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艺术教育提出明确的規定:教师在实施艺术教育活动中,应该与幼儿一起,发现美好事物的特征,提升幼儿欣赏美的能力。从目前幼儿园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来看,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在于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过于单一,没有足够重视提升幼儿对美的感知能力,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力不尽如人意。美术作品具有独特性、创造性等显著特征,教师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应该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式,引导幼儿欣赏不同美术作品的差异性特征,从而激发创作兴趣。
一、视听感受——创设欣赏氛围
美术欣赏活动应该从多个角度展开,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活动内容简单,那么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就会大幅度下降,也无法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在大班美术欣赏活动过程中,笔者通过图画、视频等多种途径,调动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为幼儿创造最适宜的欣赏氛围。
幼儿具有好奇心强的显著特征,他们喜欢小动物,马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动物之一。在美术欣赏课《奔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对马的身体、神态等特征展开细致观察,并且把握作品主题。欣赏徐悲鸿的著名作品《奔马》,教学目的在于:一方面鼓励幼儿与艺术作品形成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解读作品,提升评判能力,理解主题与意蕴;另外一方面借助音乐手段,引导幼儿用笔墨表现马的激昂情绪,提升幼儿对中国画的热爱情感。幼儿通过学习活动,能深刻感受画作中万马奔腾的气势。课堂上,教师播放音乐《赛马》,并且提出问题:“你们听,马在干什么呀?”师生间形成对话,引导幼儿回忆马的形象、动作。
以上教学中,教师正是因为注重幼儿的视听感受,利用多媒体视频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视觉与听觉等多种感觉,为欣赏《奔马》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二、引导联想——促进思维变通
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想”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联想是通过想象活动形成的心理过程。根据相关资料,联想可以分为:同类与异类、拟人、仿生、生活等种类。美术是一门想象力十分丰富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启发等途径激发幼儿学会运用思维联想的方式,提升幼儿的美术创造力,对幼儿的学习大有益处。
吉田胜的作品总是善于运用大胆的色调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形成刺激效应,运用简单的线条,构成一幅幅画作。用色块勾画线条,能够将事物的特征更为简洁地展现出来。
在“和吉田胜一起走在街道上”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思维联想,走进吉田胜的画里,仿佛和吉田胜一起走在街道上,观察街道上的色彩。另外在幼儿欣赏作品时,笔者引导他们在把握事物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了很多具有想象力的作品。如汽车在彩色的马路上奔驰,世界色彩斑斓;和吉田胜一起走到果园前面,有一座漂亮的小屋,橘色的屋子圆圆的,屋顶是尖尖的,果园里种着奇奇怪怪的果树,树上缀满黑色果子;和吉田胜走在街道上,突然,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想到房子里去避雨,可是“禁止通行”的警示牌立在眼前,我们不能进到屋子里去,变成了落汤鸡……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出,引导幼儿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展开联想,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思维的变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故事辅助——优化美术观察
幼儿喜欢想象,乐于听故事,这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在聆听与阅读时,他们仔细观察绘本内容,认真聆听故事内容,产生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将创意在美术作品中尽情释放。
在教学美术欣赏活动课《脚的特别作业》时,教师给幼儿们讲述了一个《小脚丫》的故事:夜晚睡觉的时候,小脚丫子变得活跃起来,展开了一次奇妙的旅行,他们非常快乐,旅行结束后,小脚丫乖乖进入梦乡。这次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物体变形带来的趣味。整齐排列的脚趾是故事的原形,将其赋予生命力,运用联想法,它们会有哪些奇遇?幼儿跟随教师的引导,观察小脚丫的变化情况:有的小脚丫变成十座房子(房子高低不平,挨在一起),有的小脚丫变成十座小岛屿(小岛屿挨在一起,还有沙滩与动物),还有的小脚丫变成石拱桥,还有十个大小不一样的桥洞……读完故事之后,幼儿展开想象,在绘画过程中融入创造力,完成作品创作。
综上所述,在大班幼儿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幼儿视角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使他们的创造力得以发挥,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