄形象时,特别是在中学历史人物教学进行过程中,还深深带有这样的烙印。

对反面人物往往也是一刀切,一个人如果在政治上后来犯了错误,那么就说明他从生来就包藏祸心,一般称为“早年投机革命,混入革命队伍”,对革命的发展全无贡献,予以全盘否定。他们一般毫无能力、投机取巧,生活奢侈腐化,和人民群众总是站在对立面。比如林彪,他是遭众人唾骂的反党集团首领,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简单僵化地一言蔽之的话恐怕也并不合适,不可否认,他早年对革命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人具有及其的复杂和多样性,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反面人物也有一个思想变化的过程,在历史人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可能有两个同样的人。

还有在对地主阶级、农民群体、资产阶级等一些群体中的人物进行教学时,总会不自觉的把对整个群体的印象简单生硬地套在每一个人身上,这就是心理学中所称的刻板印象。但这种刻板印象在人物教学中具有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一言以蔽之的思维定势,让所有的历史人物千人一面,仿佛一群人长着的是一模一样的脸,让人毛骨悚然。不獨特不足以让人铭记,千人一面的历史人物教学,又能够给我们留下点儿什么?

这样抽象刻板的人物形象刻画只会使历史人物的教学走进死胡同,细节才是历史的生命,用细节描绘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展现历史人物丰富多彩的独特个性,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才能打破时间的隔阂,拉近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历史人物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学生感到亲切,使历史人物教学成为历史教学中最具有活力和趣味性的组成部分。

二、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性

要拉近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跨越时间划下的长河,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性,需要把历史人物请下神坛,展现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4、15课中的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933年秋,蒋介石调兵百万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以50万兵力进攻中央根据地。”课本中的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单纯描绘的是他残忍狠毒的一面。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术氛围的日益宽容,对蒋介石的描述也日益多元丰富起来,蒋介石“即有大功又有大过……蒋介石一生做的这八件好事,对于中华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好的作用。……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称蒋介石为‘民族的统帅、‘最高的领袖,是‘伟大领袖……蒋介石一辈子做了八件好事,其中最大的好事是北伐和抗战,他也做了三件坏事,坏事的核心就是反共。”“毛泽东其实也曾多次公开或者私下里讲到要诚心诚意拥护蒋委员长…所有一切的改变,都有十分复杂的背景和原因,不能因为蒋介石后来成为反共领袖,我们就想当然地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蒋介石本身。”

这都是真正的蒋介石,实际上上述对蒋介石的不同定义表现出了我们对历史人物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进步。但是,这些材料中呈现出的蒋介石,仍然是大而化之的。蒋介石是乱世中的豪杰,但他也同样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什么样的事情,养成了什么样的个性……,这些才构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在中学历史人物教学过程中补充一些材料,给学生展现一个由真实的历史细节构筑的蒋介石。

蔣介石幼年丧父,故十分依恋母亲,“夏月放假归,入门,见王太夫人,未开言,即嚎啕大哭,越时声益凄。自此每遇外出,辄泪眼尽赤,哀动邻舍……远离至一二十里以外,犹暗自哽咽。”蒋介石由母亲和祖母抚养长大,成长过程中缺乏男性榜样,因而性格中难免带有一些女性化的倾向,格外重视小节,“因为蒋介石一来视察,长官就会要求士兵赶紧把厕所打扫干净,而且蒋走之前大家都不能上厕所,因为蒋介石总是要去厕所检查卫生。”杨奎松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这本书中所描绘的蒋介石的个性,暴躁、任性、多疑却又恪守传统礼义,有时候甚至“像个孩子一样痛哭”,曾经是个狂热的革命者和爱国者,“甚至他相当一段时间里连思想都和共产党人非常接近,他与共产党人也曾经有过非常好的关系。”这并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蒋介石,但这是在历史细节中真实存在着的蒋介石,而只有真实才能赋予历史人物独特的、能够感染人心的个性,才能打破历史的“空洞化”,在我们的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中,呈现人物的真实,展现个性化人物,才能打动人心。呈现真实的历史人物,不仅要展现历史人物的伟大,还要看到历史人物的“平凡”,用细小的,但真实独特的细节,赋予其灵动和生命,展现其真实的人生。

乔治·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的组织者、领导者,美国开国总统,被称为“美国国父”,这位“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在我们固有而刻板的印象之中,他是钢铸的脊梁,永远也不会在困境中弯向任何方向。然而,真实的他,在战争的苦难中,也会同样软弱的向上帝祈祷,“那是战争中非常艰难的一段时光,所有的人都想放弃,只有这位伟人不放弃,在那片树林的尽头,我听到一个深沉的声音在祈祷,我栓好了马,轻轻地走进树林,让我大吃一惊的是,我们伟大的乔治.华盛顿正独自跪在那里,一边放着他的剑,另一边是他的尖形三角帽,他在向战神祈祷,祈求上帝帮助结束战争,因为,在这个紧要关头,这场战争决定了整个国家、人类、甚至世界的命运。”因为人类如此渺小,因为我们永远有所恐惧,所以,当我们一旦坚强起来,才会如此美丽。

