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

2018-11-09 03:25刘滨谊
中国园林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居公园环境

刘滨谊

1 公园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来源

在人居文明进程中,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城市建设的理想目标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建设公园城市”无疑是一次重大进步。新的时代和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理论实践,与英国已过百年的花园城市(Garden City)实践不同,其实施规模多为5~6万人;与城市森林化(Urban Forestry)的专项不同;与以景观为导向建设城市的景观都市主义不同;与仅由单一部门行业学科努力创建的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等也不同。除了这些探索实践,建设公园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更需要从传统中国人居史和现代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实践中寻找答案。

中国5 000年风景、风土、风水的“天、地、人”一体的综合观与实践从源头奠定现代人居环境科学的综合思想,为今天提出的建设公园城市奠定了理论基础。伴随“二战”后世界性人居建设以及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城市化发展,催生了人居环境科学[1-2]的繁荣,至今6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推动和引领了建筑、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的现代化,围绕人居环境的发展目标、组成元素、结构关系、时空格局以及演进规律,在探索理想人居环境的道路上走得更为深远,成为指导人居文明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面向未来,在占全球1/4人口的国家和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化地区提出建设公园城市,是中国数千年人居环境发展的厚积薄发,是人居文明进程的历史必然(表1)。

地球上人居环境的实体是一个从自然到人工的连续体,可划分为旷野、乡村和城市。人居背景、人居活动、人居建设是决定人居环境发展的三元要素,三者三元一体、耦合互动、缺一不可。背景元包括自然、农林、生活3类基础背景;活动元涵盖居住、聚集、游历3类基本活动;建设元分为建筑、城市、风景园林三大领域。环境不被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万物生态平衡是背景的基本条件;居有房、聚有所、游有处,是活动的基本诉求;建筑、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可以推动生产,满足生态背景、生活活动的基本要求,这是建设的基本目标。人居环境科学试图发现遵循“背景”“活动”“建设”三足鼎立、耦合互动的客观规律,这样,基于“背景”的资源、环境、生态就有了应有的地位,基于群体价值观的“活动”才能被重视起来,建设才有了生态的基础和公正的目标;相应的群体公共活动空间才能成为主导,优良的人居环境才会应运而生。背景、活动、建设三元素及其三位一体的关系组成了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3](图1)。

表1 人居环境文明演进分析

回顾中国人居实践[4],在自然山水格局上,许多城市都有“公园城市”的影子,与西湖西山相伴的杭州就是典型的例子(图2)。因为大自然的造化,形成了这座以西湖为中心、以西山为屏障的公园之城,加上古已有之的水利工程,白居易、苏轼等历朝历代地方官都不断对其进行疏浚,城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历经数千年实践总结而成的中国城市人居理想:好风景、好风土、好风水、好风情,正是这样的理想山水格局与民风民情,为杭州赢得了“天堂”的美誉。遵循“三风”(风景、风土、风水)的古训,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都有建设公园城市的潜质,可惜5 000年农耕文明的城市辉煌毁于近代百年的工业文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丧失,公共空间弱化,城市丧失了生气和活力。古往今来,与自然融合是人类永恒不变的本性,人类塑造环境,环境改变人类。中国百年城市化的副作用是丧失自然,令人丧失自然的感受和感觉,最终改变着人类从生理、心理到精神伦理的天性。这是一条隐形的改变人性的恶性链条,今天人们从生理到心理的诸多烦恼与无助,源头就在于此。哪些城市算得上公园城市?假如在全国开展问卷调查,现在的北、上、广算得上公园城市吗?未来有可能建设成为公园城市吗?至少100年前的上海曾经是有机会的:曾经可能成为一个水网密布、风调雨顺的“东方威尼斯”(图3),短短百年,失去了多少自然?当时若是有今天的城市环境生态和风景旅游意识,有一个以风景园林为导向的城市规划,用保留水网水系替代“填浜筑路”,留出生态廊道,预留更多的城市公共休闲、文化和商业空间,今天的景象该是多么美好:一座水网密布、林荫繁茂的生态文化金融之城。如今呢?这类中国随处可见的中小型城市似乎什么都有了,但唯独缺少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这就离公园城市相差太远了(图4)。

