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以“芽”遮阳伞设计为例

2018-11-09 07:43杨辰宇
建材与装饰 2018年43期
关键词:遮阳伞公共设施花朵

杨辰宇

1 外部空间的概念及设计现状

1.1 外部空间概述及作用

我们生活的城市空间除了建筑内部的空间,还有建筑外部空间。而建筑外部空间在大多数时候却被人们所忽视。

那么什么是外部空间?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这样定义: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式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1]。如果将整个城市比作一个大的建筑,那么我们日常所熟悉的建筑内部空间可以比作一间间具有私密性的个人卧室,而建筑外部空间就好比这栋大建筑的起居室和会客厅。

从占地面积上讲,建筑外部空间是城市的大部分;从使用频率上讲,外部空间又是人类的主要活动区域。所以说关于外部空间的讨论与设计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乎着这个城市的优劣和市民的幸福感。

外部空间的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外部空间不单单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一个遵守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则(生态、科学、人性、审美)[2]外部空间设计同样也可以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有利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例如,上海浦江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人们参与城市活动的积极性与空间的市民属性[3]。同时,外部空间更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环境。旅游景点的景观自然优美,但我们大多数时间仍生活在城市里,设计优良的外部空间能够给我们每一天、每一刻都带来更多享受。最后,作为城市的会客厅和起居室,外部空间对于城市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城市精神面貌与文化底蕴的集中展现,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的最直接的途径。

1.2 现有外部空间的问题及不足

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构成较为丰富,其中,往往包含大量形式各异、分工明确的公共设施。公共设施在城市中使用分布广且与人群接触频繁,主要为人们提供生活,休闲,交流,休息等方面的功能,是一座城市人文关怀的基本“标尺”[4]。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周边环境中,公共设施的数量却远不能满足需求、功能单一且分散性较差,十分不利于充分发挥实用性。

以济宁市新世纪广场为例,占地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的广场上一望无际。但基础公共设施却极为匮乏,大多数地方连基本的座椅都没有提供,疲惫的市民只好坐在垫有纸巾的花坛边沿上。如果坐下来的条件少而差,人们就会侧目而过,这不仅意味着在公共场合的逗留十分短暂,而且还意味着许多有魅力和有价值的户外活动被扼杀掉了[5]。另一不足在于该广场的绿化只是为了绿化而绿化,忽视了人与绿化间的关系和互动。大面积的绿化只注重形式与花样,但人却不能进入和逗留的,没有充分的利用绿化所提供的空间让游者感受自然和进行各种社交活动,见图1~2。

目前,大多数周边环境的设计都一味的追求效率和规模,没有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并将其融入设计中去,大多数外部环境都千篇一律,样式单调无趣。如大多数地方的遮阳伞都是简简单单的白棚顶,连样式也都大致相同,文化渗透的缺失和设计创新的缺乏,很难不使人产生审美疲劳。

图2 单调的白棚顶遮阳伞(作者自摄)

1.3 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绿色设计”

图3 绿化和公共座椅的结合(作者自摄)

在环境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绿色设计”口号已然成为广大设计师的共识[6]。但与此同时,人地冲突愈演愈烈,绿化用地十分紧张。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增加公共设施的同时,考虑如何将立体绿化与公共设施相结合,做出如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一般的创新设计。在满足人性化需求的同时,开拓出一片绿色。通过公共设施上的绿化可以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想必这一定可以让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成倍提高。

2 案例调研

2.1 新加坡Marina One项目绿色心脏(见图4~8)

Marina One项目位于新加坡滨海核心商业区,建筑面积400000m2。由Architects 61设计团队设计。设计团队在四座塔楼之间刻画出一个公共的中心绿地——“绿色心脏”。它是位于新加坡滨海湾中心商务区的最大公共景观区。“绿色心脏”包括四栋塔楼,多功能的楼层,拥有三种尺度的花园,含有超过3500种树木和植物700棵树,3700m2的景观[7]。

图4 Marina One项目“绿色心脏”

