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小珍
摘 要:天柱大戏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结合的产物,都是靠老一辈民间艺人来口传心授,现场表演,现场演唱来传承。这些民间传统戏剧的展现和演绎,它是标志着各村寨和谐友谊的象征;是对古人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的缅怀;是活跃乡镇农村文化的“活化石”,现在天柱大戏戏师年迈逐渐老去,天柱大戏的传承后继乏人,已处于濒危消亡状态,必须落实保护措施,加大抢救保护力度。
关键词:天柱大戏;表现形式;特征
1 天柱大戏名称的渊源由来
“天柱大戏”自明末清初传入天柱县境内,成为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沿袭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大戏是侗族人民根据前朝古代历史编唱的一种艺术形式,有别于汉族京剧,唱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用本乡本土方言吟唱,多流行于天柱县境内的石洞镇、白市镇、远口镇,渡马镇、邦洞、润松等乡镇,具有一定的艺术、人文和历史研究价值。
明末清初,天柱的文化已受楚汉文化的重要影响,当地侗族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为己用,汉剧从湖南流传到贵州天柱。该剧种深受侗民喜欢而向汉戏师傅学习,师从湖南洪江戏师李玉凤。天柱表演大戏的村寨尤以渡马龙盘村、岩门村、社学乡长团村教为突出,村民以本地白话演唱汉剧,其特点大方、自然、古朴。
自民国到全国解放,春节期间当地民众必演大戏来庆祝,充实娱乐生活。“文革”时期因破“四旧”,大戏停止活动,但剧本、服装、乐器均已保存下来。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村寨的中老年人又把本村的大戏剧团恢复起来,继而把这种特殊的演出技艺一代代传承给后人。
天柱大戏曾有三种戏名。一是侗戏;因为戏剧团绝大多数的剧团在侗乡侗寨,故人们以自己民族命名,称侗戏。二是汉戏;大戏受汉文化影响较重,表演方式、穿戴与道具等都与国粹的京剧相类似,同时道词吟唱说的是汉语,所以有人则又称汉戏。三是大戏;因为大戏的戏剧演出场面大,穿戴的是古装大袍大靠,演唱的是历史帝王将相大人物,演出时间可达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其形式上,规模上大,因此,人们就统称大戏,至今沿用。
2 “天柱大戏”的表演形式
大戏的表演形式近似京剧,举手投足都有京剧味道,但其不同的是:一是由于大戏根植在本土,不讲普通话,说唱是用本地区的方言汉话,乡音浓熏;二是表演技艺宽厚古朴,有浓郁的少数民族气息色彩;三是唱腔各具一格,有十多种调子,与京剧唱腔大有区别;四是动作落落大方,稳重迟缓;五是布景简单、无幕布、吊挡。大戏演出场所,多以宗祠为基地。举行庆典仪式、组织文娱活动、民族歌节等只要空旷宽阔,不择场地搭台即唱,正如翼王石达开写的对联:“不分场地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之人能文能武能圣贤。”
演员登台表演,首先布置场景,在台子中间放一张桌子,两条凳子即可。若条件不允许,在出场上方写“出将”、进场上方 写 “入相”横联,台前面分贴与唱大戏相关的对联,如:“生旦净丑登台重温历史都是戏、拓展民族文化神州大地尽文章”或“历史经典几多佳传成戏剧、今人演唱传统文化得弘扬”等。
演员需要画脸谱,把表演生、旦、净、丑的人物在面部明显的区分出来。据说,“脸谱”在南北朝时,北齐的神武帝高欣其孙子高肃,勇猛善战,但其貌秀美胜过女子,所以,领兵难以树立威信,临阵对敌难以震慑敌方。于是,高肃专门做一副面具凶恶狰狞的假面具戴着,从此,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后来梨园弟子(唱戏之人)就戴面具唱戏表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文化的兴起,脸谱就演变成用色彩直接画在脸上而取代了面具,面相凶神、好武的画黑脸谱、插黑旗,如人物张飞。演员服装是效仿古朝代的战袍盔甲式,有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为主制作的袍靠,并根据历史人物确定其战袍颜色及脸谱颜色。然后,穿靠挂袍,武将背插三角旗、戴头盔、插金鸡尾(顯示美,符合历史人物才可佩戴)便可出场登台表演了。
