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惠玲 影妍
“上火”是人们熟知的中医术语。有人自觉有症状,就忙不迭地找清热药或凉茶服用。其实,上火也有五脏六腑之分,症状表现各不相同。有了上火症状,用一些茶饮方有对症去火之效。
当心脏有火时,常见症状有心烦气躁、失眠,口舌生疮或溃疡,面赤口渴,出汗多,小便短赤等。其有虚实之分,实火是火邪太盛,阴液不能制火而上窜;虚火则并非真的上火,而是阴津相对不足,致使水火失去平衡,虚阳上浮。
心火实证的患者可喝竹叶灯心草代茶,具体为:取新鲜竹叶20~30克、灯心草5~10克,每天煎水代茶饮用。方中,竹叶为主药,能清心火、除烦热、止口渴,既有清热生津之功, 又有甘淡利尿之效;灯心草为辅药,能清心降火、利热通淋、除烦止渴。二药合煎为茶,味甘而淡,容易入口。
此方可代茶频频饮用,既解口渴又增加小便量,使心火随小便解去。连续饮用3天,观察效果,如好转,可停止饮用。
当饮食不节,吃多肥甘油腻的食物,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或感受湿邪,可致脾胃受湿热所困。脾胃湿热的常见症状有身重困倦、恶心反酸、渴不欲饮、不思饮食、脘满腹胀、口干口苦或口气臭秽等。
要清脾胃这把“火”,还要行气化湿、理中化痰。推荐喝橘皮竹茹茶:取竹茹15克、橘皮12克,放进纱布袋中,加水煎沸后再煮5分钟左右,放凉后代茶饮。橘皮气味芳香,能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竹茹能清热化痰、除烦止呕、降胃气、止呃逆。两药合用,主要用来治疗痰热内蕴、湿浊困脾。
橘皮竹茹茶可说是温胆汤的简化版,简单易行,效果良好。但生效后应停服,若饮用时间过长,可能因寒凉过度而损伤脾胃。
肺开窍于鼻,燥邪最容易通过皮毛、口鼻而犯肺。当肺火旺盛时,会出现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咽喉肿痛,鼻燥甚至流鼻血,以及皮肤皲裂、五心烦热、大便干结、烦渴多饮、舌红苔黄等症状。
當肺有燥火时,除了宣肺下火,还要生津养阴。在此,介绍一个清肺火的小方子——芦根梨汁。其制作非常简单:取芦根30克、梨1个,把芦根放进锅内加水煮沸后再煮15分钟,梨削皮去核切成小块,放进料理机打汁,把煮好的芦根水倒进梨汁中即可。芦根轻清透窍,擅长清上焦肺火;雪梨能生津润燥、清热镇咳。
此方清热生津、润肺止咳、养阴除烦,宣肺利尿而不耗损气阴,且凉而不滞、润而不腻,非常适合热病烦渴、肺热咳嗽之人饮用。
肝经湿热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往往缠绵难愈。其内因多缘于患者喜欢吃肥甘厚腻、辛辣的食物,且爱喝酒等,外因则是有湿热或暑湿之邪。常见症状有胁肋部胀痛灼热、食欲不振、脘满腹胀、口苦反酸、恶心呕吐,甚至全身发黄。患者还会出现小便短赤或黄,大便黏滞或无法一泄而快,女性患者有白带量多、色黄有臭味,月经不调等症状。
肝经湿热的患者可自制佛手山楂饮:取佛手、生麦芽各15克,生山楂6克,冰糖2粒,共煎代茶饮。这是一款辛凉化湿的护肝饮,方中,佛手气味芳香,能疏肝理气、健脾醒胃、消积顺气、燥湿化痰,常用于胁痛胸闷、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喜怒无常等症状;生麦芽消积滞之力更胜炒麦芽,能健脾和胃、行气疏肝,常与佛手同用,增加解肝郁、导积滞和清湿热的效果;山楂消食化积、行气导滞;冰糖能中和佛手的苦味,收敛山楂的酸味。
此方甘甜清润,味道可口,是一款老少咸宜的清肝热特饮。
在人体五脏中,肾脏的位置最低。肾主水,调节水液代谢,还有藏精和纳气的作用。下焦湿热时,常使肾、膀胱、前列腺、胞宫等器官受累,出现浮肿、小便短赤、淋漓不畅、身重疲乏、心慌胸闷、口中有尿味、恶心呕吐、白带量多色黄、阴肿阴痒、口干不欲饮、舌黄苔白腻等症状。
肾湿热患者可自制清热利尿、祛湿消肿的茅根荷叶茶:取茅根20克、荷叶10克,煎水代茶饮用。茅根擅长引热下行,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凉血止血、利腰止痛,使下焦湿热从小便解出;荷叶是夏季常用的消暑佳品,气味清香升散,能清热解暑、利水通便、消脂除烦。茅根与荷叶合用,加强了清下焦湿热、利尿消肿的功效。茅根引热从小便解,荷叶则导湿浊油腻从大便下,两者搭配可谓相得益彰。
该方性偏寒,不宜长期饮用。饮用3~5天后,若浮肿消失、疲劳感缓解、小便色转正常,可停止饮用,以免伤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