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018-11-09 10:27温建峰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计算机

温建峰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互联网 + ”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促进微时代的兴起,微博、微信、微生活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部分,微课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 ;微课;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7B-0045-02

一、“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

(一)需进一步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已经使用了多年,严重滞后于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没有充分体现出知识的前沿性和技能的实用性。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仍然采用的是windows XP系统下的office2003软件,大多数学生参加的是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等级考试,而现在升入高校后要求学生再重新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B(二级或三级)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機一级B考试采用的是Windows7+office2010平台,没有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关键能力的提高。再者,微软公司早已不再对XP系统进行升级更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师资人数不足,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理论良莠不齐,尤其是专业技能相差较大。其次,科任老师除了忙于超负荷的教学任务,一般还要负责学校这样那样的兼职工作。没有时间也没有过多的精力投身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最后,一般中职学校现有的教学实训设施不能满足“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需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对于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通过率。而计算机专业课《计算机原理》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计算机网络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PhotoShop图形处理》《网页制作》等则通过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计算来评定,这种简单的、单一的量化考核评价方法过度重视卷面考试成绩,不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操作技能,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二、“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得到充分的应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在“互联网 + ”背景下,微信、微博、微课、云平台等微服务成为教学和服务的主流,同时也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互联网 + ”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要求毕业生必须拥有更高的计算机能力才能满足社会高标准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中职计算机专业对学生在技能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三、微课的内涵与特点

(一)微课的内涵

借助于视频、动画、音频等信息技术手段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

(二)微课的特点

教学时间短,一般只有5~10分钟;教学内容少,一般为一个重点或难点;资源容量少;情景化,教师对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精心设计、创作;主题突出、内容形象具体;概括来讲可以用短小精悍来形容。

四、微课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

微课一般为5~10分钟的教学视频,它反映的是某个知识点的一部分或一个单一的操作技能,时间短,任务单一,符合中职学生好动、持续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的特征。

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克服个体间的相互影响,使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化,充分体现自身价值。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方便灵活。

因材施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所需要的微课,也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下载相关资源,或通过相关平台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解决疑难问题等。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怕直面老师的情形,而微课正好回避了这个问题,学生不需要与老师见面就可学到知识与技能,自由度较大。

五、“互联网+”背景下微课设计的原则

“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就是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多方资源平台,在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前提下开发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微”课程。具体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自古以来,教育教学的主体始终是学生,不管以何种形式开展的教育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微课的设计制作也不例外。微课以视频为载体,是一种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微课的出现是教育资源建设之重心由助教向助学转变的重要契机。” 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制作出多种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微课,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教师在设计制作前都要明确:第一,制作的微课使用对象是谁?第二,微课的主要使用情况怎么样?学生看不看、看多久,在哪看,效果怎么样……教师无法直接监控,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所以,微课设计的第一原则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否则就可能导致建设——闲置——浪费——再建设的恶性循环。

(二)实用原则

引入微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形象地讲述有关重难点,把语言无法描述清楚或难以理解的知识与技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最终目的还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设计制作时必须紧扣大纲,把抽象难以理解内容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成学生易接受的、接地气的资源。同时,还要注重一个微课一个主题,切忌多个主题于一身,那样就杂而乱。

(三)有趣原则

为什么要引入微课?在设计制作微课前,教师必须搞清楚这个问题,否则,在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意义不大。之所以引入微课,是因为我们中职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普遍存在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共性问题,如果我们还是按部就班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话,学生对所授知识与技能根本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效果可想而知。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制作微课时充分考虑生动有趣,把相关知识技能融入动画、视频、音频等教学片段中,让学生感到新颖,让他们体验到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知识与技能,摆脱以前“背、记、写、默、算”的形式,感受学习再也不单调、乏味,从而体会微课学习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短小精悍的微课使他们爱上学习。

六、“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课前预习阶段

科任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提前把将要授课的内容制作成微课,加之相应的课件、学案、导学单、复习巩固习题等资源,上传到蓝墨云班课、班级微信群、班级QQ群等平台,并提醒学生及家长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新知识前已经对相关知识与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倘若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有一知半解或不理解的还可以相互交流、帮助。另一方面,也方便讓家长及时知道学生所学内容,甚至可以借助资源和学生一起预习,学生有了家长的督促与陪伴,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二)新课导入阶段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将以视频、动画、音频等多种媒体元素制作的微课导入新课,以更加形象、生动、逼真的情景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传输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时,以Flash动画制作两个卡通人物通过QQ语音通话的过程来展示数据传输和转换,学生通过观看动画,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课堂教学阶段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事先将课堂教学的复杂、抽象难以理解重难点制作成微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教师的讲解与微课学习,逐一攻破难题,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接收能力来调整微课播放的进度,重复、暂停或继续播放,边学、边思、边做。遇到困难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还可以把问题上传到资源平台,让同学、老师共同探究\共同进步。例如,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中制作找回QQ密码的微课来呈现穷举法的精髓,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卡通人物动画和配音解释,以借助平时熟悉的QQ使用中常用的密码找回为题材,把抽象难以理解的穷举法变得通俗易懂,而且使自己易于掌握、乐于学习,从而事半功倍。

(四)课后延伸阶段

将微课引入课后拓展延伸阶段,可以方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复习、理解吸收,形成对知识与技能的正迁移。课后,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施情况及时反思,针对共性问题制作微课以便使学生课后查漏补缺,及时彻底弄懂弄通,举一反三,不留“后遗症”;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制作带有一定难度的微课,让这些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摘得着,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例如,我们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FOR循环后,教师制作微课让对双重循环语句掌握较好的一部分学生适当拓展多重循环,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对课堂教学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五)大赛训练阶段

各种各类的大赛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等院校的重视,作为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我们可以在各赛项集训阶段将复杂、琐碎、难懂的知识和技能点制作成微课,有针对性地给选手进行辅导和训练。这样有利于选手掌握操作要点,还可以让选手有选择地进行自我强化,从而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杨满福,桑新民.对 MOOCS 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