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凌翔,张臣刚,卢 静,杨 璐
(1.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2.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中心,北京 100034)
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03年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以来,土地供应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影响作用逐步加强。同时,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趋势,面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禀赋以及土地利用效率等区域差异,土地供应是立足于区域,还是与传统管理方式一样,立足于省或市进行简单的指标分解,土地供应的效益是否存在空间外溢性问题也已成为学者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部分学者认为土地供应效益存在空间外溢性,例如叶剑平、马长发[1]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发现忽略空间联系的普通面板测算方法会低估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谭术魁、饶映雪等[2]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土地要素溢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空间溢出效应低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其他因素。王建康、谷国锋[3]以地级市为研究尺度分析了土地要素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发现城市土地供应不仅对城市经济增长有直接作用,还通过溢出效应间接影响其他城市的经济增长。卢新海、唐一峰[4]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然而也有学者并不这么认为,如毛伟、居占杰[5]利用空间Durbin模型检验发现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效率提升无显著的跨区域溢出效应。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虽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土地要素投入总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忽略了不同类型土地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差异,没有考虑土地供应结构(如存量和增量、不同用途的土地供应等)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而这一问题在中国地区差异明显、发展水平不同的国情下难以回避。当前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在耕地保护红线、生态文明建设及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等要求约束下,通过加大土地供应量刺激城市化进程的传统方式,已不具有可持续性。推进用地结构调整,调节空间生产力,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进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选择。因此,从土地供应结构角度探讨土地供应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国家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制定对应的土地供应政策,对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一问题的核心是解决两个难题:(1)土地供应的各种类型即土地供应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如何?(2)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空间上是否存在外溢特征,如果存在,如何刻画?
2015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打造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为中心的跨区域城市群组合,使长江中游城市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由于行政界线局限和壁垒,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省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各有侧重,省域空间布局缺乏统筹协调,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远低于长江下游省份,而且区域城市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用地需求增长与资源环境制约矛盾不断加剧[6-7]。
另外,考虑中国土地资源配置按行政区域分解土地供应指标的现实,省级政府在土地供应制度实施中具有重要地位,以及土地供给调控政策改革的可操作性,本文分别选择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和湖北、湖南、江西3省为研究区域,以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分两步展开研究。第一步,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和省域分别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判断整体层面和省域层面是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第二步,对空间自相关关系显著的区域构建土地供应结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模型,测度不同类型土地对区域经济的直接效应与空间外溢效应。
长江中游城市群自然资源丰富,涵盖“一江两湖”,交通便捷,不仅是人口、城镇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也是国家科学、教育和智力资源的密集区,对中部及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形成有重要作用。2016年总人口为17 299.00万人,分别占中部地区和全国的47.12%和12.51%;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 715.75亿元,分别占中部地区和全国的51.49%和11.1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 059.19亿元,分别占中部地区和全国的48.88%和12.87%;2016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GDP达到47 815.34元,高于中部地区;地均GDP达1 473.27万元/km2。《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划定的范围包括武汉、黄石、鄂州、长沙、株洲、南昌、九江等31个城市的部分县(区)。本文参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对长江中游经济带的划分,基于经济发展的角度和数据的可得性,考虑长江中游沿线三省在地理空间上的关联性和经济活动上的密切性,将研究区域扩展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所有省辖市,包括湖北的武汉、黄石等12个城市,湖南的长沙、株洲等13个城市,江西的南昌、九江等11个城市,不包含直管市、自治州及林区,共36个辖市作为本文研究单元。文中的社会经济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2016年的《江西省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南省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相关的土地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及国土资源部网站。
