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聪
摘要: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广播媒体融合之路步伐加快。文章通过对中央、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等广播媒体在渠道、平台、内容方面的融合现状分析,指出“发力”自建多元平台是根本,“借力”寻求合作平台是辅助,资源共享、深耕内容是融媒传播力、竞争力、影响力的保证,揭示了互联网思维在全媒体内容深耕中的价值与意义,探讨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媒体融合 广播 平台 内容 现状
随着4G网络技术的推广普及,移动互联网客户端成为人们接收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截至2016年12月,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上涨5个百分点。每周上网时间达26.4小时,日均约3.7小时,移动互联网平台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中,听网络广播和在线广播的听众占比已经超过20%,较2015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①《2017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当前音频移动端用户1400万,每日使用1.2亿次,日均累积使用4.3亿次,网络视听产业用户规模和使用率较2016年进一步提升。对以车载群体为主的广播而言,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视听网站可谓来势凶猛,蜻蜓FM(成立于2011年9月)、喜马拉雅FM(成立于2012年8月)、考拉FM(成立于2013年6月)等音频APP经过短短几年发展,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群体,形成了庞大的用户社群。传统广播媒体面对听众收听渠道的变化和听众流失现象,迫切需要寻找媒体融合路径,搭上移动互联网快车,顺势而上。传统广播人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积极实践融合之路,“看得见的广播”“中央厨房”“广播+”“UGC”等概念和创新举措不时出现。
建立多渠道多元发布平台
技术发展改变广播接收方式和渠道。广播节目从最初的无线电波发射到FM调频广播,再到如今的网络广播,收听渠道渐趋多元化,受众可以从FM调频、PC、移动客户端、智能电器、车联网等平台在线接收或点播、定制个性化节目。融媒时代,广播频率不再是单一的内容生产商,而要面对不同渠道和终端平台,按照不同要求编排内容,多形式多屏分发。同时,广播频率不仅是内容发布商,更是平台运营商。
一、自建互联网云平台。2015年1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媒体融合之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和中国科学院签署建设“中国广播云平台”,面向全国广播电台、行业机构、个体用户开放资源共享与定制化服务。项目依托中央台、地方台等广播系统的内容资源,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智能检索等先进技术,一期以建设互联互通平台为基础,实现台与台之间的互联,通过全媒体采编系统,壮大内容生产的核心优势,再造广播行业新闻采编新流程,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与使用。同时,以“中国广播Radio.cn”为基础,构建中国移动互联网(车载)网络广播平台,抢占并做强移动互联网音频播出阵地。
二、自建移动客户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通过手机移动客户端收听音频节目。为此,全国很多广播媒体委托或组建技术团队,推出APP移动客户端平台,如浙江广电集团的“蓝天云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听听FM”,南京文广集团的“在南京”,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的“阿基米德APP”等。其中“听听FM”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2014年打造上线的移动网络广播平台,移动音频分享平台,主要通过音频PC和手机客户端向听众提供电台直播、节目点播等网络广播服务。平台囊括国内外3000多家电台直播流,内容涵盖新闻、资讯、音乐、体育、脱口秀、相声小品、戏曲曲艺、财经商业等近30种类,聚合了国内上万名优秀主持人。
三、借力新媒体平台。广播人对新媒体技术一直以来触感敏锐,如人人网、微信、微博一出现便为其所用。广播人借力网络社交平台,建立用户社群。也有部分广播频率直接在荔枝FM、蜻蜓FM等音频网络平台推送节目,试水以完成原始圈粉。
在这次新媒体变革实践中,起步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播人意识到,只有密切关注传播技术发展,让技术服务于内容,才能在当前新媒体迭出、各家竞相争霸的融媒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渠道、平台的融合上,传统广播靠着“发力”和“借力”,通过内容资源与云平台、移动客户端、车联网、智能电器等终端平台共享共融,相融相生,实现多渠道多元平台发布,逐渐形成“广播+”“互联网+FM”的融媒模式。
建立“中央厨房”模式,优化资源,共享资源
传统广播经过频率专业化发展后,出现了音乐、交通、经济、文化、女性等特色频率,但也进入了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格局,集团内部各频率间资源壁垒明显,力量分散。“共享共赢”是互联网思维的一大特点,传统广播如何集群体力量、全媒体之势,共享共赢?“中央厨房”概念应运而生。
所谓全媒体“中央厨房”是指将记者采集的素材纳入全媒体数据库,进行二次加工和编辑,使之成为新闻半成品,再由各平台根据其传播特性进行再次深加工,最后的终端产品通过不同渠道多次发送的内容生产机制和数字化传播模式。②中央厨房的运作流程大致可概括为:“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上海东方广播中心实践“中央厨房”模式,于2015年成立上海广播全媒体制作中心,研发全媒体采集与分发系统,实现广播节目“多信源采集、多媒体编辑、多平台分发”。记者前方采集各类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素材,通过PC或智能手机端传回到全媒体制作中心,由指挥中心统一调配全媒体编辑团队,进行编辑、修改,制作成适合广播、PC、APP、社交媒体等不同端口、平台发布的不同的信息产品。通过生产流程再造,提升上海广播的新闻策划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及多平台分发能力。③