图1 人居环境背景、活动、建设三元结构示意

“公园城市”的提出源自当代需求。一方面,中国经过40年改革开放,积累了相当的社会财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高涨,城市发展从重建筑转向重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建设与自然割裂、“积怨深重”;在钢筋混凝土建筑成为城市主体、在居住面积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却“忍无可忍”,逃离城市的想法越来越强烈。1)城市自然环境丧失、严重污染;2)城市人居方式畸形、价值观念恶变;3)公共空间发展滞后、公共财富贫瘠。除了诗意栖居的理想,这些是“公园城市”首先需要解决的底线问题。

建设“公园城市”更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实践。为什么大城市每逢周末或假期出现的“度假热”日趋高涨?居住、聚集和游历作为人居基本活动,除了与生俱来,在不同文明时期,三者比重不尽相同。公共性聚集活动以及游憩旅游活动比重增大、渐成主导,这是后工业文明人居活动的最大进化,今日适度超前的公园城市建设正是应对明日需求的最好方式。

2 公园城市的人居环境认识论

2.1 公园城市的人居环境生命观

人居环境是“生命体”,“生命体”的载体是人居“背景”,活力源于人居“活动”,成长兴衰取决于人居“建设”,“生命体”呈现出自然、人文、营造3条耦合互动的演化进程和满足生存、适合聚居、健康幸福逐级递增的3种状态。自然进程包括诸如山石水土、动植物、地质变迁、水文变化、物种繁衍以及植物生长等生命生物演进;人文进程包括诸如人类生存方式、生理、心理、行为、生命、情感、习俗、文化、意境、精神、价值观念以及世界观等生命文化演进;营造进程包括诸如建筑、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等在时间空间形态的生长,以及其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养护管理等。

图2 杭州西湖美景

图3 百年前上海水网复原图(底图引自网络)

图4 2009年浙江萧山机场鸟瞰

生命体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人居环境中风景园林统领的空气、阳光、风、水、土、动物和植物等生命要素,其四处弥漫,无孔不入。风景园林无疑是公园城市人居环境生命体的主角,大自然则是主角中的主角,她让城市不仅成为历史文化艺术的发祥地,更成为生命的源头、灵感的源泉;公园城市的人居活动最具聚集、游历特性,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人居活动内需的本性,从而让市民更具健康生命的活力;公园城市的人居建设以绿水青山、繁茂林荫、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市政设施取代“钢筋混凝土森林”,以大自然之美景取代人工矫揉造作之恶形,以好“三风”取代恶“三风”,让城市在更具生命活力的同时更具承载力和可持续性。公园城市是健康幸福的城市人居环境生命体。

中国传统倡导的“敬畏自然”正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尊重传统”正是对人、对人类群体价值的尊重。树立公园城市人居环境生命观,一切以利好生命为本,以利好人类群体感受为底线,从根本上改变建设行业多年来“见物不见人”的不良习惯,这是建设公园城市观念的前提和理论的出发点。

2.2 公园城市的人居环境时空观

从人居环境生命体的时空分布而论,其时间延展和空间分布最为广阔,覆盖空间、场所和领域,胜过建筑与城市。站在人居生命体的高度纵观,奇奇怪怪的建筑,只坏一小点;千篇一律的城市,也不过是一小片,倘若破坏了人居背景,坏了绿水青山,山河不在,国家何谈?人居环境宏大的时空观源自“风景天下”[5]的眼界和把自然环境生态作为人居背景的气魄。

公园城市的人居环境时空观则要再上一个台阶,以“身临其境”为本,需要以风景园林式的“环境空间”为主。如果一座公园城市规划总平面还是被“钢筋混凝土森林”所充斥,中央核心区照旧是高楼林立的CBD,就不能奏效,甚至适得其反。公园城市的“环境空间”是充满生气的可“身临其境”的时间空间,是由有生命的众多要素综合作用构成的包围式的空间环境感受:自然的阳光、空气、风、雨、水、林荫,犹如沐浴春风,令人心旷神怡,是切身的人居环境带入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自由的活动、放飞的心情,人人平等的使用权利,人尽其责的维护义务……是强身健体、赏心悦目的空间,是超越了必要性活动的选择性活动和社交性活动空间。