衡量区域经济増长的指标一般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9]。为全面地了解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自身经济状况及地区间经济差距,研究首先选择GDP作为区域经济衡量指标,初步判断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协同程度。同时,考虑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级市在资源禀赋条件、市场化程度和工业化阶段等方面的差异,GDP总量的变化难以准确全面的反映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研究也选用GDP增长率对区域经济水平进行衡量,该指标作为地区重要的经济衡量指标,是当前企业投资、资本流动的重要导向,研究表明地区市场规模是当前中国地区投资吸引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而GDP增长率一定程度也影响着市场的规模。
土地供应结构包括增量和存量的结构,也包括用地类型,即工业、商业、住宅等不同用途土地供应的比例。区域经济增长(gdpgr)的影响因素包括增量建设用地供应(zlgy)、存量建设用地供应(clgy)、工矿仓储用地供应量(gkyd)、商服用地供应量(sfyd)、住宅用地供应量(zzyd)、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供应量(ggyd)、交通运输用地供应量(jtyd)和其他用地供应量(包括特殊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及其他土地,qtyd)[10-12]。
为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特征,本文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中的Moran’s I测度经济发展空间相关性。全局性Moran’s I的计算公式为:
式(1)中:xi、xj分别为i、j地区GDP或GDP增长率的观测值;x是GDP或GDP增长率的平均值;Wij是区域i的邻近单元(jj≠i)的空间权重矩阵。对于全局Moran’s I,可以利用标准化统计量Z进行自相关显著性水平检验。当I∈(0,1)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表现为空间集聚特征;当I∈(-1,0)时,反映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负的空间自相关,表现为空间分散特征;当I= 0时,表明不存在空间自相关,经济增长观测值在空间上随机独立分布。
空间权重矩阵W主要描述空间对象间的相互邻接关系,一般依据地理关系或经济社会关系构建,但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不均衡会使研究单元属性动态变化,依据经济社会关系构建的空间权重矩阵可能对研究产生干扰。因此,本文选用contiguity标准来构建空间权重矩阵W,对W中每一元素Wij按如下原则构造,并且对W进行行标准化,如下所示。
借助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模型的传统框架,同时为消除数据序列的异方差,构建土地供应结构对地区经济影响的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基于前文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考虑传统的非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由于未考虑不同地区间的空间相关性将降低估计的精确性,因此,对于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的区域(研究分别对长江中游经济群和三省市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需要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观察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
常见的空间计量模型主要包括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杜宾模型(SDM),即:
式(4)中:W为空间权值矩阵;si表示空间固定效应;vt表示时期固定效应;μit表示随机误差项;当β=η=0时,模型为空间滞后模型,表示本地区经济增长不仅受到本地区相关变量的影响,还受到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当α=β=0时,模型为空间误差模型,表示本地区的经济增长除了受可以考察的相关变量的影响,还受部分难以观测到并且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随机干扰项的影响;当η=0时,模型为空间杜宾模型,表示本地区的经济增长除了受相邻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外,还取决于相邻地区的其他变量的变化。
本文依据ELHORST关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13],首先采用Likelihood Ratio(LR)检验确定固定效应类型,然后依据估计结果进行Lagrange Multiplier(LM)检验,通过比较LMlag和LMerror(R-LMlag和R-LMerror)值确定应该采用SLM、SEM或者SDM哪种更为合适。并通过Hausman检验进行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选择判断,同时结合Wald检验,以确认空间杜宾模型是否可以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或空间误差模型,确定最终的空间计量形式。
空间计量模型能够深入探究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复杂的空间依赖关系,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包含了关于研究地区之间关系的信息。任何一个地区解释变量的改变会影响该地区本身,称之为直接效应,在影响该地区本身的同时由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其他地区,称之为间接效应。通过分析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能更准确地分析影响因素对因变量的贡献水平。
4.1.1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水平空间相关性
