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拥有觉察能力的孩子,才不会浑浑噩噩过一生

2018-11-09 10:19大J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8年8期
关键词:语速区分育儿

大J

最近,我在育儿课程里看到这样一个话题,叫Mindful Parenting,其核心思想就是提醒我们,在育儿时,一定要时刻带着觉察,不能总是随着自己的思维惯性、行为惯性进行。而一个有觉察能力的孩子,也可以更好地感知自己、他人、社会,从而更有助于自我情绪调节,更热爱生活,更积极正面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觉察,听上去很抽象,但其实有很多小游戏,可以让孩子从小学会觉察,还能帮助大人更好地找回觉察。

觉察自己的呼吸

我曾经在关于教会孩子情绪管理的文章中和大家分享过,我让小D平静下来的一个好方法,“你现在很生气,我们需要让身体平静下来。跟着妈妈一起,吸气—呼气—慢慢让身体平静下来”。我发现,这其实就是让孩子引入觉察,通过深呼吸去感受自己到底怎么了。

随着孩子慢慢掌握,还可以进行一些变形,比如,“我们一起试试看,谁吐气可以吐得更慢。”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呼吸”时,他就会开始留意生活中被忽略的事物。

觉察自己的情绪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给情绪命名,当孩子开心时,你可以说:“你在笑,手舞足蹈,你注意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了吗?”当孩子生气时,你可以说:“姐姐把你的玩具拿走时,你双手握拳,你注意到手的变化了吗?”

小D对自己常见的情绪都是熟悉的,当引导她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并通过身体的反应和情绪做联系后,更有助于她的情绪管理,这就好比她意识到了自己生气发火的源头,会更容易按下暂停键。

暴脾气的父母,可以参考一下这个方式,看看自己每次对孩子吼叫的那个瞬间,身体是怎么反应的。比如我,生气时声音会提高8度,语速变快。那么下一次,当我意识到身体变化后,就会及时提醒自己放慢语速,这样就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觉察自己的思维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觉察,人可以从固定思维中跳脱出来,最重要的就是要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然后学会调整自己的思考。这里面有两个小技巧,分享给大家。

1.区分人和事

有些人一遇到自己做不好的事,第一反应就是全盘否定自我。明明是今天孩子胃口不好没怎么吃你做的辅食,结果却变成:我这个人一点儿用都没有,连孩子都带不好。

从小学会区分人和事的思维觉察,可以受益一生。一般从一岁开始,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容易出现沮丧。这时,一定记得给予孩子足够的语言提示,帮助他区分,“我做不好这件事”,而不是“我这个人不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要贴标签,同时用语言来引导孩子正向思维,“我看到你搭不好积木很沮丧,这的确很难,但你可以继续努力,或者寻求帮助。”

2.多运用因果关系的句式

很多成人在生活中总会出现要么思维混乱,想做一件事却不知如何开始;要么行动力差,想做一件事却一直拖延。这不仅仅是习惯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缺乏思維觉察。和孩子互动时,多使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当小D想要出去玩儿时,就要放下手里的玩具,去门口把鞋子穿好。”“当小D要吃饭时,就先去洗手,然后帮妈妈摆放碗筷。”这正是在帮助孩子建立思维和行为的连接。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教会孩子去生活、去思考、去感知。只有意识到生命中什么是最真实最重要的事,才不会被日复一日、无聊琐碎的生活困住。

一个值得过的人生,首先需要我们有这份觉察去体会!

猜你喜欢
语速区分育儿
辩论赛之语速
说话时语速慢点有益身心
区分“我”和“找”
区分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
育儿神器
育儿Q&A
育儿Q&A
谁是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