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战史
——世界心理卫生运动开山之作

2018-11-09 09:37汪新亮
心理学通讯 2018年2期
关键词:比尔斯心理卫生教授

汪新亮

1 完成中译本的传奇经历

有这么一本译著,如果从1908年英文初版算起,到2000年中文译本出版,走过了整整92年的时间;如果从1934年原版书被一位中国人带回国着手翻译算起,到他的女儿最终使之成为中文译本,也穿越了两代人66年的光阴。关于翻译这本书的传奇经历,可以从该译著的最终审定者、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少将副院长胡斐佩教授说起。

1988年,我军恢复军衔制首次授衔,胡斐佩副院长荣膺少将军衔,成为当时全军5位女少将之一,名扬海内外。这位共和国的女将军原来是出生在大洋彼岸,她的父亲是我国早期著名心理学家、留美博士胡寄南教授。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年代被称为科学心理学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个高峰。一代学人以翻译、介绍西方心理学著作为己任,夙夜匪懈,洪流滚滚,群星闪耀。1934年秋,胡寄南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携妻子俞竹贞和4岁女儿胡斐佩回到了祖国,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担任教授。他带回一本心理学英文原版图书。

这本书的作者克利福德·比尔斯(以下简称比尔斯),曾经是一位精神病患者。该书以自传体的形式记录了他几次自杀未遂的经历、患精神疾病住院的遭遇、自身患心理障碍的体验,以及对心理卫生的实践与思考,被称为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山之作。由于比尔斯发起了一场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的全美群众运动,毕生致力于改进和革新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精神病者的照管,被公认为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创始人。

这样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心理学著作,应当尽早将其介绍给国人。胡寄南教授在繁重的教学之余,举一己之力,历时近3年,终于完成了此书的翻译。随后,将译稿交由心理学家、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教授去交涉出版。哪知抗日战争爆发,这本凝聚着一代学人心血的译稿,不知毁于战火,还是遗失于离乱,竟不翼而飞,连一片纸灰也不见了。

胡寄南教授与 女儿胡斐佩少将

战火燃遍大江南北。胡寄南教授带着全家颠沛流离,流亡于长沙、芷江、重庆、南平。举目望去祖国山河任由日寇践踏,重庆山城敌机频袭,哀鸿遍野,胡寄南教授义愤填膺,曾冲进教育长陈果夫办公室痛骂卖国贼,但结果是被迫离开中央政治学校。他一心报国,又转进暨南大学任教务长,为筹备东南联合大学而竭力。抗战胜利后,胡寄南教授回到了上海,回到了复旦大学。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父亲1922年考入复旦,相隔25年,女儿胡斐佩也走进了这所美丽的校园。父女校友,一脉相承。胡斐佩在同班同学、中共地下党员谢琏的介绍下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学生运动,迎接上海解放,随后,北上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时光进入了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出科学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又一个高峰。1985年,80岁的胡寄南教授由55岁的女儿胡斐佩陪同,访问了阔别51年美国。

这是一次典型的心理学之旅。著名美籍心理学家陈郁立博士及夫人在家中小草坪前欢迎胡寄南父女的到来。父女俩兴高采烈地参观了哈佛大学校园和哈佛燕京图书馆,并通过林同奇教授介绍,将刚在国内出版的《胡寄南心理学论文选》赠送给哈佛燕京图书馆。在波士顿大学动物心理实验室,当看到对于动物的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研究都由计算机控制时,胡寄南教授感概良多,说他当年在芝加哥大学动物心理实验室工作时的情形与现在完全不能相比。访美之旅中,胡寄南教授经英籍心理学家哈里森教授介绍,与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教授举行了历史性的会面。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胡寄南教授仍念念不忘51年前回国时的那个心愿,出国前就想重新翻译比尔斯的那部著作,但苦于找不到原文,此次出国终得遂愿复印而归,不顾80高龄,老笔密思,重译此书,历时4年终于第二次翻译完毕。译成后,交由出版社出版,哪知出版社编辑竟将此书译稿遗失。同年,胡寄南教授去世。一代学人心愿未了,竟先驾鹤西去,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新旧世纪转换之际,先父为翻译出版该书沥尽心血,业已离休的胡斐佩少将和她的弟弟上海交大胡天培教授继承遗志,组织力量,由我国当代著名神经精神病学专家陈学诗教授领衔,进行第三次翻译。译稿成,获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协助,于2000年1月得以正式出版发行。陈学诗教授在此书后记中写道:“我们向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的同行们推荐此书,同时希望非专业群众阅读此书,藉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心理疾病。所以,这是一本优秀读物,甚盼普及此书。” 拳拳之心,跃然纸上。举83高龄的陈学诗教授,在完成这部译稿之后的第6年也与世长辞。这也是我国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学的奠基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让我们记住这本译著的书名是:《一颗找回自我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

