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导演对现实题材电影的多角度突围

2018-11-09 17:48蓝善敏
科技传播 2018年20期
关键词:和解

蓝善敏

摘 要 现实主义作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传统和认识论范畴,其中心话语在不同阶段杂糅了不同的时代元素和意识。电影《米花之味》与此前的现实主义作品在风格和主题上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另辟蹊径表达现实。片中包括诗意现实主义的介入,价值立场、人物塑造和情节铺陈等叙事手段无不反映着美学建构的流变。影片通过诗意化的表达和诙谐的方式抒写了现实中的矛盾现象以及现实的冲突与和解。文章将从该电影的美学建构、后殖民主义批评,以及影片荒诞情节下的精神格局入手,探究这些特征对于相关电影创作的启示,提炼电影透视社会现象和生活的新方法,以期能将影片中透露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做到深刻挖掘,还原现实生活的底色。

关键词 美学建构;和解;精神格局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1-0050-02

很多中国“第六代”和“第七代”导演以中国特定的时代为背景,关注中下层的生存状态,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中国现实题材电影。该类型电影层出不穷,但许多作品在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方面较为单薄,乏善可陈。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环境的影响,现实题材的电影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彰显时代意识,无论是美学建构还是表现手法都透露出更多的时代诉求。现实题材电影不能单纯表述底层或者个体,而应该客观的反应人物生存状态,对生活本质进行反思。

同时,电影应该富有现实主义美学,这包括一定的人文关怀的主导,对于人的关怀是电影的审美核心之一,这种关怀的表达并非只是对于现实控诉和对抗,有时也可以表现为和解和对话。新锐导演鹏飞的影片《米花之味》就是这样一部展现生活真实色彩的作品。片中外出务工的年轻母亲回到家乡后与处于叛逆期的女儿之间由陌生、疏离到互相理解的故事。通过对人物关系和感情的着力刻画和描写来呈现二者微妙的情感变化过程。在油画般的景色中,不光讲述现实的困惑,意识的冲突,更是用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去呈现深刻严肃的思想主题。同时并未给出武断的答案,而是通过对生活和时代变迁中情感的细致描画去感染观众。

1 平实自然的美学建构

如果说毕赣的《路边野餐》将当下乡村现状拍出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话,那鹏飞的《米花之味》则是将乡土拍出了少见的幽默感和温暖的诗意气质。影片中的长镜头是带着梦幻色彩的,无论围着火炉起舞,还是溶洞中的翩翩舞蹈,抑或是山神上身的片段,生活在这里就是顺水推舟,无需划桨逆行。

影片摄影轻灵又刁钻,在明亮甚至梦幻的色调下,将民族风情的真实、自然生机的趣味、新时代与传统的冲突,人物的情感纠葛都展现得准确而漂亮。影片对云南之美毫不遮蔽,甚至像是半部风景纪录片;但同时也故意设置了许多留白和主观镜头,与叙事节奏切合,让画面既舒服又蕴含诗意。摄影以及构图大气又富有张力,人物与自然在画面中有机结合。通过大景别构图叙述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的故事反而起到一种衬托作用。

电影中呈现的音乐更是给观众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尤其是最后溶洞之舞的配乐,表达出对时代变迁中的人物之间情感和意识的哲学思考。同时,在后期创作中并未出现传统艺术片的冗长镜头叙述,反而是干凈利落的剪辑手法,给观众带来节奏明快的观影感。冷静的固定镜头敏锐的捕捉住了现实生活的情感和色彩,不论是做母女一起米花的镜头还是溶洞中跳舞祈福的片段都蕴含着浓重的生活气息和乐观的情绪,一种灵气跃然于画面。该片还原了真实的生活美感,摈弃了某些现实题材影片中低劣做作、虚情假意的色彩。

2 后殖民主义批评下的现实

我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面临各种矛盾,隔阂以及断层,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产生怀疑、焦虑和异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而现实题材电影并不单单要对社会阴暗面评头论足,控诉负面现象,关注点也不能仅仅停留于现实层面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发展中的阵痛。当下许多现实题材电影为了迎合西方口味而刻意表现阴暗、落后的影像,主观的、刻意的去表现悲苦,这种谄媚反映出其东方主义的症候。赛义德的东方主义认为:东方文化面对西方文化常常处于一种失语和弱势状态,东方往往先被描绘成一个遥远且奇异的他者形象。

这种状态有时表现为我们的作品以西方模式解释自身存在,或是遵循西方话语虚构出一个片面带有主观色彩的东方现状,人为的杜撰“真实”从而成为文化霸权和民族偏见的帮凶,而后殖民主义批评就是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倡导交流对话和多元文化的话语及权力观,去除不同民族的误解与对抗,引导多元文化的对话,从而消解霸权和种族主义。