借助GEODA软件,计算2009—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6个省辖市GDP的全局Moran’s I。区域层面近7年GDP增长的Moran’s I均未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全局自相关系数为负值,且上下波动,总体数值都接近0,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虽然呈现负的全局自相关性,但相关程度极其微弱,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城市不具有明显的空间聚类特征。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GDP增长率为区域经济增长衡量指标计算经济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测量单元的Moran’s I也均未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全局自相关系数在零的附近上下波动,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空间相关性微弱。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空间相关性不强,整体协同水平较低,城市间的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不强,内部的城市竞争大于合作。现有研究也佐证了该结果,陈文娣、黄震方[14]采用人均GDP对长江中游经济带进行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经济带1995—2011年间区域经济集聚性不强,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联系不密切。李永盛、高苇[15]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全局和局域相关性分析也证明区域空间经济发展相关性为负,且不显著,各城市间的经济差距在扩大。陈林心、何宜庆[16]构建指标体系,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008—2013年的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的人口、空间及产业元素在空间上并非具有明显的正自相关关系。
4.1.2 长江中游城市群省内经济水平空间自相关分析
同样,根据全局Moran’s I的计算方法,得出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GDP增长率全局Moran’s I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5年湖北省GDP增长率的Moran’s I值为0.16,Z值在5%水平下显著,而湖南省及江西省2015年GDP增长率的Moran’s I值均小于0,且接近0,统计上不显著。初步可以判定在全局角度上湖北省GDP增长率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即省内各地级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地区之间交流合作效应大于相互竞争,而湖南及江西省省内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联系不密切。
表1 Likelihood Ratio(LR)检验Tab.1 The Likelihood Ratio (LR) test
表2 Lagrange multiplier(LM)检验Tab.2 Lagrange multiplier (LM) test
根据前文分析,只有湖北省内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以及湖南、江西内部的地级市经济增长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因此下文研究则以湖北省内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观察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外溢特征,以及直接和间接效应。
4.2.1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模型3的空间计量形式确定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模型的固定效应类型。采用2009—2015年湖北省12个省辖市面板数据,对非空间土地供应结构影响地区经济效应模型3进行估计(表1)。Likelihood Ratio(LR)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空间固定效应与时期固定效
第三步,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该杜宾模型的空间固定效应是否适合做空间随机效应。其次,进行Wald检验,以确认空间杜宾模型是否可以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或空间误差模型,确定最终的空间计量模型。
表3检验结果显示,该杜宾模型采用固定效应估计更合适。并且,Wald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不可简化为空间误差模型或空间滞后模型,因此该模型应为空间—时期固定效应杜宾模型(Spatial Dubin Model with spatial and time-period specific effects):
式(5)中:si表示空间固定效应;vt表示时期固定效应;μit表示随机误差项;W为空间权值矩阵。模型(5)即为湖北省市域土地供应结构影响地区经济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依据LEE and YU和J. PAUL ELHORST的总结[17-18],基于2009—2015年湖北省12个省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偏差修正的ML方法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Hausman检验与Wald检验Tab.3 The Hausman and Wald test
表4 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供应结构对地区经济影响总体效应空间计量估计结果Tab.4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land supply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4.2.2 变量的直接效应分析
未考虑空间效应的面板计量估计结果(表4)显示:2009—2015年间,湖北省存量建设用地供应量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供应量对GDP增长率的提高有一定抑制作用,参数估计值分别为-0.06、-0.04,其他用地供应量对GDP增长率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参数估计为0.02。其他变量对经济增长作用在统计上不显著,而且模型的拟合优度也较低(=0.17)。相对于非空间模型,空间—时期固定效应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增量土地供应、商服用地供应量对GDP增长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直接效应估计值分别为0.12、0.05,工矿用地的增加也对地区GDP增长率的提高有负向作用,模型的拟合优度也得到显著提高(=0.88)。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与其他用地供应量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可见考虑变量空间效应的必要性。同时,由表5自变量效应分解所示,增量建设用地、存量建设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与其他用地供应量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12、-0.07、-0.10、0.05、-0.05、0.02,住宅用地与交通用地供应量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这意味着非空间模型估计结果中,增量建设用地0.04的系数估计值被低估了66.67%,存量建设用地-0.06的系数估计值被高估了14.29%,工矿仓储用地供应量-0.01的系数估计值被低估了90%,商服用地-0.03的系数估计值被低估了40%,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供应量-0.04系数估计值被高估了20%。综上所述,非空间模型由于忽略了变量客观存在的空间效应,将产生模型设定误差,必然导致分析结果存在偏差。因此,后续所有研究中将考虑变量的空间效应,将以相应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作为分析基础。
