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萍
摘 要:2016级的学子是广州市G院的大二学生。本学期通过对广州市G学院2016级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发现学子们存在难以平衡社团/兼职与专业学习,在煎熬和奋斗中摇摆不定的状态,但仍旧要接受《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课程学习。因此根据学子们的特点从组织课程、准备教案、组织教学、管理课堂、调动学习五个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教学策略,以及从期末考核、分段实训来衡量和检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职高专;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策略
1 引言
高职高专学生不同于本科生,在大多数人眼中留着“理论弱,实践强”的印象。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的学者对此研究形成不同的看法。有研究【1】认为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求知欲望强烈、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向上,但也会表现出信心弱,自卑感和依赖性强,学习目标不明确,方向不稳定,责任感差等缺点,也有研究【2】认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低,情绪不稳定,易受环境影响,还有研究【3】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类型层次复杂,基础薄弱,学习效率低,学习目的和态度各有差异等特点。对此,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策略,如在明确高职角色定位和学习模式的基础上,从人口学特征、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特征、学习风格入手,培养较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高职生自我效能感等【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方法等。综上所述,学者们对高职高专生的学习特点都有一定的宏观研究,但从具体的专业课程入手来探讨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策略较少,毕竟好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增强课堂效果,也能激发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他们的信心,让师生在美好的时光里都能收获知识的果实!因此,本文以G学院《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为例,在对16级学子学习特点的分析基础上,探讨高职高专学生课程教学策略。
2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
随着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工作的发展,G学院也在紧跟自主招生的步伐,生源来源大部分集中在省内,有极少数是在省外。在教学过程中,16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展现在两个方面:
2.1 难以平衡社团/兼职与专业学习
G学院的大部分学子们很忙,因为他们会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兼职。对于社团活动和兼职,教师的态度是支持的,但前提须是不影响专业学习的情况下。然而,总有部分学子因社团活动或经常外出兼职而耽搁学业,延误自身毕业。通常高职高专的学生虽然是3年制,但他们在校进行专业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他们不但需要学完所有的专业课程,消耗程度必然大过于本科院校,但恰恰社团活动/兼职占用了他们消耗知识的时间,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所学知识。
2.2 在煎熬和奋斗中摇摆不定
通常在即将就业前,大量学子们的内心既兴奋又抗拒。G学院16级的学子们也不例外,即将离开校园走进社会,开启正式工作养活自己的道路,是他们一直以来都想要做的事情。但又担心自己的学历过低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害怕找不到工作等,恍然想起在过去的时间自己花在专业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想发愤努力却又找不到坚持的方法,缺乏坚持的动力。
大体上学生们对就业方向没有明确目标,所以无法将其与学习相结合,加上自身自制能力的缺乏,难以坚持初期学习计划,缺乏自觉性。但学子们的学习需要呈现多样化,导致了他们学习动机各有差异。
3 高职高专学生《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高职高专16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加以总结教学经验,在专业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避免自身及学生的偏见行为,。所以笔者提出《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的四点教学策略,具体如下:
3.1 组织《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