2 开山运动基本脉络

打开这一历史性的著作,寻求世界心理卫生的源头,就会发现其中贯穿着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作者比尔斯的精神病发作、治疗、痊愈的线索;另一条是世界心理卫生运动发生、发动、发展的线索。前者被作者称为自己与一支“心智失常部队”在大脑内部进行殊死战斗的“精神内战史”;后者被美国精神医学奠基人、精神生物学创始人阿道夫·迈耶博士称赞为“一个心理卫生社团”,以自己的能力、献身和明智,“结束那些不宜公诸于众的恶劣行为”,“成为我国本世纪最伟大的创举”的历程。

2.1 运动先知心路历程的32个要点

通过作者自述,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心理卫生运动开拓者勇于以自我为蓝本,对人类精神疾病的艰辛探知。该书第二部分的每小节原以阿拉伯数字标注。笔者不揣浅陋,试以摘录语句作为提示。语录有时集中体现写作思想。据此如能对读者速览起到索引性作用确为一利,如更能窥豹一斑,感知作者精神演进之节点倒也再好不过。(见表1)

《一颗找回自我的心》2000年中文版封面及2006年英文版封面

2.2 运动过程的14个关节点

该书第一部分前言和序言,特别是第三部分的4个附录:Ⅰ心理卫生运动(1908—1933年)及其奠基人;Ⅱ心理卫生运动——近期的发展;Ⅲ心理卫生运动(1948—1952年);Ⅳ美国心理卫生基金会。全景式地描绘了世界心理卫生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兹将运动的关节点摘录如表2,方便一览。

3 开山运动永放光芒

尽管精神病学早在心理卫生运动之前就诞生了,但“某些全新的东西”还是在1905年才得以诞生。当我们将此书一行一行地读过去,那位既是病人又是先知的作者,自然而然地把我们带入100多年前的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屏息、惊讶、感叹、愤怒,但更多地是让我们看到了这场运动给人类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学开山铺路的壮举,这里所奠定的观念、思想和理论的基石,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历久弥新。

表1 运动先知心路历程的32个要点

(14)“我听到有关狂躁病区对待无责任能力的病人采取粗暴行动的可信传闻。我立即决定对这所医院进行一次彻底的调查。”——通过攻击性行为达到进入狂躁病区的目的(15)“如果为一个比我大的多、又不能保护自己利益的人而战斗,是一种流氓行为的话,我完全乐意被认为是这样的人。”——一次打抱不平之后与医院院长的对话(16)“医护们对我的艺术冲动不合时宜的压抑——毋宁说是扼杀。”——为了艺术最终被放进了束缚疯人的紧身外衣之中(17)“‘吉基尔’医生欺骗每一个人,并且——如事情的发展——欺骗了他自己。要是他当时认识到有朝一日我能做我此后一直在做的事,他就会谨慎的抑制他的残暴行为。”——饱尝21个日夜紧身外衣的苦难之后与医护人员的殊死抗争(18)“信不信由你,事实是在我完蛋之前,我要改革这些医院。“——又被转进州立医院(19)“我的天生智力总是与一种失控的想象力共谋做点事情来占据我的时间,最终导致侵入发明领域。”——在州立医院的妄想狂躁症状(20)“我深信他以为我并不绝对知晓前一个晚上发生的事情,或者至少没有觉察他在这些事情中的责任。”——被看护人员虐待、暴打的过程(21)“依我之见,一个人完全有可能在一年的360天中,规规矩矩、老老实实,而只在其余的一两天里,出现一些越轨举动。而且,这些举动很可能是由于看护的有意虐待所致,或者由于医生的草率行事、用药不当造成。”——观察到医院看护的懒惰和院方规定的无理(22)“我通常的做法是,将每一次打人的情况记录下来,并将情况向负责医生报告。我经常会把这些报告先交给看护,然后递交给主管院长或助理医生,可是,我报告中涉及的那些人往往对我徒劳无益的做法报以嘲笑或耻笑。”——观察到的身边的几次暴行(23)“一根小小的铅笔,由于我的喜爱,在我心目中被无限放大,甚至变成能够支撑整个地球的轴心。”——得到了一位助理医生给予的一根完整的铅笔(24)“人最为黑暗的时光在出生之前,时间最黑暗的时光在黎明之前;正是这最黑暗的时光,带来了光明和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光明却可以长存。”——坐了一次雪橇后诗兴大发,赋诗一首《光》(25)“作为正常人,即使拥有巨大的物质财富,他会感到快乐,但他的高兴的程度,比不上拥有夸大妄想的精神病人的快乐。”——在夸大妄想中进入“第二童年”的感觉(26)“世上地狱皆地狱。我还要说地狱只是各种讨厌事物的大杂烩,疯人病院就是如此。您若不相信,那就不妨变成疯子,到这里来安家落户。”——作者给州长写信、寄信的生动过程(27)“有些人的大半生一直很走运,而我却能比他们怀着更多的自鸣得意去憧憬未来。事实上,那时我说过,如果病情需要,我会再到精神病医院住院,就像普通人住院治疗躯体疾病那样心甘情愿。”——1903年9月10日从州立医院出院时的心情(28)“当一个雇员病了,他只是生了病,对我来说,他是去普通医院或去精神病医院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必要治疗或者休息,我希望你能随时随地这么做。等你康复了,再来为我们工作。”——出院后求职遇到了一位好雇主(29)“《汤姆叔叔的小屋》对解决黑人奴隶制问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为什么不能写出一本书,来帮助世上至今仍被关押在精神病院和疗养院里各种信仰和肤色的无助奴隶获得自由呢?”——为大众而写作(30)“只要一揿不公正的按钮,我就不顾一切!”——一口气完成了自传第一稿(31)“我把我曾经与你的合作看作是一种荣誉,你的英名必将永远留存,因为你的运动一定会繁荣昌盛。”——获得了杰出心理学家威廉 · 詹姆斯的支持(32)“归根到底,精神病人最需要的是朋友!”——从事这项艰苦工作的根本动力

