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咏梅
2017年12月14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发布了《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河南共有28所高校上榜,在2012-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中位居第14名,成绩不错。
成绩的背后,是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时代大背景,也凝聚着众多高校师生的智慧和付出。但目前是否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学生对待创新创业的态度如何?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如何?今后如何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带着诸多疑问,笔者对上榜的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的相关教师、工作人员进行了电话访谈,对物流管理、网络营销、跨境电商、药学、制药技术5个专业的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79份。
一、数据统计
(一)學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态度
据调查,有58%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有较大的兴趣;在创业态度上,49%的学生有创业的想法,30%的学生处于迷茫中,21%的学生明确表示无创业打算;在创业认识上,61%的学生认为创业能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39%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了赚钱;有59%的学生积极支持创业,并认为其对社会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有27%的学生认为创业风险大,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应该加强指导;65%的学生表示愿意边学习、边创业;即使首次创业失败,89%的学生依然愿意总结经验教训,等待时机再次创业;67%的学生认为创业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是缺乏经验和社会资源,56%的学生认为主要困难是资金短缺,还有44%的学生不知道从哪入手,找不到创业方向;56%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1%的学生表示参加过但没获奖,甚至还有15%的学生不知道有此类比赛。
(二)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评价
有56%的学生反映目前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合堂集中讲授理论课,无实际操作,只有22%的学生接受的是小班教学,有实际操作;58%的学生认为上课效果一般;4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创新创业政策的了解来自课堂,36%的学生认为来自媒体。
(三)学校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
54%的学生认为本校的创新创业氛围一般,14%的人表示感觉不到有这种氛围,只有17%的人感觉氛围浓厚;36%的学生知道本校有创业服务平台,但也有2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有这个平台。
二、数据分析
2010 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揭开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序幕。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引导劳动者改变就业观念,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万众创新”。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明确指出必须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主动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带动就业。我国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每年都发布相关文件,各地相关部门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不断出台相关分解政策和实施措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进行细化。在这种环境下,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此次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均为“90后”,他们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受政策环境的影响,普遍对创新创业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热情。大部分学生渴望创业,愿意边学习边创业,即使失败,也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次随机抽取的调查数据凸显了青年大学生愿意尝试、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积极心态,这是创新创业工作得以大力推进的重要因素。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创业动机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急功近利,创业失败后容易心理失衡,缺乏持久发展的韧性,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引导。另外,参加过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的学生能深度参与其中,感受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但他们只占少数,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听过这门课的“浅水区”,创新创业的潜能没有得到深度挖掘。
学生对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了解,以及对相关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课堂,课堂发挥着传达政策、传授理论、引导实践的作用。所以,创新创业课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创新教育乏善可陈,缺乏相应的创新形式和内容,大部分课堂还是大合堂集中讲授理论课,缺少实际操作,导致过半学生感觉教学效果一般,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的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另外,在访谈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学校创新创业课教师资源紧缺,现有的创新创业课教师有相当部分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调配过来的,其自身未必有创新思维,且鲜有创业经历,由于缺乏创业实战经验,对学生的指导能力也很有限。创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经济学、管理学、创业学等相关理论,还要具有创业实践能力。而现实中,具备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双重”能力的骨干教师较少,这是制约创新创业课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
在校园创新创业软环境方面,在校生没有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创新创业气息,甚至有学生对自己学校有无相关平台都不知道,这说明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大赛还基本处于创业“点子”的比拼阶段,实际上缺乏将这些好的点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践和相关条件。所以高校在创新创业平台搭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
三、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创新和创业的关系
创业是抓手,创新是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强调“创新”一词,指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是战略支撑,同时也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创业”,但缺有“创新”点的创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新思维,更要有新境界,唯有如此才能跳出急功近利的小格局,拥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教师要有新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战;学校要有不同于传统学科的、突出创新创业课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教师评价体系、学生考核办法等。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共同创新,才能真正做到创业有“创新”。
(二)拓展思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主要通过课堂获取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课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不尽相同,只有高质量、专业化、综合性、有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才能使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取得好的效果。创新创业课程高度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实战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创业、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方式,让教师深入了解相关行业背景和企业运作方式,扩大其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提升教师执教和指导水平,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创业的开放性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的难度,培养专职教师队伍是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可以积极寻求外援,“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业界合作,聘请成功创业人士、企业家、公司管理人员、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给学生授课。他们有丰富的行业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由他们组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必定会大有裨益。同时,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创业者、创业人士、企业家、成功校友等,来校举办专题讲座;可以利用职业教育集团、行业协会等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可以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长期聘请创业人士补充到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去,构建专兼职结合、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多元化教师队伍。
(三)学校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8月,在中央财经领導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的实质在人才驱动。学校要在吸引好、使用好、培养好人才上下功夫,加快形成一支敢于承担风险、富有创新精神、有较大规模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学校既要不断探索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要结合本校特点,把目前已相对成熟的创新创业人才模式拿来为己所用,比如上海财经大学的课程结业证书模式、华东大学团委活动培养模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孵化模式、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的学位班培养模式等。
(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首先,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优化团队组成,吸纳经济、法律、金融、风投等专业的教授和有创业实战经验的人才,对创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帮学生找到创业的“创新”切入点,并做好前期指导和评估工作,为他们提供经验支持和相应社会资源,扶他们“上马”。其次,要建立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专门场地、设备,让创业“点子”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可能。再次,要拓展渠道,广泛融资,争取让企业提供多元资金支持,协调政府、学校、企业等有关部门对创业基地和项目投入资金,引进多样化的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最后,学校要和金融部门协调,为学生设立创业专项基金、小额贷款项目等。
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利用原始创新力量引领发展的有效途径,虽然目前还问题重重,但战鼓已擂,号角已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愈加成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责编 宋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