通过《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大纲来决定教学总体目标,既要激发高职高专学生在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的学习兴趣,也要教授他们继续追求这种兴趣的基础知识,更要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希望学生们知道什么,掌握什么以及可以做什么。《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内容基本上按主题进行排列,运用主次观点的分层结构来探讨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专项问题。但也要适当研究先修课程(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导论》)的教学大纲,可以让自身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确定哪些知识和技能是《青少年社会工作》需要讲授的。
G学院的学生大多个性活泼,会回应老师的热情,也能够分辨课程是否乏味、无聊。所以在课程中,还需要安排至少一段插曲:一个吸引人的例子、一个幽默的笑话、一条感人的新闻片段等。如“一位年仅16岁的女孩与一位比她大两岁的男生同居怀孕,班主任了解到情况以后做起了她的思想工作,但工作成效并不明显,班主任非常生气。而女孩认为男朋友对她很好,自己找到了人生中的真爱和幸福,突然觉得读书没有意思,想要休学。父母看到这种情况担心面子受损,只能遵从男方家长要求,休学养胎。像这样的案例在社会中频繁可见,在道德上明知不可为,却为何那么多青少年愿意为之?”在课程中设计一项活动,给予学生机会互相讨论和解决问题,从一开始就努力去认识学生,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允许他们积极参与,这样他们才会学到更多知识和技巧点,也会更加投入学习过程。
3.2 准备《青少年社会工作》教案
精心的备课可以防止课堂最后一分钟掉链子。无论上过多少次课,作为教师,仍需要一套笔记(传统提纲、树形图、流程图等)来提醒自己上课要点的先后顺序、优秀的案例或者有效的解决方法以及其他提示信息,且在上课过程中不断根据学生上课的反应修改上课计划。
面对G学院的学生,《青少年社会工作》应成为他们喜欢的专业课程之一,不仅仅因为他们身上有过去青少年的影子,还有他们逐步走向青年、成年的倾向,所以先引导他们重新认识青少年群体的特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和价值伦理,再慢慢引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专题项目学习,尽可能的通过比喻、类比或者距离的方式,将难懂的专业概念以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既了解青少年群体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道德品质的发展特点,也能区分青少年社会工作与其它社会工作等领域的差别。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加入更多與青少年有关的材料,这样能促使学生参与话题;展示一些能引起争论的材料,如同性恋是否应该合法化?如果初中生深陷赌球游戏,如何让他们“助人自助”?
3.3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好两到三个要点总比提供学生很多记不住的信息而让他们应接不暇要好,考虑到教材的难度和学生能力,用一些方法来指引学生确认且把注意力集中于要点:简要概述要点,导入新闻事件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陈述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的背景知识和内容,总结时不忘强化重要信息。考虑学生的不同能力、兴趣和自身期待,可以起草一个学习成果清单,可以帮助学生们在上完这门课之后能知道什么、如何去做、如何展现以及如何创造。也能帮助自己明确教学目的、有效关注和评估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成果,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布置合理的作业,不定期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展等。
G学院的孩子们在大一第二学期就接触《青少年社会工作》这门课程,所以对他们来说也是新手听课,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只关注青少年,辅以故事材料,那就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新材料而加深学生的深刻印象,如在青少年成长中,“才与德的问题”“手表效应”等这些故事都能向学生们传递教育不同,塑造出青少年的个性、心理和品质各不相同。为了避免课堂枯燥,通常将课堂设计成10分钟或15分钟一段,每段借助例子处理一个青少年社会工作知识要点,给予简短的过渡语言以连接下一段设计。
3.4 管理《青少年社会工作》课堂
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大多涉世不深,不知规矩,也不用担心是否成方圆。但管理好了课堂,就会引发课堂公平效应,促进教学效果。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课,但仍然阻挡不了G学院部分学生出现无视规则的行为。
为了能有效管理课堂,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就把出勤规定、禁止迟到和上课进食等行为规则清楚具体地解释给学生听,强调学生的体谅和合作价值。对于作业安排,须清楚地告诉学生们要完成什么任务,完成方式和何时提交成果,不能按时提交的学生会受到哪方面的惩罚或扣分等。准时批改学生的实训作业,并给予相关评价以及在课堂展示,增强学生的信心,亦能深化学生的知识记忆。
3.5 调动《青少年社会工作》学风
鼓励是一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鼓舞人奔着期望的目标努力并实现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通过适当地鼓励,可以增强学生信心,敢于创新,超越自我。所以不能吝惜鼓励,若对学生优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不能满足学生荣誉感和成就感,非常容易误伤学生自尊,甚至令师生产生隔阂。同时还要及时給予鼓励。当学生在课堂表现出良好状态和行为时,应及时给予表扬,表扬形式多样化,可以是实质奖品,也可以口头表扬,既不夸大其词,而是出自真心地肯定,这样可以强化学生正面影响,激发内心动力,树立良好榜样和触发内心力量。