图5 Marina One项目鸟瞰图

图6 Marina One项目剖面图

图7 Marina One项目标准层平面图

图8 Marina One项目内部细节图

该项目的特色之处在于将公共空间与大型商务中心的有机结合,并突出展现了“绿色”这一时代主题。一般的城市CBD大多是一栋孤立、单调的钢筋混凝土高楼,没有与其他建筑的联系,其内部又多是分隔成间,缺少交流空间,“孤独”且无生机。Marina One项目的总体样式与中国的传统四合院十分相似,它将天井换成了花园,其功能亦如天井一般。它能够在建筑内部增强楼与楼、屋与屋之间的联系,同时为这个大院子的住户们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空间位置分布加之由植物所构成的绿色花园是其创新之处。四栋塔楼之间的花园不仅可以改善建筑内的小气候,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更能改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质量。与Marina One相似的是,位于加州的苹果公司新总部Apple Park。新总部的中央也有一个大公园,诣在增进公司员工之间的交流,促进新想法与创意的产生,提高公司上下的合作能力。Marina One项目的绿色心脏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有通过建筑本身的设计来增进人际交往。Marina One项目在改善硬件环境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软件方面的人际交往,Marina One一举两得的设计理念可以说是未来城市建筑的设计方向。

图9 苹果公司新总部Apple Park(来源:bank.stockstar.com)

城市生活日益远离自然是目前大多数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所感到烦恼和担忧的。而Marina One项目成功有效的改善了这一现状。与其说Marina One项目将自然搬进了建筑,不如说将建筑搬进了自然。它打破了楼与公园的界线,将大规模城市公共空间与绿化面积碎片化,并将这些“碎片”分散到城市商务中心区中去。与Marina One项目的设计理念截然不同的案例是纽约的中央公园。中央公园位于曼哈顿正中心,占地5000多亩,被人们称为纽约市的“后花园”。从“后花园”这别称就可以看出其与Marina One项目的区别。

图10 纽约中央公园(来源:nb.house.qq.com)

Marina One是代表未来方向的花园城市,而后者则是过去的城市花园。中央公园确实有助于改善纽约市民的生活,但对于CBD中忙碌而无暇到此一游的白领们来说,它的存在与不存在又有何差别呢?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其超大规模的绿化面积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生活的现状。未来我们可以稍微拉大建筑间的间距,然后充分利用由此产生的碎片化零散区域,由绿色进行填充,将钢筋水泥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也就可以在不增加现有绿化面积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强绿化效果,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打个比方,原来有两堆泾渭分明的沙子,一堆是绿色的,一堆是灰色的,他们模块化的组成一个整体。现在我们打破边界,将二者混合,使两种颜色任意的混在一起,两堆沙子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未来我们应该将“有自然的城市”这一概念升级到“有自然的建筑”,或许这样才是解决都市人群的困扰与担心的根本方法。

2.2 耶路撒冷“盛放花朵”项目

图11 “盛放花朵”伞面打开与收起(图片来源http://m.sohu.com/a/44142797_119774?strategyid=00014)

图12 “盛放花朵”作为城市光源(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FabUnion)

盛放花朵项目位于耶路撒冷Vallero广场,覆盖面积约80m2。由HQ Architects设计。该装置并非是静止的,当新人走过花朵会迅速打开,当行人离开花朵又会慢慢收起。在日间,这些花朵是遮阳伞;夜幕降临后,它们又是城市的光源。

盛放花朵是一个融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友好型设施,它巧妙而创新的将遮蔽功能与照明功能具与一体。作为一个公共设施,它不仅可以提供基本的城市服务,更能改善公共空间的氛围。盛放花朵的特色在于它改变了公共设施往日的死气沉沉。花朵本身就是生命力的象征,一开一合,又改静为动充分表达其活力,为古城带去生机。

具有多种功能是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方向。同时,一个优秀公共设施设计并不应仅仅满足于传统功能,更应该能够和谐的融入城市的外部空间,并且其实东外部空间的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的精神面貌。

