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刘重良
摘要:近年来,广播电视业面临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主动调整、积极变革是当下的应有之义。宜春广播电视台面对新形势,主动求变,其中频道专业化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进行内容设置创新、自办栏目创新、大型活动创新、管理模式创新造就了新的媒体形象。
关键词:法治频道 专业化 创新
法治类栏目一直是深受观众喜欢的节目类型之一,中央台有社会与法频道,一些省级台也开办了法治类频道。但到地市台和县级台,一般都是开办法治类栏目。宜春广播电视台原来一直实行中心制的管理体制,为了更好地打造专业频道,2018年开始实行频道制管理,但在开办哪一类专业频道方面,颇费了一番心思。经过充分研讨,最终决定在新闻综合频道之外,首先开办法治频道。决策虽然做出,但实施的工作千头万绪,问题也接踵而来。如何办出特色,如何实现专业化,如何进行管理……以下是该频道一些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探索。
频道内容设置上创新
一、法治类栏目替代电视剧。地市台不同于中央台、省级台,人员少、财力薄、覆盖面小,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效果的最大化,在经过大量的学习、考察、调研之后,宜春广播电视台决定从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方面入手进行革新。为了体现法治频道的专业化和特色化,法治频道不引进电视剧,全部由法治、道德、情感、评论、普法剧等栏目组成,最后与长沙中广天择传媒和其他公司进行合作,引进了五档栏目。栏目既有全国重大事件的深度调查,也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还有说新闻、听故事,特别是普法栏目剧,一个个法理故事,引人入胜。在宜春广播电视台,几十年来电视频道一直都有电视剧,这一打破常规的做法,马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观众的关注度大大提高。频道在对外宣传时,没有电视剧反而也成为一个宣传点。
二、本土文艺节目点睛。外来节目虽然精彩,但本土的文艺节目同样受青睐。宜春是个文化大市,从古至今各类文艺精品层出不穷,高安采茶戏更是名声在外,近年来以厚重的文化为基础的电影、电视剧也不少。历年来,宜春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南田印象》《村民小组长》《木乡长》《孙成打酒》等。其中不乏法治、调解、反腐倡廉题材的作品,另外宜春广播电视台还办有《宜春故事》栏目,其中不乏法治类题材。宜春广播电视台在法治频道中,设立本地剧场,把这些本土剧搬上屏幕,在固定的时段,收看本土剧,熟悉的乡音、熟悉的场景、熟悉的面孔,受到不少观众的喜爱。
法治类自办栏目创新
既然是专业的法治频道,就必须处处体现专业特色,本土化加专业化是宜春广播电视台对法治频道的要求。在自办栏目设置上,宜春广播电视台既要求节目形式多样,又根据地市台的实际量体裁衣不贪大求洋。目前开办了以新闻为主的栏目《法治播报》,专题性栏目《法治视界》,还有讲述性栏目《法律讲坛》,以及与交警合作的交通法治类栏目《月都红绿灯》。在内容选择上,宜春广播电视台自办栏目秉承大法治理念,不仅把镜头和话筒对准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还把所有涉法部门和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列为报道的目标,在报道形式和角度上,则巧作安排,处处体现法治频道的特点,也让观众在看节目时学到法律知识,进一步普及法治文化、法治理念。
一、做活法治新闻。《法治播报》是宜春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重点打造的新闻性板块式栏目,主要聚焦全市政法工作进展情况和成效,聚焦百姓關心关注的政法类热点和焦点,普及和解读法律法规知识,分为《视点》《天天“3·15”》《执法一线》《我要找律师》《帮帮团》等板块。与有些台的政法栏目仅定位为民生栏目不同,《法治播报》更强调服务,特别是为观众提供法律方面的服务,同时以事例来说法。地市台新闻选题有限,如何使该栏目在和其他栏目进行同题报道时出现新亮点?频道要求记者时时牢记法治思维,在报道中找到法治角度,或者以链接的方式,请律师解释相关法律知识。同时,严肃的《法治播报》栏目也充满着浓浓温情,《帮帮团》《我要找律师》等栏目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贴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把很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了社会和谐。做活法治新闻还体现在真实记录,把观众带入新闻现场。例如《一线》栏目,就是报道记录警察、消防员、调解员、120工作人员等在一线工作和处理各种事件的真实再现。《月都红绿灯》栏目里面反响最好的一个子栏目就是《警官巡路》,记者全程记录交警在路上执法全过程以及期间发生的各种故事,交通法律就通过这种鲜活的方式使观众入耳、入脑、入心。
二、做深法治专题。有些选题在《法治播报》中播出后,观众希望更深入挖掘报道,有些选题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不宜在新闻栏目中报道,有些选题本身只能做专题报道。因此,专题性栏目完全有必要设置并且要做深做透,《法治视界》就是宜春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一档深受观众喜欢的专题栏目,主要是深入报道典型案例、社会热点事件和实录庭审现场,以案说法,目前设置《行政执法在行动》《平安创建》《警方在线》《法庭内外》《检察风采》《案·情》《调解现场》等子栏目。在做这类节目时要求编导巧设悬念,采取多种手法,请律师点评等方式来表现。