按照人居生命体的成长时间思考公园城市问题,不论新建还是更新,公园城市都需要足够的时间,从“十月怀胎”到“长大成人”,其生命的3个进程都需要时间完成。相比建筑数年,以及新城新区一二十年的一蹴而就,风景园林至少要多2~3倍的时间,一般都要50年以上,从大树成林到风俗文化的积淀都需百岁千年。与一般城市相比,建设公园城市则需要更为长久的时间。

凭借人居环境时空观,规划建设公园城市需要百年以上的前瞻,需要以时间规划为导向的空间规划。“我相信100年后,这一公园周围将被高楼大厦所环绕……[6]”1857年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规划师奥姆斯特德160年前的“先见之明”,换来了当今市民的热爱和世界级的旅游吸引力,换来了现代风景园林学时代的诞生。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基于自然因素,考虑百年风水、千年风土,本质上是基于自然变化和人居活动的时间思维与时间规划,符合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现代科学证实的自然时间规律,以及长期积淀形成的人居文化习俗。正是这种关于自然时间和人文时间的规划,赋予了风景园林和城乡规划百年、千年的“先见之明”。

“人与天调”首先是人类群体与生命时间状态和自然空间形态的协调,分析群体活动内在需求的时空分布规律,前瞻百年城市人居空间形态,这正是建设公园城市所需要的人居时空观。

2.3 公园城市的人居环境分析与综合观

“分析”的本质是细分探究,穷尽所有“零件”,关键是要分清主次,识别出“元素”“要素”“因素”;“综合”的本质则是如何把所有“零件”装配成一个整体,关键在于发现各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与综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探究人居环境背景、活动、建设三元素,并综合为“三位一体”的关系正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图1),其关系包括:1)两两元素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2)三三元素三者相互耦合牵制的“综合”关系;3)三元素之间的哲学关系,即代表“互动”关系的二元论哲学和代表“综合”关系的三元论哲学。从感性出发,二元论是抽象世界的原型,三元论则是感性世界的原型。从古已有之的 “天、地、人”感应模型,到万变不离其宗的三原色,都属于这类感性世界的原型。人居环境不论以多少种形式存在,归根结底是从生命体到为生灵感受的感性世界。“二元”的抽象世界只是通往、实现“三元”感性世界的理性手段和桥梁,理性认识建构人居环境感性世界是人居建设的宗旨,需要兼顾“二元互动”和“三元综合”。

从“二元互动”“二元论”到“三元综合”“三元论”,符合人居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居文明进步的需要,正是“三元论”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哲学基础[7]。基于“二元论”的分析、分解和分离的科学研究已经盛行数千年,时至今日仍然产生着日新月异的丰硕成果,但仍不能有效解决人居环境之类感性、综合世界的问题。相反,此类将学科专业细分,分解、孤立、缺乏跨界交叉的研究实践,恰恰阻碍了当代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结果,大凡源于人类感觉思想的领域,从情感到美学、从哲学到艺术、从人性到伦理,发展普遍受阻,甚至倒退。其根源就在于这是一个缺乏“综合”的时代。

应以综合观看待公园城市的实现目标、参与涉及的学科专业、操作的行业部门,以及规划设计方案图纸。公园城市不是“公园”与“城市”的叠合,不是1、2个行业部门的专行独断,亦非行业之间的话语权争夺,而是一次需要集中各个行业智慧的集体行动,是以综合的观念方法为前提,需要开创探索的行动,风景天下、跨界协同是建设公园城市的必由之路。综合可以是多方面的。1)学科专业的综合:人居学科群中的各个学科关联交叉性与日俱增,要求所有与人居发展相关的学科专业相互合作、形成合力。2)行业部门的综合:建立公园城市三位一体的多部门协作平台。建立以下4类协调平台:(1)生态平台:各部门共同相关的水、绿、土地的生态保护平台;(2)产业平台:各部门共同有关绿化的各类产业经济平台;(3)文化平台:各个部门相关的风景园林文化、风景旅游的创新平台;(4)空间用地平台:国土、农业、林业、工业、城建、园林等空间的用地平台。其中,最为基本的部门平台包括:国土、城建、农业、林业、水利、环保、文物、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等(图5)。3)规划设计的综合:公园城市需要覆盖全产业链、全人文的规划设计(图6)。“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中国古已有之的行业综合观为建设公园城市的协同智慧指明了方向。