《米花之味》克制而洗练的影像便蕴含着后殖民主义批评精神。片中母亲找到了在网吧的孩子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为了等待女儿在门口的车中睡了一晚。《米花之味》并没有武断的提供解决方案,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现实,而是通过细腻含蓄的诗意化表达试图从个体生活中寻求和解。

在现实主义电影中,简单的故事很容易被赋予过多符号性的象征,或者包裹了过多冗余的情绪与美学意义,这些主观性过强的意识介入会冲淡我们所在现实的真实底色,母女从冲突到相互理解,慢慢消解了时空的隔阂。片中的语言较少,摒弃经典的对白或者倒苦水,而洗碗、炸米花之类的优美的小场景特写较多,以细节的沟通化解偏见和隔阂。在片尾富有宗教色彩和神圣意味的溶洞中母女翩翩起舞,也透露出导演对于电影中现实主义的新见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倾诉,现存的多元文化和意识并非完全对立,在某些时候也可以逐步化解和共融。

3 荒诞情节下的精神格局

《米花之味》中充满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尴尬,虽然母女的形象都是传统山寨生活和现代生活方式入侵混合的产物。但母亲向往出去,女儿想要留下,这种错位的裂痕以及隔阂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并延伸出诸支线中的矛盾和尴尬。比如有个情节,寨子里的人想起来,很多年都没有去溶洞祭拜神明了,准备去祭拜一下,但到溶洞时,却发现这里早已经变成了旅游景点,上面还挂这个牌子还有英文,写着:“今日休息”。祖祖辈辈的祭祀场所前,村民反而成了外人。但电影却不止步于表达这种荒诞的新旧对抗:在这不知所措的局面中,小孩子们钻过栅栏,走了进去。这种迷茫和失落感中夹杂的希望不就正是我们当下的生活吗?

现实题材电影的手段不能只限于纪录表层现实。电影艺术天然拥有一种对现实的升华力量,有时表现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矛盾尴尬的提出,如电影里展现的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困扰,宗教场所中滑稽的世俗场面,一对新人穿着西装和婚纱,跪拜在佛寺里举行婚礼。《米花之味》剧情在欣喜与失落之间饶有趣味地来回拐弯最终走向的是一种和解。城市与乡村,宗教与外来文化,传统与现代,这些新的矛盾导演没有单纯站在贬斥的立场去看,电影中既有暗讽和隐喻。但又处处蕴含着包容。

《米花之味》中反映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外出打工的女子离婚返乡被议论;留守儿童叛逆,打架,上网;生病是请神还是送医院,种种矛盾和隔阂融汇在《米花之味》里,就这样严肃沉重的题材,导演鹏飞却拍出了轻灵明亮,当电影女主发现一群孩子跑到寺庙门口蹭网时,她以“佛祖要休息了”之名把孩子带回家;献舞山神的时候,一架飞机飞过,传统与现代对比在画面中构成极大的张力。黑色幽默下表露出一种超脱表层生活的热情乐观的诗意追求。更高的精神格局下电影在表达对抗,尴尬,喜感的行为背后,似乎隐藏着一种精神。一种生命的倔强与不屈,一种包容的姿态。使得沉重的现实生活中频频泛起轻盈如云的感受。

相比过往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米花之味》的精神内核体现为一种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对现实的思考。电影也就在这种人性人情的真实刻画中从日常的生活琐事中超脱出来,上升到形而上的诗意层面。它体现乡野的奇妙力量,没有单纯强调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壁垒,反倒是诙谐的打通了它们,同时也不失反思,电影中神婆那句“你们在地里加了什么,米花味道都变不好了”。台词中这个“变”使电影风格和精神意蕴更加丰富。这种超脱的精神格局使得电影不只流于现实表层和形式,现实矛盾虽层出不穷,但它们也在人们的乐观和思考中逐渐走向和解。

参考文献

[1]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40-400.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70-400.

[3]李飞.电影《米花之味》:现实主义的灵光再现[N].中国艺术报,2018-04-27(005).

[4]胡蝶.電影《米花之味》:以日常生活之幽默反映留守儿童的现实[N].中国青年报,2018-04-12(008).

[5]张迎双,徐刚.新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审美导向[J].电影文学,2017(3):18-20.

猜你喜欢
和解
浅析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及其完善
浅析刑事和解制度
安倍奥巴马珍珠港秀“和解”
浅析破产程序中担保物权的行使
企业诉他人专利侵权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浅析体育综艺类节目《来吧!冠军》的成功之道
美国环境集团诉讼的分析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