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的特征及价值

2018-11-09 10:22赵滟
卷宗 2018年22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价值特征

摘 要: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内容丰富、保存较为完善,在保护过程中民间参与度较高,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文化交流价值、产业经济开发价值,需要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开发。

关键词:三峡库区;特征;价值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与川、陕、黔、湘四省相邻,面积达632平方公里。三峡库区是东中部人流、物流入川的重要通道,它既是民族迁徙和融合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和碰撞的磁场,在历史上催生了璀璨夺目的文化,也留下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

1 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的特征

1.1 内容的丰富性

三峡库区是巴文化、巫文化的发源地,同时楚文化也在这里汇聚,由此产生了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留下了庞大的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代表性强,而且种类齐全,10大类都有涉及。三峡库区目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名录1项,国家名录21项,省市名录20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余人。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湖北、重庆两省市国家名录的14.58%,占两省市省市级名录的22.17%。这2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收集、整理、申报及保护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档案,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三峡库区、三峡文化的窗口。

1.2 保存的完整性

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保存的完整性首先体现在保存种类的完整性上。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仅国家名录档案中就有民间文学2项,传统音乐9项,传统舞蹈2项,传统戏剧、曲艺2项,传统美术2项,传统技艺2项,民俗2项。另外,三峡库区的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保存形式也比较完善,不仅有纸质档案留存,还有音像制品等。湖北省和重庆市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和各区县的日常调查,基本摸清了三峡库区的非遗家底,并在此基础上,以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核心,建立了国家、市、区县三级名录和保护工作体系。在此过程中,两省市都对三峡库区优秀非遗项目进行了抢救性保护,通过培养传承人、出版书籍和纪录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等形式对非遗档案进行了集中性抢救、整理和开发,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非遗档案成果,比如出版了《川江号子》(上下册)、《巴渝民俗戏剧研究》等专著,制作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专题纪录片《巴渝国宝》等。

1.3 来源的民间性

三峡水利工程的修建导致120余万人移民搬迁,不少土生土长的三峡人不得不离开祖辈生活的地方,这些三峡人虽然离开了三峡这个故土,但离不开三峡文化这个根。三峡移民为了保留对乡土的思念,在移民搬迁过程中保护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存和整理了不少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特别是在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俗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三峡人自己也开始了寻根之旅,无论是现今的三峡人还是离开三峡数十年的人都主动关注三峡文化,热爱三峡非遗,端午习俗、长江号子、川剧、土家的啰儿调和撒叶儿嗬给他们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比如,湖北宜昌的陈光荣35年来坚持用手抄的方式,记录近2000首三峡流传的民歌、山歌,为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的整理做出了贡献。

2 三峽库区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的价值

2.1 文化传承价值

三峡库区山高地险,交通不便,人均耕地较少,地质条件较为恶劣,培育出了三峡人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精神。同时三峡库区又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楚文化、巴文化、巫文化三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在这里聚居和杂居,各种文明在这里交流碰撞,孕育出了三峡人豁达开朗、包容开放、重情重义的性格。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江号子(峡江号子、川江号子)就是三峡人精神的代表。在三峡蓄水之前,长江航道曲折,水急滩多,两岸山势险峻,全程水位落差较大,在一些航道上需要靠纤夫拉,船才能行走。长江号子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铸而成的生命之歌,反映了三峡人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是三峡人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战胜自然的体现,是三峡人与生俱来的基因。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啰儿调《太阳出来喜洋洋》,歌词中就大量地运用“啰儿”、“啰儿啰”、“啰”等习惯性方言衬词,使曲子音调与方言的四声声调紧密结合,这首在三峡库区流传盛广的民歌则体现了三峡人乐观豁达、睿智开朗的性格文化。在三峡库区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今天,更需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蕴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是三峡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三峡人的灵魂。

2.2 文化交流价值

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不仅体现的是三峡的文明,反映的是三峡人的精神,它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交流价值。三峡库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一带一路的枢纽,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连接点,在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三峡库区的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极具文化交流价值。通过“世界文化遗产日”、“中国非遗文化周”、“非遗博览会”等平台,三峡库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加快步伐向国外进行推介宣传,让这个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真正活起来。无论是在非遗法国行、韩国行还是G20峰会等场合,川剧、端午习俗、庙会、手工艺制作表演等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更多的人也愿意参与到文化体验中来。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走出国门,不仅让世界与中国、与三峡更亲近,也能吸收其他地区保护工作的先进经验,并且盘活了非遗档案保护这盘棋,带动了好的非遗项目市场化、产业化,让传承人增加了收入,这些都有利于非遗档案的抢救和保护。

2.3 产业经济价值

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重在保护,但也要开发。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让非遗保护走出生存困境,才能让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根据国家文化部统计,全国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表现形式及最终形成的商品和文创衍生品多达10万多种,非遗产业形成的市场交易规模预估约为3000亿元人民币。在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的开发中需结合三峡库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民俗经济、传统手工艺等产业。经国家统筹,建立三峡库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文化产业工业园带动相关旅游、演艺、民宿、传统手工艺生产与加工经济的发展。通过整合非遗资源,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条,实现“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以非遗产业、非遗经济实现精准扶贫,带动三峡库区人民脱贫致富。

总之,在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保护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的特征和价值,采取抢救性保护、记忆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的综合措施,在传承和保护中进行创新性开发,在开发中进行全方位保护。

参考文献

[1]熊尚全.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现状与保护[J].人民长江,2009(11):87-89. [2]刘明华.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前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13.

[3]重庆市政府网[EB/OL].http://www.cq.gov.cn/.

[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EB/OL].http://www.ihchina.cn/index.html.

作者简介

赵滟(1980—),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副研究馆员,重庆三峡学院人事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档案管理与保护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价值特征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三峡库区产业培育及结构调整的思考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
三峡库区生态环保成效显著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