图5 公园城市三位一体的多部门协作平台

图6 公园城市覆盖全产业链全人文的三元9点规划设计内容

总之,在建设公园城市中,要抓住人类生命体的生长、生命体的时间空间布局,以及生命体感性世界的多样综合这三大关键,树立这一貌似业界皆知,其实却已久违的人居环境三观,就有可能改变业界迄今仍在流行、蔓延的误导、误判和误区,引发建筑、规划、风景园林业界的重大转变。建设公园城市就是最好的契机。

3 建设公园城市的目标与价值评价体系

从伊甸园到桃花源,百转千回,全世界至今仍在寻找理想的人居环境。公园作为人居生命体的集中代表,赋予了城市人居环境生命与灵魂,公园城市中的人因公园而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实现和谐、充满灵性,公园承载着城市永恒延续的历史与文化,表达着城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公园城市则更进一步,感召着全体城市公民,让城市充满朝气和希望。公园城市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理想人居环境不懈追求的产物,集人间仙境的风景园林、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以及共荣共享的理想国家于一身,内涵接近理想人居环境。以人居环境科学发展为引导,公园城市的目标和评价标准是多方面且体系化的。

图7 中国现代人居演进三阶段(1949—2040年)

图8 中国人居环境理论框架与国家发展战略的5个统筹同构关系

3.1 公园城市的远大目标与价值

中国人居环境理想的三大目标与价值包括:1)保护、修复、发展人居环境物质资源、环境质量与生态平衡——万物和谐;2)保留、应对、引导人居环境的身心健康生活行为——繁荣昌盛;3)保障、满足、创造人居环境的景观、城乡、建筑空间——美丽动人。公园城市的远大目标与价值正是建基于此。

3.2 公园城市的现阶段目标

从中国现代人居环境演进的3个阶段(图7)看公园城市要解决的三连环问题:1)城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浪费、生态失衡;2)城市人居方式畸形、价值观念恶变;3)人居建设公共环境滞后、城市公共财富贫瘠。特别是问题3,公共财富决定城市的生死存亡,城市的物质性公共财富首先是有生命的山水林田湖的自然环境,还有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场所和公共建筑。城市精神性公共财富是城市文化和教育,物质是精神载体,物质贫瘠,精神不在。

“……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重点,揭示了后工业文明的公园城市在城市公共财富的积累、生气的营造、活力的提升,以及竞争力的强化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和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3.3 人居环境发展的15项综合目标与价值评价标准

ECH(生态、文化、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目标,最初在《新疆伊宁旅游城市规划建设》项目中提出,本文将人居环境发展的15项综合目标与价值评价标准简称为ECH15,具体如下:

5个E——生存(exist)、产业(estate)、经济(economics)、生态(ecology)、财富(estate);

5个C——消费(consume)、创造(creation)、文化(culture)、公共(common)、共有(commonality);

5个H——人本(human)、健康(health)、幸福(happy)、和谐(harmonious )、天堂(haven)。

3.4 公园城市的9项综合目标与价值评价标准

公园城市的9项综合目标与价值评价标准简称ECH9。可将ECH15分为3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ECH3——生存/消费/人本;中级阶段ECH9——ECH3+产业、经济、生态/创造、文化、公共/健康、幸福、和谐;高级阶段ECH15——ECH3+ECH9+财富/共有/天堂。公园城市是人居环境发展的中级阶段,其9项综合目标与价值评价标准包括:E——产业、经济、生态;C——创造、文化、公共;H——健康、幸福、和谐。

3.5 实现公园城市可以提升多重城市“三力”

1)基本“三力”。

(1)用自然生态环境满足人本生命需求,提升城市的生命力。

(2)用公共资源累积培育公共意识、激发城市活性,增加公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城市吸引力。

(3)用公共环境建设倍增城市生态、生活和生产水平,提升城市承载力。

2)扩展“三力”。

E:产业、经济、生态——城市生命力——活力——辐射力。

C:创造、文化、公共——城市承载力——合力——持续力。

H:健康、幸福、和谐——城市吸引力——引力——竞争力。

3.6 建设公园城市是实现国家5个统筹战略的具体行动

国家发展5个统筹包括:1经济、2政治、3文化、4社会、5生态。与之相应,人居环境发展的五要素协同包括:①建设、②政策导向、③活动、④公众意志、⑤背景。其中,按照人居环境学理论,人居背景、人居活动、人居建设(1⑤)、背景(2③)、活动(3①)分别与5个统筹中的生态、文化和经济相对应;作为人居环境发展的动力,②政策导向和④公众意志分别与5个统筹中的2政治和4社会相对应。建设公园城市是人居环境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居环境发展五要素的协同,是国家发展5个统筹的具体体现(图8)。