2.3 小结

通过对Marina One项目和“盛放花朵”项目的分析研究,明确了未来城市外部空间的整体设计方向,既建筑、绿化的碎片化交叉分布;及公共空间中具体公共设施的多功能化、与城市一体化、创新化的设计要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的具体项目,应是未来城市公共空间中新型绿化分布的先锋军。由于现今大多数城市建筑的样式和分布已经不可更改,所以可以考虑通过融入绿化的创新公共设施设计城市碎片化绿化分布,灵活而有效地解决现有公共设施的缺乏且缺少设计、绿化面积有限且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从而改善我们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环境。

3 “芽”遮阳伞的设计初探

3.1 设计概况

“芽”,是一款由绿色植物组成的城市遮阳伞,它占地面积约0.625m2,可遮盖面积约为140m2,伞面由藤条植物、无土栽培的花卉和绿色植物构成,是人们头顶上的空中花坛。

3.2 设计理念

图14 “芽”遮阳伞的设计灵感及“芽”总体设计图(作者自绘)

“芽”遮阳伞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中刚刚萌发的幼芽。它的外形模仿了自然界中的幼芽,并且用绿色的自然植物和花卉来补充幼芽的绿色,它像真正的幼芽一样象征着生机与活力,预示着这城市中的人的成长以及城市本身的发展。

“芽”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将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绿化融为一体,契合未来公共设施多功能化的要求,希望公共设施在保证其基本功能的同时帮助实现城市碎片化绿化分布,改善城市建筑外部空间的环境。在立柱上种植绿化的设计可以在保证遮蔽功能的同时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且不会增加城市用地负担。“芽”是在尝试向空中索要空间,进行立体绿化设计,同时希望改变现有遮阳伞缺少设计感的现状和建筑外部空间公共设施缺乏的现状。

高楼大厦外、城市广场中、公交车站出,一颗颗刚刚萌发的嫩芽,自然成了人们庇荫乘凉的好去处。人们来这绿荫下躲避的不仅仅是烈日,还有高楼大厦带来的压抑和这城市的死寂。“芽”遮阳伞上的植物在使人感到清爽、新鲜的同时还是城市中的天然氧吧、活着的空气净化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轻城市中的空气污染。我们同时还可以在这阳伞上种植各种瓜果蔬菜,在满足观赏的同时也是城市中的农场。

3.3 具体说明

图15 “芽”钢骨架结构图及分支视图(作者自绘)

“芽”遮阳伞的主体结构为钢骨架,一根立柱上有两个分支。从每个分支的钢结构骨架的最高点向四周拉伸出若干条细铁链,用来作为藤条的附着物,最终所有藤条覆盖形成一张绿色的遮阳伞伞面。在分支的钢骨架下方以骨架的周边为边界固定若干空心塑料水管,这些水管组成网格状,用于无土栽培各种花卉和植物,最终在空中形成一片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植物群,或者也可以称作空中花坛。两个分布方式完全不同、空间位置完全不同、植物种类完全不同的植物层面形成一个立体空间,使伞面不再单调,同时也增强了其作为遮阳伞的遮阳能力,充分利用空中的空间、增加绿化面积。

“芽”遮阳伞上的植物栽培全部由电脑运行。整个装置中设有多处传感器,可对植物生长情况就行实时监测,并由电脑分析后自动就行浇水、施肥等操作。整个装置中的电脑中枢位于立柱上端、两个分支的中间的芽尖状装置内,此处装置还可向周边发射WiFi信号,便于乘凉者上网浏览信息。

4 结语

综上,将绿化与公共设施进行结合,改变传统绿化形式和分布,可以使绿化随公共设施分布在城市建筑群之中,有助于实现城市碎片化绿化分布,改善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景观和小气候,赋予城市一个充满生机的精神面貌,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公共休憩空间,便于进行各种社交活动。

猜你喜欢
遮阳伞公共设施花朵
Maglady遮阳伞
死亡花朵
城市公共设施承载力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
可以没有遮阳伞,不能没有“清凉丸”
我们依赖花朵
一路惊喜
从公共设施到商务领域再到家居,智能照明之路步步为营
沉默的父爱
遮阳伞选准莫乱用
2013年中国公共设施清洁市场研究报告(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