他也一样有软弱的瞬间,他也一样在时光中渐渐老去,“华盛顿……停顿了一会儿,把眼镜摘下来,在重新戴上眼镜的时候请求听众原谅,并且说,在服役的过程中,他的头发变白了,现在又发现视力不行了。”这是一个普通的老人;这是一个饱经磨难的老兵;这是一个如此鲜活的、仿佛伸手可及的形象。这样伟大的人、这样平凡的人、这样真实的人,伟大和平凡、软弱和坚强,每个真实的人都存在着这样的两面,展现真实的历史人物,就像是剥开厚重时间裹成的硬壳儿,让我们的学生可以伸手触及、真切感受——很多年前,另一个人曾经历过的这悲欢离合、大起大落、苦辣酸甜。

三、触摸“身边”的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大多是处在过去的,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使我们对他们感到遥远而陌生,并因陌生而显得漠不关心,但是对于那些和我们在同一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我们总会不自觉的投注以别样关切的目光,他们可能和我们走过同样的一条街道,仰望过同样的一片天空,要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教学感兴趣,就要用这样的联系牵绊着他们,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去发现、去了解自己身边的历史人物。

在祖国经历的漫长的时间里,每块土地上都有不屈的英魂、动人的故事、抛洒的热血和汗水,每块土地上都有自己优秀的人物和辉煌的历史,寻找身边的历史人物,履着先人的足迹,重温他们的故事,我们会发现那些苍白的文字还原成一个个活色生香的人物,他们如此动人,又和我们如此靠近。比如广州,广州城是一座在近代愈发重要的城市,这里有许多革命的志士、爱国的英雄,还有美丽的爱情,还有他们留下的动人的故事。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自己的革命理想奉献了一生,而在他风云激荡的一生中,广州城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在这座城里,他辉煌过、也失落过,不仅做出了革命的种种创举,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他留下的每一处痕迹,都成为后来人珍贵的财富,伟人已逝,然而漫步广州,又似乎处处都可以追寻他的踪迹。

2009年更名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广州博济医院,它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它是西医的发源地,还因为曾经有一位20岁的年轻人曾在这里短暂的学习和生活过,它是孙中山8年医学生涯的开始,然“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的孙中山“在广州学医甫一年,闻香港有英文医校开设,予以其学课较优,而地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学校肆业”。1893年从澳门归来的孙中山又在广州西关冼基巷开设东西药局,“孙医生每天早上10时到12时为赠医时间,不收分文。下午出诊,诊金随意。若遇难产、急病之类,无论贫富,随叫随到。”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建,东西药局的具体位置已不可考了,住在冼基街33号和15号的住户都坚持认为自己住的地方才是当年的东西药局,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都会铭记,一位伟人曾经在这里留下独属于自己的痕迹。参观广州的革命遗址,也像是一步步的重温孙先生曾经走过的道路,位于广州市区北面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是为纪念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孙中山还亲自在这里栽下了四棵松树,如今,这里已成为我们祭奠先烈英魂的首选之地,还有孙中山1924年亲手创办的国立中山大学,至今仍深深吸引着各地莘莘学子,他亲笔题写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仍垂鉴后人,还有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黄埔军校的旧址,孙先生读书治事处纪念碑等等。身在广州,我们带给学生的孙中山可以不仅是史书中平面的文字,而是一位曾经风采斐然,而今依然触手可及的前辈。

广州海珠区的“邓世昌纪念馆”、“邓世昌纪念小学”和拟建中的“邓世昌广场”,天河公园中的“邓世昌衣冠冢”、“邓世昌雕像”等等这些纪念性的场所,是广州在纪念一个让自己骄傲的孩子,是广州人在铭记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我们铭记甲午海战中英勇牺牲的英雄邓世昌,我们铭记曾在这里成长的普通人邓世昌,我们铭记身边的邓世昌。

不仅先烈的英魂曾在这里行走,广州这座城里,也同样发生过柔婉动人的故事,位于白云山小梅坳的百花冢,这小小的一角墓地,是一位年仅19岁女子的长眠之地,在那南明末年的硝烟战火中,她热烈的爱情是一抹独特的女儿香,她坚贞不屈的风骨是一杆挺立招摇的旗,在她芳魂消散、伊人远去的时候,广州名士结伴而至,各植一花于其墓,使这里成为百花的海洋。300多年后的现在,依然有人在这里停留驻足,去祭奠这一个生命短暂却自有风骨的女子。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人物,这是我们珍贵的资源,带领学生走近我们身边的历史人物,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历史,打开他们发现历史的眼睛,使我们的历史人物教学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我们的学生的世界里。

[ 参 考 文 献 ]

[1]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23日.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3]雷天,杨天石:《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蒋介石》,《文化访谈》2008年第11期.

[4]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23日.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7年.

[6]杨奎松:《毛泽东与蒋介石:相同激进心不同人生路》,《政府法制》2010年第36期.

[7]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23日.

[8]史磊:《历史人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与策略》,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湖北:崇文书局,2009年.

[10]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11]孫中山:《建国方略》,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年.

[12]陆星:《孙中山的广州情》,《黄金时代》,2006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
暑期游泳培训班现状及对策研究
“营改增”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