表2 运动过程的14个关节点

根本性的问题在于:1908年5月6日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场运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心理卫生是什么?心理卫生事业是谁的事业?

投身于这场运动的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心理卫生专家、作家、律师以及所有对改善人类心理卫生健康充满热切的人们,通过前言、序言、书信、附录等各种形式,对此作出了急风骤雨式的集中阐发。

3.1 1908年5月6日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一天,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在一位牧师的家里成立的日子,被认为是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标志。但是,在笔者看来,实际上从比尔斯下决心不顾一切的“为了人类”、“为了大众”而写作的那一刻开始,从他与母校耶鲁大学哈德校长讨论写作计划的那一刻开始,从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初稿寄给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听取意见的那一刻开始,从他把书稿递给各种不同心态的人看,以期在寻求批评和建议的过程中获得真理的那一刻开始,这场运动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世界心理卫生运动是由一名曾经是精神病患者发动的。他以最初的一个人的自救唤醒了众人的参与,从精神病医院到设立心理卫生组织机构,从多方募集资金到建立专项基金,从贴近社区服务到政府主动购买,从正统心理教育到走向戏剧舞台,从平时平民服务到战时军人保障,从一个州到全美到席卷全球,可谓波澜壮阔。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这就是: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从来都是自下而上的。先由个体或民间发端,后有专业的介入,随后才获得政府的支持,最终上升为法律层面,不妨称之为“自下而上律”。这一规律,在当今的“失独者的心理援助”、“性侵者的心理援助”、“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中都有显现,好像看到了当年心理卫生运动的样子。

3.2 这场运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正如时任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学会主席、耶鲁大学公共卫生教授C.E.A.温斯洛博士所说,“真正的伟大事物是心理卫生运动给予我们对待精神疾病的共同新态度和对人类个性的新理解。”

在这里,心理卫生运动的创始人们教给了我们三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心智健全和精神错乱之间,在旧的区别中属于“只有核心,没有边界”,而比尔斯本人恰恰穿越了两者边界,以其亲身经历和实践告诉人们,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鸿沟,不应将精神卫生仅停留在核心症状上,应帮助精神病患者回来。他指出,医院大门不应对精神病人瞬间敞开,随即又关上。

第二条原则,个人内部协调的各种程度和对环境刺激反应准确性的不同程度,并非决定于有意识或偶然性,而是由一定的因果规律决定的。如社会的情绪失调的表现形式,不是“罪恶”,而是“症状”。

第三条原则,当我们了解到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如果及时发现,往往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他还风趣地举了一个实例,我们不妨把它叫做“对立统一的景象”。他说,“有时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学的区别,由于对研究对象的态度差异,而显现出来。”在精神科医生看来,精神疾病的病情明显、病情复杂、几乎没有超出医学描绘的,他不可避免地会对超过当前知识范围的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感到惊讶,并会反对在他看来是过度的要求;而心理卫生学家们不断地意识到问题急需答案的迫切性,更多关注到偏离正常行为的早期经验,很自然,他们有时会对同事的守旧感到不耐烦。这种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对立统一,于今仍然能找到最初冲突的影子。从这场运动的广泛性来看,即便是最初的很小的康涅狄格州学会这个团体里面,也包括了教会、学校、大学、法院、律师界、医院、普通医学领域、精神学科和社会工作的代表,以及一位前精神病患者和他的家人。于今,我们更没有任何理由,将任何关心支持心理卫生健康事业的人们排斥在外。

3.3 心理卫生是什么?