在上课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孩子有时候是非常拒绝与别的班级进行横向比较,因为这样的比较会暗示他们自己不如他人,内心衍生出无力感。当发现孩子们不足之处时,更重要的是将着眼点放在他们具体问题上,且协助学生分析利弊、得失,确定短中长目标, 培养学生‘受得了赞扬,经得住批评的责任感。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使用‘激将法,它通常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积极状态。但并非是用讽刺、挖苦和贬损等语言从负面角度去刺激学生,使其产生发愤进取的“内驱力”。而是用正面实际语言去引发学生的内疚情绪,促动学生进行反思,激发学生的好强心和自我意识,提高学习动力。在此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接受程度,也要对学生情绪变化保持警觉性,以及积极应对被激将后学子们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如生气、敌意或不满、自卑等。如何衡量教学策略有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检验过程。
在课堂中,期待16级学生们都能学到东西,能从中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最常用的就是期末测验,借助期末测评工具来检验学生上课学习的效果,也是收集有关他们认知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第二就是通过阶段实训来测试16级学子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巧的运用。在实训中,主要参考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来进行操作。在加德纳看来,智能是多元、可发展、形式万变、复杂整合运作和情景化,因每个人至少具备八大智能,它们分别是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6】。同时智能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发展起来,任何能力层次的人都可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因此在特定的环境特定情境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16级学子展现的智能风采各不相同,令大家耳目一新,他们的智能可在文化的影响下学习和提升, 逐渐养成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训不容小觑,它看重16级学生的评价而非测验,也重视生态效度。这个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和教师评价,还可使用描述性评语,兼顾认知、情意和技能的评价。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们实际需求设计智能评价工具,直接观察学生在实操中展现的智能,也借助多种评价工具来客观衡量学生评价结果,另外会对个别差异保持敏感。每完成一个实训,都会提供具体反馈,帮助学生辨识自身长处与短处,进而提出改进建议。还可利用简易检验表记录学生平日生活表现,可举行讨论让学生评价作品好坏。教师也会建立学习档案,这是一种对学生作品长期观察的有效工具,可鼓励学生对学习作持续反省。当然,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在校内校外应提供让学生管理自己学习且评价自身成就和收获,促进其“爱学习——自主学习——会学习”,找到人生使命和实现其自身价值
总的来说,教师的态度和价值观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尽可能地避免把对整个群体的经验、感受或期望投射到某个学生身上。最有效的方法是正确读出学生的名字,并记下他们名字,在下次课堂中能脱稿而出。在课堂外找机会关注学生,多与学生互动以及了解学生的内心,鼓励且给予肯定,会让学生们受益匪浅。课堂应该是具有包容性的,尽可能让课堂学习材料涵盖多元视角,若学生出现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时要及时给予干预,从而让学生感到向教师寻求帮助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课堂布置小组任务不但能促进学生学习,还能提供跟不同背景同学交流的机会,进而减少陌生和矛盾,因为小组成员和观点的多样化能让疑问得到更好地解决,让决策更英明。
在G学院担任《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过程中,笔者和学生们是一起进步,一起成长的。G学院的学生们目前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的状态,虽然他们总体上较为忙碌,但依然会花一定时间去学习社会工作领域方面的知识,他们是高校学习中的特殊群体,学习倾向于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技艺性等特点。所以在他们身上,自己也能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与坏,也正是为了学生,笔者更愿意去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晓华.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4):37-38.
[2]陈玲.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探析【J】,职业教育,2016(3):57.
[3]张昱. 浅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98.
[4]余芳,刘利. 关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调查与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08-110.
[5]闫丹.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3(1):54.
[6]谢利民. 教学设计【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