2017年3月,天津广播更是大胆创新,与中央驻津媒体、《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广播电视台、北方网等主流媒体优质资源融合,启用了“津云”中央厨房,打造适合全媒体融合的新闻生产机制和指挥调控体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厨房”分为核心指挥区、采编聯动区、技术支持区、用户互动区、直播报道区和自由办公区六大功能板块,高效率运作,资源共享,多平台分发。“津云”中央厨房打破原有的行业边界,可谓当前国内全媒体融合的一次创举。
深化互联网思维,深耕内容
几年前,传统广播在新媒体来势汹汹之时,为何苦苦寻找不到应对路径,归根到底,技术到位了,但互联网理念、互联网思维未到位,导致内容建设止步不前。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特点是用户至上、互动、创新,传统广播中的“受众”在融媒中转型为“用户”。与“受众”相比,“用户”在媒介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参与者、生产者、传播者。广播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挥互联网思维特点优势,生产出形态多元、手段多样、内容实用的优质节目,产生良好的用户社群效应才是王道。
一、以交互促用户黏性。“广播+”“互联网+FM”融合实践中,广播人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与用户建立线上互动,更在线下组织各种活动,运营用户社群,深耕与用户的关系,增强用户黏性。浙江台城市之声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独家开发了节目实时评价系统,用户在收听节目时可以根据自己喜欢与否“点赞”“打赏”或者“打脸”,这种可以实时评论主持人的点赞系统,提升了用户的互动体验。浙江台交通之声早高峰段开设了“今日头条就是你”板块,用户化身内容生产者,用微信语音在节目里分享自己所见,提升了用户的参与体验。
二、以数据分析精准用户需求。用户在收听时留下的收听时间、地点、点播内容、进入和离开的时间等以数据的形式留在后台,经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需求跃然纸上,从而最大限度分析用户,读懂用户需求,从而生产出用户喜欢的内容。浙江台城市之声创作团队可以通过后台提供的数据清晰看到不同时段节目用户的反馈,这既体现出了融媒节目的交互性特点,实时获知用户反馈,更将用户的喜好、需求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凸显了互联网用户思维。由用户驱动生成节目,结合大数据分析,为用户定制个性化服务成为趋势。
三、以创新促优质内容。传统媒体靠广告收入,融媒靠用户产生的用户社群经济、粉丝经济。那么,在互联网海量节目中,怎样吸引用户并使其具有较好的黏性?在互联网海量产品中,内容仍然为王。面对用户需求,媒体要传播什么?除了有传播价值外,有趣、创新、个性显得尤为重要。创新使形式多样、新颖,创新使叙事有趣、有料,创新使用户体验新鲜、意外。广播媒体应该不做“网络搬运工”,运用创新创意,赋予节目个性。另外,节目由单一的声音传播向多元转变,声音、视频、图片、文字等灵活运用,调动视听觉感官刺激,使用户全方位获取信息,突出用户互动体验。2015年12月,杭州交通频率推出主打汽车消费维权功能的交通广播专业APP——开吧,打破了原有微信的互动局限,通过视频直播、节目公益打赏金、视频实时路况等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互动体验。目前开吧日均互动量8余万条,点赞2467万。
广播融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媒体融合如火如荼进行,但细观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要重视。
一、主持人单打独斗,缺乏团队支撑。以工作室或创作团队存在的节目组寥寥无几,大量节目都是一两名主持人作战,既要线上直播节目,还要线下维护运营用户社群,过度透支精力,节目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过度依赖用户驱动,优质节目少。用户生成节目,本意是关注用户热点、用户体验,增加节目交互性,但由于节目时间长,主持人驾驭力、传播力、引导力欠缺,导致大量节目“水分”多,优质节目难以产出。而优质节目是未来融媒竞争的王牌,品牌影响力的根基。
三、平台功能有待研发完善。平台功能研发最终服务用户。当前,各大融媒平台社区模式与频率模式并举,点播与直播并存,特色不鲜明,迅速抓眼球的窗口不多。大数据利用有限,如根据用户点播次数做头条推送、用户定制节目单等注重用户体验的功能有待研发使用。
未来,车联网、智能家居或将登台唱戏,“无中生有,生生不息”即意味着在媒体融合中依托信息技术发展不断创新模式和路径,媒体融合是一个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过程。广播人秉承互联网思维,兼容并蓄,深耕内容,融合必将让广播更具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公信力。(本文系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优秀中青年教师进企服务项目成果)(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注释:
①梁毓琳:《2016年全国广播收听市场概况(下)——“广播+”模式逐步走俏,移动互联终端收听在逐步增长》,http://www.sohu.com。
②刘晓立:《浅析全媒体“中央厨房”的利弊》,http://www.xzbu.com。
③曹玲娟:《东方广播中心启动“广播全媒体制作中心”》,http://www.chinaxwcb.com。
参考文献:
1.姚海凤:《中国移动音频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易观智库》,2015(11)。
2.庞井君:《视听新媒体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版。
3.董传亮,金 俊,薛 可:《融合,广播的使命》,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年10月版。
4.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版。
5.黄 学:《2016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場年鉴》,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版。
6.彭 兰:《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