三、做精法律讲坛。讲述性节目这几年比较火,把课堂搬上荧屏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地市台可不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宜春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决定进行尝试。《法律讲坛》是一档普法类栏目,邀请法官、检察官、知名律师、法学教授讲述故事,从司法者角度以案释法来剖析诠释各类案件及背后的法律法规。开办栏目前首先进行了调研,全市律师就有几百名,还有法官、检察官、高校教师,前来做法律讲座的人员应当可以保证。另外,这种栏目投入成本相对较小,符合地市台的实际。由于讲述者都是本地律师、法官、检察官,选取的案例大多发生在本地,具有贴近性。果然节目一推出就深受观众欢迎,取得非常好的传播效果,成为普及法律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
开展大型活动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要想占据前沿,除了办精办好节目外,开展各类活动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说,活动是提高影响的最佳推进剂。针对频道特点,宜春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推出了“公众安全感调查”专题活动、“全市年度十大法治事件”评选活动、“我最喜欢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等大型活动。活动伊始,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大规模宣传推广,特别是投票环节更是吸引众多观众参与,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在谈论活动的话题。在颁奖环节,由于加入了电视录播、新媒体直播、观众互动,关注度、美誉度空前提升。另外,平时还会开展法治类微电影评选展播、律师辩论赛等活动,在策划活动时,宜春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都会紧扣法治和民生这条主线。例如宜春市首届律师电视辩论赛,法治频道进行了全程录播。由于辩论双方的选题大多选材于日常生活中,观众反响强烈,不少人在APP、微信上留言说,辩论精彩,从中学到了很多法理知识。
管理模式上创新
一、人员融合,实行目标考核。为充分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以质为主的分配机制,宜春广播电视台充分把权力下放,在法治频道实行目标考核。年初定目标、定任务、定经费,总费用打包,台里不管具体分配,人员管理和使用也放到频道。根据这个原则,频道对每个人都拿出一部分工资进行考核。这种打破大锅饭的做法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变原来的要我做到我要做。同时为最大范围内发挥现有人员的作用,频道在人员上面全面进行融合,四个栏目的采编人员相对固定,但是可以承担其他栏目的采访任务,也就是说让吃不饱的可以到别的栏目去吃。这样就不存在苦乐不均的现象,碰到某个栏目搞活动的时候又有足够的力量进行调配。
二、内外融合,形成发展合力。这里的“内”是指在广播电视台系统内,主要是指市台和县(区)台,“外”主要指广播电视台外单位部门。在新媒体时代,对新闻报道的“新”和“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宜春广播电视台单靠本单位的记者是无法把触角延伸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法治频道这样延伸触角:一是和县市区台结成联盟;二是组建通讯员队伍,聘请各单位的宣传骨干作为法治频道的通讯员,充分利用他们在工作中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例如手机、执法记录仪器拍摄的画面;三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报料,例如《月都红绿灯》栏目就组建了一个不文明交通行为曝光群,目前已有300多名热心观众参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文明交通行为,通过发照片、发视频的形式给栏目,具有代表性的就选择在栏目中播出。
三、传播融合,大屏小屏共享。虽说内容仍然关键,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了解信息的习惯已经更多的转向手机。除了在电视上播出外,宜春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所有自办节目第一时间都上载到网站、APP和微信。为了适应新媒体传播短新快的特点,宜春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每天都把整集新闻分单条上传,其中还特别精选几条稿子着重推出。与此同时,记者也要求向全媒体记者转型,适应新的传播方式。
(作者单位:宜春广播电视台)栏目责编:陈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