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科畏惧症影响因素调查及护理干预

2018-11-09 09:05徐海燕张年保
关键词:牙科口腔疼痛

徐海燕, 张年保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儿童口腔科, 江苏 南京, 210029)

牙科畏惧症(DF)是指患者对牙科诊治过程的某些环节所产生的忧虑、紧张、害怕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上表现为对牙科诊疗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烦躁不安、哭闹、挣扎,甚至逃避或拒绝治疗的现象[1]。由于口腔治疗以及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如果处理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及时解决患儿痛苦,反而可能加重畏惧心理,影响正常治疗。本研究在调查儿童DF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护理干预的作用,通过了解儿童患者个体差异性,完善诊疗及护理工作,减少儿童DF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3月初次在儿童口腔科就诊的300例4~12周岁儿童进行调查分析,学龄前(4~7岁)儿童155例,学龄(8~12岁)儿童145例。患儿均需要口腔治疗,无口腔疾病外的精神疾病或全身疾病,家长知情同意。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50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治疗前由护士协助患儿家长填写患儿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牙科治疗经历、牙科畏惧因素。不良牙科治疗经历指以往在牙科就诊过程中有疼痛或其它不愉快的治疗经历。牙科畏惧调查因素包括疼痛,牙科手机相关声音、震动、喷水,麻醉注射,牙科器械,就医行为,通过问诊及示范的方式调查了解。

1.2.2 口腔治疗: 对照组问诊后当日进行口腔治疗,干预组问诊后进行护理干预,再采取预约制治疗,2组分别在初次治疗完成后由主治医师进行DF评估。

1.2.3 护理干预: ①初诊体验与指导:了解患儿口腔状况及相应治疗需要,帮助患儿熟悉口腔器械、设备、诊疗环境,了解诊疗流程,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告知家长患儿口腔状况及治疗计划,取得家长信任;②治疗陪同与引导:按照治疗计划开展治疗,针对问卷调查表中儿童畏惧因素针对性采用“告知-演示-操作”、分散注意力、正强化等行为管理办法协同医师完成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析儿童牙科畏惧的影响因素,比较2组DF发生情况。采用Venham焦虑与合作行为临床评定量表进行分级[2],将儿童的牙科行为评为0~5分,其中0分为自如,1分为不自在,2分为紧张,3分为勉强,4分为恐惧,5分为失控。0分为非牙科畏惧(NDF),1~5分为DF。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童牙科畏惧心理影响因素

300例儿童家长的调查显示,相关因素中疼痛204(68.00%)例,麻醉注射123(41.00%)例,牙科手机相关声音、震动、喷水187(62.33%)例,牙科器械98(32.67%)例,就医行为46(15.33%)例。

2.2 2组牙科DF发生情况

对照组DF发生118(78.67%)例,干预组DF发生95(63.33%)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4,P<0.01)。学龄前儿童中,2组D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6,P>0.05);学龄儿童中,干预组DF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3.982,P<0.01)。男生中,2组D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86,P>0.05);女生中,干预组DF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803,P<0.01)。无论有或无牙科不良经历,干预组儿童DF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牙科DF发生比较(n)

3 讨论

3.1 儿童DF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认为儿童DF是一种获得性行为,与既往医源性创伤、体验、个人神经类型等有关[3]。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就诊儿童发生DF的因素,结果显示疼痛(68.00%)以及牙科手机(62.33%)仍是儿童DF的主要因素。通过与家长及患儿一对一交流沟通,发现在临床中很大一部分患儿对疼痛的畏惧是对潜在疼痛概念的畏惧,或与其他人态度相关,或与不良牙科经历有关,对牙科手机的畏惧也是对于未知的畏惧,一旦真正接受治疗,发现并无疼痛不适或可以耐受,则其依从性也大大提高。本研究调查结果与既往研究[4]结果也基本一致。通过对每个儿童的调查,了解其基本态度,使护理干预更有针对性。

3.2 护理干预对减少DF发生的作用

DF是获得性行为,具有可塑性,以往研究[5]也表明护理干预能够一定程度减少DF发生,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预约制加上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儿童DF的发生。本次护理干预对学龄儿童DF有改善效果,而对学龄前儿童则改善不明显,可能与学龄儿童具有更好的沟通能力有关[6]。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护理干预对女性患儿改善效果较好,但对男性患儿效果不明显,表明DF发生可能与儿童性格气质有一定关系[7],需要临床护理诊疗中针对性给予干预。不良牙科诊疗经历,尤其是初次看牙的不良经历往往会给儿童日后就医造成阴影,导致畏惧乃至拒绝。本次调查中,对于有不良牙科经历的儿童,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DF的发生,进一步证实了牙科态度的可塑性,也提示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中应当注意使用行为管理办法,给儿童更好的牙科体验,减少牙科不良经历的发生。

3.3 儿童DF的护理体会

3.3.1 治疗前护理: 首先应当做好心理护理,了解家长及患儿口腔治疗态度及既往诊疗经验,取得家长及患儿的信任。其次是介绍治疗流程,使家长明白治疗方法及目的,并在介绍过程中引起患儿注意,减少畏惧心理,根据患儿年龄有针对性地使用儿童易懂的通俗语言,例如对于低龄儿童,可以形象地描述诊疗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器械工具,示范高速手机喷水工作状态,对于学龄儿童,则可以考虑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最后告知诊疗方案,进行风险评估,实行预约制,使家长及孩子在充分准备条件下再进行口腔治疗。对于牙科畏惧程度较高、牙科行为管理困难、门诊治疗可能加重牙科畏惧者,可以考虑施行全麻下口腔治疗[8]。

3.3.2 治疗过程护理: 对于牙科畏惧的儿童,应当尽量缩短治疗操作时间,避免患儿因疼痛、不耐烦而产生的畏惧、排斥感,护理人员应预先了解其治疗方案,提前准备好所需器械和药品,做好配合工作。操作应轻柔,如使用吸唾管时尽量避免引起黏膜疼痛或咽反射等。此外,尽量避免突然操作或突然刺激,例如打麻药前,告诉患儿要打麻药了,将打麻药比作蚊子叮咬等,将疼痛具体化,让孩子能够对未知的口腔治疗有所了解而逐渐克服畏惧。治疗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引导或者必要的声音控制。

3.3.3 治疗术后护理: 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一旦完成治疗,离开牙椅,他们便能摆脱畏惧,甚至观看其他儿童治疗过程。这一阶段是对儿童和家长进一步的心理护理,在儿童方面,共同回忆治疗过程,弱化畏惧感,并可通过提供贴纸等实质奖励使其增长信心;在家长方面,进一步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及后续治疗方案,取得认同,提高儿童及家长口腔诊疗满意度。

猜你喜欢
牙科口腔疼痛
牙科手术
三种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牙科膜片力学性能对比研究
口腔健康宣教对洁牙患者牙科焦虑心理的影响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口腔健康
牙科界茅台来了
孕期口腔保健不可忽视
口腔健康 饮食要注意这两点
疼痛不简单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疼在疼痛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