图9 建设公园城市的城、人、境、业的“三位一体”结构关系与实现路径

4 建设公园城市的方法路径

4.1 要素与构成关系

人、城、境、业是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组成要素。其中,“人”代表城市人居活动,“城”代表公园城市人居建设,“境”代表城市人居背景,“业”代表城市人居产业。四要素可以组成4种“三位一体”关系:1)以产业的发展为主带动“人”“境”“城”的三位一体;2)以人居背景“境”的发展为主带动“人”“城”“业”的三位一体;3)以人居活动为主导带动“境”“业”“城”的三位一体;4)以公园城市建设带动“人”“境”“业”的三位一体,这种“三位一体”关系如图9所示。

4.2 实现路径

建设公园城市有4条“以一带三”的途径:1)以产业发展带人、境、城;2)以人居背景发展带人、城、业;3)以人居活动带境、业、城;4)以公园城市的人居建设带人、境、业(图9)。

4.3 以公园为中心的空间布局

绿在心中·成带成网——这是公园城市生态绿色空间的基本格局。公园城市不仅要多建公园绿地,而且应把公园作为城市的中心区来发展,这是第一个关键。这样一来,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这2个公园城市的核心要素叠合在一起,可以产生1+1>2的最大化效应。空间布局的第二个关键是将有限的生态和公共空间资源依据人口密度分布,“网络化”非均匀地布局在整个城市范围内,以求效益的“均衡”利用。如此,城市周围是山,中央有水,望山见水,自然而然。如果一个街心公园有3 000m2,按照传统中国风景园林优秀的“借景”理论,对于周边社区的居民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拥有了这3 000m2的景观,既适应现代社会个体使用的时空多样性,也不会时刻人满为患,这样公园的优势自然显现。而假如把这3 000m2划归为别墅私家花园,也就只能被几十户居民所拥有,结果显然不是公园城市的追求。

从CBD(城市商务区中心区)、RBD(城市娱乐商务中心区)走向ECD(城市生态文化中心区)不失为一种公园城市的中心区空间发展模式。从《江苏张家港暨阳湖生态园设计》[8]到《浙江嵊州彭山台地未来区域城市中心规划》,在过去十多年间,作者曾经完成了若干项目实践。住区中心花园有“小中见大”的效果,以此类推,地处城市中心的生态文化区域,其作用同样具有“放大效应”,大大超过地处其他区位的功效。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伦敦海德公园、巴黎凡尔赛公园、华盛顿Mall公园、纽约中央公园、芝加哥千禧公园,以及杭州西湖这一城市大公园。

5 结语

人居环境背景将成为后工业文明时期城市人居的基础性工作,谁抓住了人居环境背景、解决了人居环境背景的保护和发展问题,谁就赢在了起跑线上。人居环境活动的群体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决定了人居环境发展的成败,找到了最适合的城市人居环境群体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就找到了城市的灵魂和生命活力,确立了合乎情理的群体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生态保护和公共发展问题将迎刃而解。公园城市作为开创性的人居环境建设,“三生统筹”“多规合一”“三区三线”划定等一系列具体工作的基本依据不仅仅是“形态”,亦非“美学”,生态价值和公共群体价值的根本依据不是“形态”。公园城市建设不在“表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建在公园中的城市,而是要在“内涵”上进行深入研究。建设公园城市的基本目标是以生态环境营造为引领的公共财富量与质的增长,包括城市公共绿地、河湖水域、绿色生态廊道、公共活动空间用地,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围绕城市公共财富建设,传统美学标准远远不够,需要建立多层次客观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以及现代美学群体主观评价标准。公园城市就是公共财富富有、历史文化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

总之,将风景园林作为理想人居的化身和追求,中国5 000年人居文明的经验积累和现代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方法是指导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而以风景园林为引领的人居环境多学科专业人士则是建设公园城市的核心力量。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猜你喜欢
人居公园环境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在公园里玩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一见如故