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林,王晓萍
(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24)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学者就科学学的性质、特征和功能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科学学研究机构相继创办,科学学专著和教材亦陆续出版问世;到20世纪90年代,当科学学拓展到软科学这一更广泛的知识空间时,却出现了软科学淹没科学学的状况,同时伴随着一些科学学领军人物的转行、退休和过世,有关科学学的学科探索热情逐年下滑[1]。加之1997 年的学科专业调整,将“科学学和科学管理”并入“管理科学和工程”,更是给已处于低潮中的科学学不小的冲击[2]。然而科学发展并未止步,在理论研究低落之时,科学学应用领域的探究保持了较快发展。迈入21世纪,科学技术、创新研究与科学学联系更加紧密,并与科学学理论一同发展。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科学学领域不同时期的发展进行了多方研究,侯海燕等[3]通过对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于1995—2004年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总结了国际科学学舞台上总体形成的七大研究领域;姜春林等[4]利用词频分析法对1979—2008年CNKI中科技合作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得出改革开放30年来科技合作研究的热点和特点;胡志刚等[5]通过对我国9种科学学期刊的作者合著和共词分析,研究了1999—2008年科学学研究的学术团体和学科结构特点;2014年胡志刚等[6]又对2009—2011年科学学领域的研究新趋向进行了描述;郭凤娇等[7]基于2001—2011年有关科学学的3万余篇期刊论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科学学的潜在合作者与合作机构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深入了解2012年至今我国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以下统称科学学领域)中的一些新趋势和特点,以揭示科学学作为“科学的科学”[8]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所呈现的总体状况和新特征。我们认为,对科学学领域的发展演进进行研究本身也是科学学领域自我认识与完善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将为探索科学学自身发展规律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根据北京大学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 版),从其 “G3 科学、科学研究类”所列的10种期刊列表中选取9 种与科学学密切相关的期刊,分别是《科技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科学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中国软科学》和《中国科技论坛》。《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收录的“G3 科学、科学研究类”期刊每一版都会更新,这9种期刊在2004版、2008版及2014 版中都全部收录,可见这 9 种期刊是科学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主要期刊,因此对这9种期刊数据进行分析更能反映科学学领域的发展现状。
经过检索及下载,我们获取了来自CSSCI数据库对这些期刊在2012—2016年收录的全部文献记录,包括论文、综述、评论及报告(其中《科技管理研究》2012与2013年度的文献未被收录到CSSCI数据库中,对该期刊只统计2014—2016年的数据)。最终共获得13962篇期刊文献,共涉及作者17142位。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共词分析和作者合著分析,其中共词分析是基于词频分析的一种科学计量学中常用的内容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对专业术语共现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学科领域主题间的关系[9],同时本文结合软件分析工具Vosviewer进行可视化分析。
(1)关键词词频分析。本文对9种期刊论文的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以了解科学学领域当下的主要研究主题。通过统计共获得23961个关键词,其中词频大于50的关键词有78个,词频总和(7925)占全部关键词词频(56119)的14.1%,具体数据见表1。可以发现其前10位的关键词依次是技术创新、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协同创新、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产业集群、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
研究发现,近年来科学学研究的一个发展特点是研究领域趋向于应用研究以及方法层面的研究。依据科学学是“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探讨科学技术同经济、社会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及探究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方法[10]”这一基本认识,科学学的研究体系大致可分为3个层次或领域:科学学理论研究、科学学应用研究和科学学方法研究[4]。从表1统计的关键词来看,高频词多数与科学学应用研究相关,其次为方法类的关键词,而涉及理论性的关键词较少。同时我们发现关键词中与产业、企业等实体对象相关联的词汇大量出现,如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等,其中在前50个高频关键词中这一“研究对象”类的词就有10个之多。可见科学学应用层次的研究是目前学者们研究的最主要方向,这也反映出目前科学学研究更多的是围绕科学技术这一“中心项”来展开,注重研究同经济、社会等的互动关系及其规律,而专门系统的科学学理论性研究较少。
注:C代表研究对象类;I代表创新类;M代表方法类。
在关键词分析中呈现出的另一个特点是“创新”类的关键词数量显著。我们发现包含“创新”字眼的关键词数量在表1中明显较多,且频次都较高,如在频次大于200的6个高频词中,“创新”类关键词就有4个;在全部关键词中“创新”类关键词及组配词达到了1492个,数量占全部关键词的6.2%,词频(6532)占比为11.6%,“创新”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词汇。从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系统提出创新的概念开始,创新的内涵不断发展且更加深入。正如陈劲等人所总结的,创新是指从新思想的产生、研究、开发、试制、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全过程,是将科技知识和商业知识有效结合并转化为价值[11]。由此可见,创新已将科学、技术、企业、价值牢牢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在科学学与科技管理领域内学者们孜孜不倦研究它的深层次原因。另外,频次居于首位的“技术创新”共出现479次,且在全部关键词中“技术创新”类关键词就有141个,词频达到905次,说明技术创新是创新研究中的一大研究课题,是科学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2)热点领域分析。科学学领域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应用层面,且创新是其中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选取出现频次大于30次的17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利用Vosviewer软件的可视化来展现主题内容特点。如图1所示,图中各节点的大小代表各自不同的词频,节点的相对位置表示节点间的相互关联性,节点间的连线代表节点的共现关系(为方便读图,图中节点连线未全部标出)。