很难把比尔斯摆在世界面前的难题的重要性加以夸大。因为在一般家庭里,由于精神疾病和精神缺陷致残的数量,完全相当于身体其他器官疾病致残数量的总和。因此,对精神疾病和精神缺陷给予规范化治疗是必要的。 但是,C.E.A.温斯洛进而更加鲜明地指出:“正是无数轻微情绪失调,妨碍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才造成真正的负担;许多微不足道的恐惧、忌妒、偏见和抑制,使得我们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不能得到完全的内部和谐,不能对周围的人和事作出公正完美的反应——这是心理卫生的最高难题。”

在人类关系的整体领域,新的心理科学必须提供最终的答案。一种广泛解释的心理卫生,才能最终找到一种工作、生活的秩序基础。对心理因素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还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斗争中。用全美心理卫生委员会主席、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教授卢埃利斯···F.巴克的一句话来概括,即:“精神卫生运动指的是,保护和改善人类的心灵。”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解决心理卫生的难点和重点,应当把注意力放在改善人们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状态上;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经济交往,应当关注国家、民族之间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这些与先哲们当年的阐述,可谓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3.4 心理卫生事业是谁的事业?

换句话说,社会公众对待心理卫生应持什么样的负责任的态度?全美心理卫生委员会医务主任乔治·史蒂文森在《第7版前言》中,描述了比尔斯所处的那个时代“人们的无知、粗暴以及不负责任”。那时,人们处理社会问题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待社会罪恶往往表现得义愤填膺,又有些麻木、过于天真。人们的逻辑是给饥饿的人以充足的食物、给无家可归者提供住所,就可以把问题解决。对待精神、心理问题也一样,如果行为方面出了问题,可以告诉他们不要这么做;如果我行我素,就应当把他们关起来。依此逻辑,一旦社会本身出了问题,人们同样会不问青红皂白,把手握大权者当作替罪羊加以口诛笔伐,而丝毫意识不到自己也负有责任。

乔治·史蒂文森提醒人们:不要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我们整个文明本身也是正在成熟之中,距完全成熟还有很长的过程。”为此,他向人们发出这样的时代警告:真正的威胁不仅仅来源于可怕的精神疾病,而是存在于充满缺陷、危机的社会生活之中。公众要免受精神疾病、免受精神缺陷患者的伤害,需要从真正意义上给精神病患者以治疗和康复照管、给周围人和自己以心理卫生关怀。让我们把有良知的人们组织起来,向他们传授知识,提供指导,告诉他们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公民通过这样的行动学会如何去做这种类型的好公民,增强义务感,摆脱依赖心理,走向成熟,走向真正的自治。

4 版本学意义上的结语

依此中译本作推断,胡寄南教授从美国复印回来的版本,应是该书的第41次重印,时间是1980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蔡焯基在总序中说,此书“迄今已经再版50余次”。 如果有学者将前后更多的版本译出以飨读者,那岂非快事?如果有版本收藏爱好者想一睹她的初版及所有版本的风采,不知前去比尔斯的母校耶鲁大学图书馆,能否觅见其芳踪?虽然此举实属奢望,但初版时威廉·詹姆斯写给作者信中的一段话倒可留作欣赏:

“你非常巧妙地处理了一个很难描述的主题,写出了不仅普通老百姓而且科学家也感兴趣的引人入胜的记叙文字,它读起来像是小说,却并非小说。这一点我要强调,因为我知道没有初步知识的人是多么易于怀疑精神异常过程描述的真实性。我认为你的目标坚定性、预见性、机智、气质、判断力和耐心,超过所有赞词,我有幸曾经多少跟你有过联系,你的名字从此将赫然耸现,因为你的运动必定繁荣昌盛 。”

(照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比尔斯心理卫生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王俊凯佩戴戴比尔斯珠宝(DE BEERS DIAMOND JEWELLERS)浪漫告白《喜欢你》
常见精神心理卫生问题漫谈
高校女大学生的围经期卫生保健
角色认知与心理卫生对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研究
基层部队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戴比尔斯珠宝中国内地首家精品店开张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