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恬?吕灿雪?任雨?李亚琪?韦磊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群体参与公益的向好现状与其在传统模式中存在的明显不足,进行客观之后提出引入大学生作为公益活动中第四方的新模式,介绍新模式的活动方式、创新点、着重对新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应用新模式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参与模式;可行性;分析
公益事业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量尺,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引导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1 大学生参与公益的现状
1.1 大学生公益热情高涨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在2016年全国高校公益论坛上发布的《2015年度大学生公益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度,大学生主要的参预公益的活动形式有志愿服务、捐钱、捐物、献血等,受调查大学生中,78%的人表示参与了志愿者服务,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参与度最高的公益类型。根据以上的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公益活动有着较高的热情。
1.2 大学生对我国公益事业充满信心
数据来源:据《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7)》数据绘制。
据图中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全核算社会公益总价值为2881亿元,总量大;此外,与2015年相比较,增长了10.7%,社会公益总价值所包含的社会捐赠总量、志愿服务小时折算价值和裁判公益基金也比2015年有大幅增加。基于我国越来越好的公益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大学生对中国公益充满信心。超一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公益事业正在处于上升期,更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有意向在毕业后选择的工作与公益有关。
1.3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工具多是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线上平台
在对大学生数据调查中,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明学校的公益线上平台主要是微博、微信公众号、QQ。从互联网平台自身来看,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从大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社交主要通过微博微信QQ为主,受众广,这更加促进了新媒体线上平台的长期建设趋势。在良好的背景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4 大学生参与慈善的公益参与频率低
表1:大学生对公益活动的参与度
参与度 百分比
非常热衷 23.02%
偶尔参与 54.81%
在学校需要公益活动
证明时才参与 14.1%
从不参与 8.61%
数据来源:据对对济南各大高校调查问卷整理。
据表格中数据显示,大学生从未参与公益活动的比例仅占8.61%,大学生有一定的公益意识;但偶尔参与占比最大,约占54.41%,所以从参与的频率来讲,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频率并不高,公益活动的真正普及度有待提高。
1.5 在大学生公益活动的组织者中,公益组织、企业等校外社会机构参与力不够
数据来源:《2015年度大学生公益现状调查报告》
图1: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渠道
在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渠道中,学生通过学校社团组织参与公益占比最大,达到64%。然而,在大学生公益活动组织者中,公益组织所占比约为18%,公益机构力量略弱;除此之外,大学生通过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的占比仅有1%,企业等校外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2 新模式--第四方公益
基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和对公益的信心,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还有当前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第四方公益”概念---公益“3+1”,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新模式。
2.1 模式介绍
第四方公益是一种新型公益模式的运用,该模式以现有的三方公益为基础,开创性地引入第四方。公益组织联系企业提供物质帮助,组织带有捐助企业特色的公益活动,然后引入第四方参与活动赢得物资,再由公益组织将物资交给受助方。
2.2 创新点
第一:引入第四方,公益活动参与更广泛。与传统公益模式由赞助方,公益组织,受助人三方组成不同,本项目开创性地引入第四方。所谓“第四方”是指由项目负责人通过宣传吸引来的参与公益活动但却不出资的群体。重点引入的第四方是在校大学生。第二:受益方更多,公益活动质量更高。企业挖掘潜在消费群体增加盈利;帮助受助者改善物质条件并与外界建立情感联系;让第四方在通过低成本的方式参与公益的同时于活动中体验并逐渐接受有益的生活理念和方式。
3 可行性分析
3.1 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有悠久的慈善文化传统,儒家主张“仁爱”,墨家提出“兼爱”。从古至今,国人从小被教导要“助人为乐”,这一观念深入人心。
3.2 民众公益意识的普遍提高,公益需求增加
伴随着富足社会的到来,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物质满足的同时,普通群众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比重越来越高,精神上的充裕与满足越来越被人们所追捧。大学生通过参与公益活动,能够触发各种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成长为合格的公民。
3.3 政府政策支持
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加紧推进。在地方层面,各级党政部门纷纷出台与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相关的指导意见、地方政策和法规;在各级民政系统的积极推动下,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支持性政策渐成体系。
3.4 公益形式创新空前活跃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公益创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打破了传统的公益慈善的旧模式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市场与公益之间涌现出大量社会企业,移动互联网浪潮与公益慈善的组合涌现出了如“免费午餐”“微公益”等新颖的公益平台;同时金融与公益之间诞生了一個个带有社会意义的新的金融工具。
3.5 大众传媒的广泛发展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慈善公益宣传活动,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
3.6 高校公益社团的蓬勃涌现
近年来,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日益提高,自发组织或者学校组织的高校公益社团蓬勃涌现,吸引了在校大学生广泛参与。一大批青年志愿者已成为我国从事志愿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
4 公益“3+1”模式的意义
基于大学生的这种公益参与新模式会对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效益,这一模式使得参与其中的多方都受益。
4.1 对受助人群
困难的问题可以更及时地被解决,收到来着社会各方的关爱。
4.2 对大学生学生自身
“公益3+1”的新模式丰富了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形式和渠道、提高了活动的趣味性,这极大调动了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公益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直接认识社会现状、丰富自身经验,是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帮助他人、奉献社会能够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4.3 对参与的企业
企业通过“公益3+1”模式进行捐助,是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有利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可以帮助企业赢得消费者的好感,激发潜在的市场。新模式下举办的公益活动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策划来体现企业的产品特色或者企业文化,为企业节省广告费用。
4.4 对公益组织
企业的参与性提高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参与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这使公益活动更加面向大众。新模式显著帮助扩大公益组织的影响范围,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作用。
4.5 对社会文明发展
新模式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自身具有很好的感染力,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带来良好的社会反馈。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互相帮扶,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
崔恬(1996-),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公益
呂灿雪(1997-),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公益
任雨(1996-),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公益
李亚琪(1996-),女,汉族,山东省青岛市,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公益
韦磊(1998-),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