图1 170个高频关键词聚类图
总体来看,2012—2016年科学学研究的领域广泛,基础理论、应用、方法三个层次的内容都有体现,且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特点。研究内容涉及众多方面,总体可聚类归为以下三部分:区域1主要基于创新的实现与创新过程的研究,区域2主要是科技的转化与创新主体的协同研究,区域3则是围绕创新的管理与绩效评价方面。其中,各区域包含诸多研究内容,这些内容围绕着中心节点构成联系网络,聚集成各自的研究簇;另一方面,各个聚类间不存在明显分界,节点间的连线共达2492条,可见整体相互联系也较紧密,三个区域彼此关联。
聚类1主要是围绕创新活动的开展过程进行研究,包括创新的实施过程,其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研发等方面。其中技术创新最为重要与关键,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往往可以导致社会经济的根本性转变,同时技术创新作为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核心驱动力,其相关研究也最为丰富。另一方面内容是对影响创新活动的因素进行研究,包括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科研投入等,探讨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的方法,涉及主体包括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应用因子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
聚类2侧重于创新主体、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研究,包括知识向技术的成果转化、技术商业化以及其相关主体的协同研究。聚类中关键词“协同创新”出现次数最多(306次),并与170个高频词中的87个词相关联,协同创新要求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来产生系统叠加的创新效果,其中“产学研”模式一直备受学者关注;“产业”也是重要的关键词,研究重点包括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战略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对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的探讨也是研究创新组织体系的一部分。另外随着我国企业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专利”“知识产权”也获得较多关注。
聚类3主要是对创新的绩效评价进行研究,这一聚类反映的是对创新的管理与效果研究。这一部分汇集了较多与创新管理有关的关键词,包括知识的获取、转移、共享与管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等,以及一些理论与分析方法,如组织学习、结构方程模型、扎根理论、社会网络和案例研究等。
(3)热点演进与前沿分析。以上从横向展示当前科学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下面从时间维度纵向挖掘我国科学学领域近年来的研究前沿与主题热点演进。
为了反映各聚类中关键词出现的先后顺序,进一步梳理科学学领域研究内容的走向,本文利用相关软件计算出关键词的平均出现年份,并将聚类中相应节点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分布,其中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的出现频次,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直观看出主要关键词平均出现时间的先后,其中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等是经久不衰的研究方向。另外创新驱动、大数据、创新生态系统、政府补贴、商业模式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政策工具等则是较新出现的词汇,很有可能成为之后研究的前沿方向。每一阶段的研究热点可以反映该时期科学学领域的主要发展动态,利于我们掌握科学学领域重点研究主题的发展特点。本文对2012—2016年出现频次最多的前10个关键词与2009—2011年出现频次最多的前10个关键词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
图2 高频关键词聚类时序图
表2 最热关键词频次排名对比
分析发现,近年来科学学领域的研究主题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2012—2016年的前10个最热主题词中,有5个关键词是延续了之前3年的最热高频词,包括一直排名首位的技术创新以及排名有所波动的影响因素、知识产权、产业集群和自主创新。其中影响因素的排名上升4位,知识产权、产业集群和自主创新的排名则分别下降1位、5位和8位。同时与前3年相比,2012—2016年的研究热点有所沿袭,又有新的发展。其中新晋热点关键词创新绩效是指对企业或者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对技术创新的评价和评估,创新绩效热度的上升说明我国的创新进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创新成果已有较多积累,是我国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的表现;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与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本质是优化创新组织模式,是对组织体系的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2009年中央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提出的重大战略,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 《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做出了全面部署,相信这一热点将会持续高热。还有产学研、科技创新,这些热点关键词更多地关注产业发展、组织体系的协同以及创新的价值评估。
文献是作者思想的载体,要了解科学学领域的研究动向,有必要对作者进行分析,明确研究领域内的领军人物与相应的学术团体。
研究发现,科学学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具有教授身份、理工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科背景特点。根据统计整理,表3列出了领域内2012—2016年发文量超过30篇的作者(不区分作者署名次序),共11位。在2012—2016年发文量最高的是西安理工大学的党兴华,其5年内共发表58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是技术创新与管理、风险投资与管理及区域与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近年来的发文关键词集中在创新网络、网络演化、风险投资网络、投资绩效、模式研究、创新发展、区域协同等方面,主要合作者有石乘齐、肖瑶、刘立、王曦等。从中我们发现,这些高产作者作为科学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全部为大学教授,一般都有自己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同时合作者众多,且因师生关系的存在内部更倾向于师生团队合作,多围绕团队的研究方向并结合当下研究课题与热点进行相关学术研究。