唱戏声腔,以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即:宫、商、色、徽、羽调吟唱,如:升堂遣将用“一封书”,去赶救兵用“小排子”、气愤怒骂用“风入松”、受打击悲伤用“苦句云”、调兵遣将用“黄龙滚”、上阵交锋用“一江风”等十多种调子。词句以七言四句为主,也有长篇大段唱词,喜怒哀乐融于剧情中。道具都是名人名将用的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大刀”、刘备的“双股剑”、樊梨花的“日月双刀”、张飞的“丈八长矛”、铁杆银面枪、方天画戟、四方梭角银锤、滚龙棒、金装锏、竹节鞭等十八种兵器俱全。
大戏演出时间和形式:大戏大多在本地传统节日里演唱,如春节、民族歌节、六月六晒宝节、冬至节。在春节要大演,大年初一、初二开演,直到十五元宵节才结束。大戏演出不售票,人人都可参与,是当地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青睐。在大年正月里,大戏团会扛着龙灯(唱戏者叫戏龙,表演武术的叫打龙),敲锣打鼓、吹铜号、走村串寨拜年、恭贺新春,拜年成为村与村、寨与寨相互建立友谊,使社会和谐文明的桥梁纽带。有的村寨喜爱看大戏的,就放鞭炮接龙留戏客,不予放行,非要大演三天。若戏演唱得好,每个村寨都要邀请剧团前去表演,一直演出到清明节才得返家。
大戏表演服装为:红、白、黄、紫、黑,戏剧套服有:战袍、文武官衣、兵衣、胡须、羚毛。
兵器道具有:刀、枪、剑、铜锤、斧、棍、阴叉等。
主要乐器类是:大铜鼓、小铜锣、钹、快板、筛锣、二胡、京胡、笛子、唢呐。
古装剧本有:《黄袍怪》、《大破天门阵》、《黄鹤楼》、《甘露寺》、《群英会》、《满江红》、《打鱼》、《高宠挑车》、《三叉口》、《花田错》、《真假新娘》、《马超闻讯》、《潇湘夜雨》、《五虎平南》、《炮打两狼关》、《夺三关》等百余出。
3 天柱大戏的主要特征及价值
1)大戏演出的语言,用本地白话演唱汉族的京剧,其特点古朴、大方、自然,演出中穿插打击乐和民族乐器共同伴奏来烘托气氛,以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呤唱。
2)天柱大戏组团不跨村,以每一个村寨组成大戏班,一般为20多人组成,在本村以自娱自乐为主,
3)演出剧本(脚本)较多,近200余个,剧目多以传统的民间故事为题材。
4)剧中主角一般为4至8人,角色分生、旦、净、丑。扮演者古装戏袍、武生袍,肩插三角旗,均画脸谱登场。
5)演出不择场地,以宗祠或宽阔空地搭台布景演出、,道具不复杂,不换景。
“天柱大戏”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价值:天柱大戏脱胎于汉族剧种,是汉族文化与侗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对研究侗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民俗学价值:天柱大戏多数是在侗族传统的民俗节日中演唱,对于研究侗族的节日文化和民间社交习俗都有重要价值。
(3)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天柱大戏是侗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戏师们普遍年老,他们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无人愿意学习大戏,由此,当时大戏的表演传承举步维艰、坠入低谷。如今,我们国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政策不断出台完善,我们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要通过当地的传统节日、民族歌节来组织各村寨戏班演出大戏、不定期开办大戏传习班等活动扩大传承队伍,让几百年来沿袭至今的民族瑰宝??“大戏”能够得到传承、重现雄风,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湘黔桂三省侗戏论坛论文集汇编》 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编印
[2]《天柱民族博览》 贵州大学出版社
[3]《天柱年鉴》 天柱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