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化阅读指导策略

2018-11-09 10:23章素娟
江西教育C 2018年8期
关键词:激励性刘老师个性化

章素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仅运用自己习惯和喜好的阅读方法,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注重引领和点拨,帮助学生丰富和建构个性化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一、以疑促读

“疑是知之始”,阅读也是如此。阅读兴趣是如何被激发的呢?通常或是别人的介绍,或是迷上了书名,继而产生疑问:“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并迫不及待地走入文本。阅读,实质就是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疑”,既是诱因,可以刺激学生积极的思维,更是动力,可以激发学生运用个性化的方法主动阅读。因此,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生疑、质疑、解疑,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方法。

(一)在课前生疑

不少学生的预习是读通课文、画出生词、生字组词、标注序号,比较机械。其实预习是集观察、想象、思考于一体的环节,生疑应是预习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教师要提出要求——做到“看、查、问”:看课文、看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查字典、工具书;在疑问处(词语、句子、文本内容)做上标记。

如在预习《菩萨兵》时,学生分别提出疑问:“为何藏民要跑?”“为何藏民称红军为‘菩萨兵?”这样带疑而读,更能促进其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二)在课中质疑

课堂教学就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阅读中,质疑、释疑,循环往复,教师要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由浅入深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生发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去解决。

在教学《爱如茉莉》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茉莉平淡无奇,为何家中不养其他花儿?妈妈还要经常修剪?”“爸爸为何不信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为何爸爸一吃我买的饺子,就发现问题了?”带着疑问,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去品味、感悟和体验,获得了对文本意义的深度建构。

(三)在课后追疑

教学中,倘若就课文教课文,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被限制。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收获和感悟也不一样。因此,要让学生做到读后多思,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过课文后要学会追疑。

在学完《船长》后,教师追问:“你们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有学生提出:“哈尔威有机会逃离上岸,为何要与船一起沉入海底?”“是呀,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课后,学生讨论起来,得出“尊严、使命、对船的挚爱……比生命更重要”的结论。学生的课后追问让阅读活动延续并走向深刻,使知识内化、阅读更加个性化。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发问点,比如从课题题眼处、内容理解处、语言运用处、标点符号处发问,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正向发问,顺着课文的文脉深入理解;逆向发问,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学生有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过程,也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支点。

二、以思促读

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首先要拨动学生的情弦,让其乐于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情动而辞发”,要鼓励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让其感受阅读的快乐。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往往有多元化的感悟和收获,教师要鼓励学生打开思路,让思维流动跳跃起来。

第三,鼓励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思辩。阅读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没有思辩就没有真阅读,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多进行思辩性的阅读。

学生存在个体差别,他们的阅读能力不尽相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个性和生活环境不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需要因人而异,而且既要有浏览全文的指导,也要有对字词句理解的指导,而这一切,都要基于给学生留足时间阅读,这样,学生才会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他们走进文本,深入思辩,探寻文本的意义,交叉运用激发情感和阅读技巧传授的方法,才能让学生进入个性化的阅读状态。

三、以评促读

在學生阅读时,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学生只要发表阅读的感想,就夸道:“你真棒!”“回答得太精彩了,掌声响起来!”……激励性评价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但内容比较空洞,反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感想进行评价时,语言除了有激励性外,还要具有针对性:既要肯定其观点中独特、合理的地方,又要指出有偏差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达到最佳效果。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理想的风筝》时,学生在读了“笑谈残腿”后,教师问:“你读出了怎样的刘老师?”学生迫不及地举手:“我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教师似乎吝啬表扬之语:“残腿,从刘老师的口中道来,变成了女娲造人时遗留下的污点,的确幽默,但如果用登山来打比方的话,你的理解才到了半山腰。30年过去了,但苏叔阳依然记得,记得的难道仅仅是幽默吗?”

教师既充分肯定了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又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引导学生读出“幽默”背后的意蕴。那位学生思索片刻,转而说出答案:“我还读出了刘老师的乐观。对于残疾,一般人是避而不谈,而刘老师却是笑谈,这份乐观是作者多少年也不会忘记的。”

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在阅读时,对文本的要义往往或把握不准,或遗漏重要信息,或忽略上下文的联系……而这恰好是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的契机。教师给学生一根“拐杖”,会让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体验到个性化阅读的快乐。

猜你喜欢
激励性刘老师个性化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小学习作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策略
刘老师想开小车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幽默的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