与2009—2011年发文量最多的前10位作者进行比较,我们发现2012—2016年的高产作者有了新的变化。新排名中有三人依旧是2009—2011年的高产作者,分别是四川大学的顾新、北京工业大学的黄鲁成和哈尔滨理工大学的王宏起,这说明他们持续活跃在这一研究领域。原发文量排名中除了孟卫东在2012—2016年发文只有三篇外,其余人的发文排名虽然下降,但近五年发文量依然较多。更多高产作者的出现,侧面印证了目前科学学领域的繁荣,也说明人才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主要的学术带头人一般拥有自己的学术团队,因此研究工作多是在自己的小学术圈内开展师生合作,那么高产作者之间是否也有学术合作呢?我们对2012—2016年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作者进行合作关系网络分析,发现在263位作者中有99人存在合作关系,共形成15个作者群,见图3。其中部分高产作者合作为同校学者合作,比如刘则渊、丁堃、姜照华同为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的教授;部分作者合作为跨校合作,如陈劲(清华大学)与王元地(四川大学)的合作等。
表3 2012—2016年科学学与科技管理领域发文量超过30篇的作者
图3 高产作者合作关系网络图
研究发现,科学学类研究文献的发文机构存在这样的特点:研究机构众多,其中高产机构集中于大学。如表4所示,排名前10的发文机构全部是大学,且为综合性或理工类高校,其中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排在前4位,其 5年内的发文量都在300篇以上。在发文量排名前25个机构中只有两个非大学的发文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发文178篇,排名17位)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文158篇,排名23)。从机构发文总量来看,发文机构中包含高校(包括含有高校的机构合作)的论文发表量超过论文总量的94%,而研究所及研究院的发文量约为10.7%,可见高校发文量在科学学与科技管理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在高校发文的院系中,管理学院、商学院及经济系在科学学领域发文较多,占高校发文总量的70%左右。
表4 高产机构发文量排名(部分)
(1)以创新为主题的应用类研究是当今科学学领域研究的主流。首先,科学学作为科学的科学,有相对独立的“学科”属性,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和预测国家支持、管理科学研究的基础。从科学学的这一学科显示度来看,近些年其自身学科建设和发展并不及它在应用研究层面发展蓬勃。然而科学学研究却对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在诺贝尔奖得主 D.贝尔纳的著作《科学的社会功能》中就早有阐述。当前科学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变得越来越明显,科学知识在同技术知识共生中发展、重建以至于融合、创新,科学学研究在此期间更多呈现出来的是基础理论及方法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应用领域里延展拓新。同时,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通过与2009—2011年的数据比较,我们发现,创新一直是现阶段科学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新推力,其中技术创新、协同创新、知识产权、创新绩效等是目前的热点研究内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学校-研究机构、产业集群是热点研究主题;创新驱动、大数据、创新生态系统等是领域的研究前沿。
(2)科学学领域形成了以创新为主要研究方向的高产作者群。目前,科学学领域的作者群体主要集中在高校,以理工科学校管理院系的师生群体为主要合作网络,教授级学者为领军人物的研究群体已经形成。现阶段,领域内的高产作者主要分布在高校,从北往南有哈尔滨的王宏起、大连的苏敬勤、西安的党兴华、北京的陈劲、浙江的魏江、四川的顾新、广东的张振刚,等等,他们的专业方向多为技术创新管理或企业管理,而在科学学理论研究方面的高产学者较少。同时与前三年相比,高产作者的排名不断更新也体现出科学学领域的发展势头不减。可见当前科学学领域的学者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国家科学政策的相互关系,注意科学的经济效率,注意科学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因此随着科学学的研究发展,未来应注重领域内学术团体与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应注重与培养研究科学学理论基础的人才学者,关注科学学理论研究,使理论研究更加系统深入。另一方面,对于科学学应用研究,应加强学者与社会、企业的互动联系。当前科学学研究与社会联系密切,涉及技术、创新、产业等社会化元素较多,研究的实践价值更强,身居高校的研究群体就需要与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小团体内部合作有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而团体间的协同合作更有利于发掘新领域与开拓研究视角。
(3)大学成为科学学领域研究的主要机构。从主要发文机构来看,2012—2016年在9种科学学期刊上发文超过100篇的40个研究机构中,有37个机构为大学;从发文数量来看,在全部发文量中高校发文占比最多,其次是研究所及研究院的发文量约占10.7%。同时,在主要的大学发文机构中,理工高校的经管类院系发文量有明显优势,即研究科学学的大学机构呈现出以理科为背景、管理为专业的文理结合特点。另外,前10个高产机构如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全部位于我国创新型试点城市,这些城市对国内科技引领与创新驱动起到支撑与示范作用,为科研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科研机构的成果也反馈于城市,促进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可见一个地区科研机构的发文情况可以一定程度折射出该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科学学相关研究机构理为该地区的科技发展发挥着科技创新智库应有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12],并将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标志着创新发展已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随着国家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及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学学领域将进一步会聚多学科力量,聚焦国家和地方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凝练关键问题,不断向纵深和广度两个维度拓展研究。加强科学学理论尤其是创新理论研究,探索新时代新经济体系建设的科学学元素,突出科学学类学术期刊各具特色的学术引领作用。2018年是“科学的春天”40周年,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我国科学学研究将迎来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