整体而言,增量建设用地及存量建设用地在5%水平上均显著,增量建设用地供应量与存量建设用地供应量对地区GDP增长率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2、-0.07。其他变量中除住宅用地与交通用地的直接效应不显著外,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及其他用地供应量对地区GDP增长率提高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0、0.05、-0.05、0.02。从以上的估计结果分析可知:(1)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量对经济增长作用仍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对经济增长有反向作用。这可能由于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过程较长,土地供应过程中许多产业处于调整升级期,新增产业未能及时替代淘汰产业产值所致,土地供应的经济效应未能完全发挥。(2)工矿仓储用地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未完全发挥。可能由于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达到短期内GDP 上升的目的,加大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的力度,造成产业挑选不严,工业用地价格偏低,集约利用效率不高,甚至导致工业产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减缓区域的经济发展。(3)商服用地对GDP增长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说明湖北省商服用地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和良好的综合效益,应适当加大供应。(4)就整个样本期内,湖北省住宅用地及交通用地供应量的增加对GDP增长率的作用不显著,这表明,至少在研究样本期内住宅和交通用地面积扩大对GDP增长率的增加作用不显著或其作用未能发挥,应当适当调整住宅用地比重,将住宅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促进理性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4.2.3 变量的空间外溢效应分析
变量的空间外溢效应,即变量的间接效应。在非空间模型中,自变量的空间外溢效应被假设为零,这和自变量客观存在的空间外溢效应性是不符的。由表5效应分解结果所示,工矿仓储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及其他用地的空间外溢性统计上显著,其中工矿仓储用地空间外溢作用占其直接效应的260%,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空间外溢作用占其直接效应的100%,其他用地供应量的空间外溢效应占其直接效应的200%,可见变量具有较强的空间外溢性。因此,如果湖北省内某一地级市的工矿仓储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供应量的增加,不仅仅对自身区域经济提高作用不强,同时对邻接地区GDP的增加也没有显著促进作用。此外,如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因变量GDP增长率有显著的负向空间依赖性(Wlggdpgr=-0.35),说明湖北省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间竞争关系,相邻地级市GDP增长率每减少1%,本区域GDP增长率会提升0.35%,这表明湖北省地级市之间存在争夺资源要素,相互攀比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排名等竞争现象。区域间城市竞争一定程度上激发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活力和动力,但无序和恶意的竞争可能会造成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现象,阻碍城市发展。亟须稳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构建区域间相互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表5 空间时期固定效应杜宾模型自变量效应分解Tab.5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decomposed effect of Durbin model of fi xed effect in spatial period
本文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经济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从土地供应结构的视角提出了土地供应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模型,并考虑了变量可能存在的空间效应,构建了土地供应政策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模型,运用长江中游城市群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估计,测度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直接效应的同时,定量检测了土地供应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在市域间表现出的空间外溢效应,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协同水平有待提高。通过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随机排列态势,不具有地理空间上的相关性,城市间经济差异性在不断扩大,区域一体化水平有待提高。湖南省和江西省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联系也不密切,湖北省经济发展全局Moran’s I值大于0,显著性较强,表明湖北省地级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但根据空间计量结果显示,湖北省内经济增长也存在一定的空间竞争关系。省内估计的Moran’s I大于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为尺度的估计结果,这可能说明湖北省内的协同水平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协同水平。总体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的竞争大于合作,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城市间缺乏密切的分工协作,城市功能网络的发育并不完善,应积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各个城市职能分工,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2)土地供应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空间外溢性且存在用地类型上差异。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相关性较强的湖北省,运用空间—时期杜宾模型分析土地供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可以看出,增量建设用地相对于存量建设用地的供应,商服用地相对于工矿仓储用地,对区域经济水平提高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这说明该省存量建设用地供应的利用效率不高,未来在推动存量土地再开发与监管上还需加大力度,也反映出应加大第三产业土地供应,尽快推动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